漫谈鲜艳华丽的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下)

上一篇文章中我们讲到了清朝以后关于汉服的内容、汉服的结构及形制类型,本篇文章我们要讲到的就是汉服的纹饰配件、服饰文化及地位影响等内容,如果大家没有看过上篇文章的话请点击下方链接观看上篇文章。

汉服包括衣裳、首服、发式、面饰、鞋履、配饰等共同组合的整体衣冠系统,浓缩了华夏文化的纺织、蜡染、夹缬、锦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锦绣中华、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美誉。
汉服布料自黄帝以来主要有苎麻和蚕丝两种,总称为布帛,分别由典枲、典丝执掌,另设掌葛征收做葛布的苎麻。葛布又称为夏布,是丧服、祭服以及深衣的布料。夏布中的细密者称为紵丝。夏季服葛麻纱罗、冬季以丝绵充絮,故称为冬绵夏葛、夏纱冬绉。至东汉时,海南云南开始兴起棉花的纺纱织布。布帛根据纺织工艺、经纬组织可细分为锦、绫、罗、绢、纱、绨、绡、绉、绸、缎等等。秦汉时期,除齐纨、鲁缟享有盛名外,尚有吴绫、越罗、楚绢、蜀锦等名品。后来北宋朝廷在东京设“绫锦院”网罗了很多蜀锦织工为贵族制作礼服,从而形成宋锦。明代建都南京,又形成了云锦。织金、锦、罗、绫是最昂贵的织物,冕服用青罗衣、赤罗裳、赤罗蔽膝制成。圆领袍官服则皆用绫。官服胸背就是用云锦中最精美的妆花缎制作。
周礼就规定有染人从事印染,并设置了专门管理植物染料的官员负责“掌染草”,以供浸染衣物之用。汉服传统印染分为矿物染和草木染。矿物染原料包括朱砂、石黄、空青、石青、胡粉、蜃灰、炭黑。传统草木染材料包括:靛蓝、红花、乌梅、芦木、苏木、黄檗、青矾、苋蓝、槐花、棓子、杨梅皮、蓝牙叶、莲子壳、绿豆粉等等。
夹缬、蜡缬和绞缬是汉服印染中独特的印花工艺。隋炀帝杨广曾命令工匠印制五彩夹缬花罗裙,用来赏赐宫女及百官的妻母。灰缬是唐代以降的蜡染替代品。蓝草染成的灰缬布料叫做蓝印花布,古时称为药斑布。周礼还设立了“典妇功”、“缝人”等职负责刺绣。《周礼·画缋》中说:“五采备,谓之绣。”按不同地区的传统习惯,形成了不同风格特点的绣法。其中最著名的是江苏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和广东的粤绣,称为中国的四大名绣。
汉服的纹章及其丰富,周礼“以纹为贵”代表了汉文化的信仰和习俗。汉服中的纹章与汉人意识、认识中的天形地象、阴阳八卦、无形无色、吉祥图案等各类文化符号紧密像通用。
黄帝的黻衣是最早的带有纹章的上衣,黻即指两色相背的纹章。《诗经》云:“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忘。”虞皇的“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纹章中,日、月、星辰昭明,象发生万物、养成万物。山龙兴云雨、能适应沾物济众以配天。火明而炎上,强调明理崇礼精神。又如虎,严猛;蜼,智慧,象神武定乱。粉米粒民。黼象割断能决。韍象背拂於非义,或君臣可否相济。
《新唐书·车服志》记载官服章纹,有鹘衔瑞草、雁衔绶带、地黄交枝等名目。明朝文武官公服有用以标明品级的补子,补子以动物为主,如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氵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民服上则有以动物源性单独构成图案的,并且与官服图案中的动物有所区别,其中最主要的即是十二生肖。另外,汉服的图纹常选用八卦图。
汉服的纹饰上喜欢采用带有吉祥寓意的图纹。如“六合同春”、“五谷丰登”、“锦上添花”等图案。同时,依据不同的场合,也会选择不同的纹饰。如新婚婚服和恋人互赠的辛无伤往往采用鸳鸯为主的图样,如“鸳鸯同心”、“鸳鸯戏水”等;寿诞则往往采用“松鹤长寿”、“鹤献蟠桃”、“龟鹤齐龄”等意味着长寿的图案。
汉服的足衣分为:舄、履、屦、屐、靴、鞋。尧舜禹以后始服木屐。伊尹以草为履,以帛为屦。周人以麻为鞋。屐是木履之下有齿者,又称木屐。江南以桐木为底,用蒲为鞋,麻穿其鼻。《南粤笔记》记载:“枹木附水松根而生,香而韧,可作屐,曰枹香屐。潮人刳之为屐,轻便而软,是曰潮屐。”又说“粤中婢媵多着红皮屐,士大夫亦尚屐。沐浴乘凉时,散足著之,名曰‘散屐’。散屐以潮州所制拖皮为雅。草屦是黄帝之臣所做,即草鞋。靴来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潮州木屐、杭州合村绣花鞋制作技艺、邳州绣花鞋、邳州麻编鞋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主要的头饰有帽、巾等。帽主要有纱帽、风帽、笠帽等,巾主要有纶巾、网巾等。
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通用的主要有冕、弁、幞头等。汉代时有职位的人一般都会先包帻后戴冠,而平民则只包帻不戴冠,喜庆时用白色缣巾(纱)裹头,平时只戴小帽、草帽。唐朝以帽为主,以白缣巾裹头幞发。宋代则出现了铁线幞头,同时马夫戴折翅幞头,当差人戴直角幞头,而平民则是夏季戴凉笠、竹笠,冬季戴深檐帽尘帽,宋元时期的头巾种类繁多,如圆顶巾、方顶巾、琴顶巾、纱巾、绸巾、东坡巾、程子巾、山顶巾等。明朝时期帽的种类繁多,且因人而异。
女子的首服主要由副、编次。发髻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汉族妇女有八大首饰之称,分别为簪、栉、钗、华胜、步摇、金钿、珠花、勒子(额帕)。狄髻是八大首饰的金银组合饰品。其中宋元时期除了发髻等饰物外,有一个极为突出的特点即戴冠。头插梳篦自汉代即有记载。南朝妇女就爱在髻上插饰梳栉。唐朝妇女流行广插钗梳。北宋宫中妇女多在饰冠上安插白角长梳,後来传至民间,有高髻插梳之饰。宋词曰:髻鬟云样梳。明代女子盛装头上插满钗梳。汉族妇女还有戴绢花的习俗,所谓“宝髻簪花花”。明朝孔府在大庄设佃户花庄,一年四季专供孔府摆设和夫人、小姐插戴,演习宫女的冠戴装束绢花。花丝镶嵌是汉族特有的首饰工艺,在明代达到高超的艺术水平,以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和北京花丝镶嵌工艺为代表。
汉族装饰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喜饰玉佩玉。还有配饰如蔽膝、披帛、袜、帔、香囊(香包)、剑、绶、印、笏、牙牌、革带、玉带、銙、腾蛇等等。腰饰主要有佩黼、佩玉、佩印、佩绶、佩鱼、佩牌、佩带饰等饰物。储藏汉服的家具被称为衣箧,挂汉服的衣架称为衣桁。
汉族服饰的装饰纹样上,多采用动物、植物和几何纹样。图案的表现方式,大致经历了抽像、规范到写实等几个阶段。商周以前的图案,与原始的汉字一样,比较简炼、概括,抽像性强烈。周朝以后至唐宋时期,图案日趋工整,上下均衡、左右对称,纹样布局严密。明清时期,已注重于写实手法,各种动物、植物,往往被刻画得细腻、逼真、栩栩如生,仿佛直接采撷于现实生活,而未作任何加工处理,充分显示了汉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古典布料的染色遵从古制,体现了阴阳五行信仰。有“黑土、白土、赤土、青土、黄土”、“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羽青谓之黻,五彩备谓之绣。……杂四时五色之位以章之,谓之巧”、“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的记载。
有六象六色之说,青所以象东方的木,赤所以象南方的火,白所以象西方的金,黑所以象北方的水,玄所以象天,黄所以象地。除了六正色以外,还有对应的间色:纁【黄赤色】、紫【青赤色】、红【赤白色】、绿【青黄色】、缥【青白色】。间色也是南北朝以后公服的色制:朱、紫、绯、绿、青,如唐代为三品以上穿紫色官服,四品着深绯色,五品着浅绯色,六品着深绿色,七品着浅绿色,八品着深青色,九品着浅青色。另外还有绀【深青扬赤色】、绯【赤】、绛【大赤】、缇【丹黄】、朱【深纁】。
传统对服饰色彩的选择上有着明显的阶层分界。从唐代以后,黄色曾长期被视为尊贵的颜色,只有天子权贵们才能穿用。古代汉服的色彩以深色为贵,浅色次之,因此正式的礼服常使用深沉的织绵图纹,而一颜色为主色调,装饰以鲜艳华丽的刺绣。平民常服则多用淡色,因而有黔首、白丁、青衣、青衿、青衫、赭衣之称。
汉服是从“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衣裳发展而来。古老的天子六服、王后六服、儒服、剑服位于汉服体系的中心,沿袭四千多年。冕服是汉服的根源,也最能体现“绝地天通”的华夏信仰,更是汉人千年来祭神祀祖,与天地交通的吉服。
天子六服和王后六服相加不仅象征天之大数十二,也分别代表乾坤天地、三辰五行之天道,以分别代表了汉服的两种基础服制——衣裳制和深衣制。
孔子在姬姓鲁国衣逢掖之衣,来自周公的燕居之服,长居宋国则冠章甫之冠。“章甫之冠”指的是一种殷冠,周朝叫委貌冠或缁布冠,治理朝政所冠。庄子则提到了儒服以及武士之服剑服。因此儒服又成为后世的道袍。因此儒服和剑服成为华夏王朝文武百官的法服,也是士大夫和武士的汉服基本服制。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四千多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四书五经中的冠服系统,以儒家经典《诗经》、《尚书》、《周礼》、《礼记》、《易经》、《春秋》,大唐《开元礼》、二十四史舆服志和其他经史子集为基础继承下来的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汉服体系展现了华夏文明的等级文化、亲属文化、政治文化、重嫡轻庶、重长轻幼以及儒家的仁义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宗法文化背景下,服饰具有昭名分、辨等威、别贵贱的作用,为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的礼服。除去国家大事的礼仪,普通汉人的家礼包括冠婚丧祭四礼。四书五经对汉服礼服有详细的描述。
汉族服饰几千年来的总体风格是以清淡平易为主,讲究天人合一。汉族古代的袍服最能体现这一风格,这种袍服的主要特点是宽袍。大袖,褒衣博带。从汉代的帛画和魏晋隋唐遗留下的一些人物画中窥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简单的汉装大衣附着在不同体态的人物身上顿时具有了一种鲜活的生命力,线条柔美流畅。袍服充分体现了汉民族柔静安逸和娴雅超脱、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审美情趣。
以最典型的深衣为例,其形制必须符合“规、矩、绳、权衡”。深衣的下摆所用布帛共12幅,以应一年有12月之意,体现了强烈的法天思想,衣袖呈圆弧状以应规,交领处成矩形以应方,这代表做人要有规矩,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衣带下垂很长,一直到脚踝,代表正直,下襟与地面齐平,代表权衡。包含很多儒家思想。当人穿上汉服,自然就会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由此可见,汉服里蕴涵着相当的文化内涵,受“儒、道、墨、法”等纵横诸家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的影响充分在服饰里体现出来。追求平和自然,与世无争,宽厚仁爱的境界,塑造了“汉服”天人合一,飘逸洒脱的风格。“汉服”也体现出穿着者的宽大,随和以及包容四海的气度。
同时,汉服与孝文化也有着紧密的关系。如《礼记》规定,父母健在的时候,孩子的冠饰衣缘不应该用白色,如果父亲去世了,丧礼完毕之后,别的孩子穿衣就没有什么特殊忌讳了,但是嫡子仍不能穿带颜色的衣服或使用彩色布缘衣边。另外丧有五服,即:斩衰(cuī)、齐衰(zī cuī)、大功、小功、缌麻。
汉服是华夏礼仪的必要组成部分。中国又称“华夏”,这一名称的由来就与汉服有关。《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词,同时更是华夏礼仪的一部分。周礼的礼典分为五礼八纲,五礼包括: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八纲包括: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礼、射礼、朝礼、聘礼。冠礼和婚礼是嘉礼的核心。祭礼即吉礼。 《朱子童蒙须知》曰“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衣冠是礼仪之始。冠礼之前,“衣不帛襦裤”。年满二十后方可衣裘帛。
冠礼是男子的成人礼,改童子垂髫为总发戴冠。周朝士大夫年及二十行冠礼,王公年及十五而冠。《礼记·冠义》曰:“已冠而志之,成人之道也”。三公诸侯以及皇太子在三加之后,还会再加玄冕。
笄礼是女子的成人礼,即挽发脑后做髻,以簪绾之。郑玄注《仪礼·士冠礼》曰:“笄女之礼犹冠男也,使主妇女宾执其礼”。已许嫁的汉女在15岁举行笄礼,未许嫁则二十岁再举行。按《宋史·礼志》载,宋朝公主的笄礼仿庶子冠礼由皇帝三加冠服:初加冠笄,再加冠朶,三加九翬四凤冠。
婚礼是嘉礼之一,可分为祭服婚礼、朝服婚礼、公服婚礼。唐宋制度,男方四品以上以冕服婚,九品以上以爵弁服婚,庶人以绛公服婚。女方以礼衣或连裳嫁。
祭礼是祭神祀祖的礼制,是华夏的最高礼仪。祭服包括六冕以及爵弁。士助祭爵弁服,自家祭服玄端。士之妻服褖衣助祭。
汉人对汉衣冠的认同是民族意识的一部分。五胡乱华之时,原先在中原地区的知识分子及各阶层人民纷纷逃亡到南方,保留了中原文明的火种,而逐渐把江南开发成繁华富庶之地,这一事件史称“衣冠南渡”。宋朝郭靖不愿弃汉衣冠而自杀。
汉服由于华夏儒家王道文化的传播而影响深远,周边民族、包括许多其他儒家文化圈(汉文化圈)国家通过效仿华夏礼仪制度借鉴了汉服的某些特征,用于吉凶宾军嘉五礼。此外,华夏宾礼也规定四夷之君必须穿本国服饰朝见中国天子,谓“蕃主服其国服”。汉唐藩属体制中,周边民族首领存在着定期朝见皇帝的所谓“朝集”制度。无论是外国君主及其使者或者臣子朝谒中国天子,接受官职,贡献方物,还是中国天子宴请外国君主,外国君主都要穿国服奉礼。国服制度促使了周边民族形成自己的民族服饰。比如,契丹辽太宗耶律德光入晋,接触到中原衣冠制度,北归后,参照中原服制制定了本朝国服与汉服制度。历朝有《职贡图》描绘他国国使服饰。
公元495年1月13日(太和十八年十二月初二日),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又名元宏)大力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主要内容有:禁止穿鲜卑服装,一律改着汉服;禁止说鲜卑话,以汉语为唯一通行语言;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籍贯,死后葬在洛阳,不准归葬平城。
中国曾享有“衣冠上国”之誉,其极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汉服的面料,也就是丝。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国的丝织品源源不断的运向西方,使得丝绸成为了亚洲和欧洲各国向往羡慕的衣料。早起的传播中,拜占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起到了贯通中西的作用。拜占庭帝国时期的服装款式、纹饰等对西方各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然,所谓的拜占庭帝国的服装款式和纹饰,实际上已经是东西方服饰艺术结合的产物了。
公元748年,小勃律国王苏失利芝到了长安,被赐紫金袍、金带,到了公元780年,留居长安。当时汉化式地穿着唐式服装和汉人混居的各国人士就已有两千人以上。这些人将唐朝衣冠穿戴回国,直接带去了唐代衣冠制度和服饰装束,将唐朝衣冠和以汉服为主的中国服饰的威名一起传播到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同时以汉服为主的中国服饰也吸收了许多其他国家服饰的成分。另外你以为这样就结束了吗?不,还没有!下一篇文章就是汉服对其他亚洲各国服饰的影响和本篇文章的总结,敬请期待。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内容了,如果大家喜欢本篇文章的话,记得投币、点赞、收藏、推荐,还有关注哦。Thanks!^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