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国军与日军的坦克
虽然在抗日战争时期,国军陆军的武器装备看起来也不差,日军有的国军也基本上都有,但与其相比,国军有些武器装备从外国进口,尽管数量较少,但是随着战争的爆发,双方的武器也开始亮相,这次我们就来看看,国军与日军的陆军装备吧!

89式坦克最大装甲厚度为17毫米,主要武器为一门90式57毫米炮,以及两挺就一式重机枪,一挺位于车体首上,一挺位于炮塔后面防止步兵偷袭,该车体身上有雷诺的一些设计布局。他同时也是侵华战争时期的日军的急先锋,由于我国当时缺乏有效的反坦克武器,使其能够在战场上十分猖狂,从本质上来说,89式的设计并不优秀,尤其在诺门坎战役中与苏军BT坦克对决时发现了大量问题,虽然如此,它还是参加了太平洋战争的初期阶段,随后被97式坦克所取代(值得注意的是,它是世界上第一种使用柴油机的坦克)

日本陆军省考虑到89式坦克的不足,要求来替换一下89式的新型战车,这也导致了97式坦克的研发,97式有两种型号,另一种称之为97改两种车型一共研发了2千多辆。根据性能而言,57毫米短管炮主要用于支援步兵,反坦克能力很弱,对比德军一号二号来说甚至是苏联的T26,它并不落后,不过随着同盟国的新型坦克越来越多,为了与之对抗,安装了一门一式47毫米炮,不过日军由于没有被帽穿甲弹,再加上47毫米炮弹很轻,随着距离一远,动能就大大降低了


这玩意的实际重量只有不到4吨,该车的最初目的是当做一种牵引车使用,不过却后来投入战斗,由于最初设计只是辆运输牵引车,车体只有最近本的防护,在战争中,国军士兵发现一捆手榴弹或者炸药包就可以将其炸毁,甚至重机枪的穿甲弹(只要不击中上面的大斜角的装甲也能够将其击穿),不过缺乏武器装备,当时的国军士兵只能近距离,甚至是以身相拼。。。

但是遇见苏军与美军是另一种画风



该车是日军轻型坦克里性能最好的一款,机动性很好,可以快速的攻占敌人的据点,它的37炮威力不错,在诺门坎战役中能够击毁苏军的轻型坦克(虽然都是互穿),但是面对美军的M5坦克,同样都是37毫米炮,但是穿甲能力却相差甚远,甚至日军自己也嘲讽95式坦克的装甲是用厚纸壳做成的,还有个惊人的案例,95式坦克被谢尔曼坦克过穿个大洞之后,继续作战的场景。面对国军的PAK36也是日军的噩梦。


看外表的样子跟94式超轻型坦克的样子差不多少,但是其体积,火力,功能都要比94式多的多,该车主要用于保护火车以及铁路巡逻,最初设计与94一样,后来用于护卫铁路运输,这种装甲车更换性能十分迅速,既可以在路上行驶,也能够在铁路上驾驶,对于游击队来说,这东西威胁力极大,它可以随时随地的开下来追击破坏者。



由于94式超轻型装甲车的能力不足,97式骑兵装甲车是94式的发展型车体流线型的设计拥有更好的防御力,虽然也是37毫米炮,但是其火力比95式坦克要好,战争初期发挥了非常大的威力,不过面对谢尔曼坦克,它毫无招架之力。


此款装甲车主要装备于日军的骑兵部队,用于快速突击以及火力支援任务,火力比94式战车要强,装备了一挺口径为13.2毫米重机枪,由于枪管较长,它对付轻型载具有着非常大的杀伤力,然而车体大部分采用垂直装甲,防御力不佳.400米内不能有效防止毛瑟7.92的穿甲弹。(最厚处22毫米,最低6毫米)


此款装甲车也是对付铁道游击队的“克星”用于掩护火车运输以及步兵用于各个战场,火力密度极高,可以装上五挺重机枪,而且速度很快,铁路上可以达到将近70㎞每小时。(还有一款为91式,功能与其差不多,这里不多做介绍)



喜欢看抗日剧的小伙伴对这货肯定不会陌生,没错,它就是87式装甲车,这辆装甲车几乎参加了每一次的日军地面行动,炮塔可以360度旋转,可以安装四挺重机枪,也可以安装探照灯作为巡逻车使用。它经常配合一些其它的装甲车以及坦克来投入战斗,给我国当时的人民造成了很严重的伤害。车体装甲厚度为6毫米,最大时速70km每小时。

其它的一些装甲车简单介绍一下


可以看见,这么多型号的日军载具,都在当时的我国耀武扬威,车体上面贴着的太阳旗与膏药旗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是一种屈辱,犯下累累罪行的鬼子更是我们心中无法抹去的伤痛。。。。国军篇(包括东北军):

雷诺坦克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法国,它的出现,是坦克发展上的一次重大更新,导致许多国家都分分购买以此为蓝本。1919年,法国派遣了一部分雷诺坦克到海参崴参,后来这批坦克落入了张作霖的手里,又过了两年,张作霖向法国英国均购买了36辆雷诺坦克,这批坦克于1924年抵达大连交付给了张作霖



NC27也具备了一些雷诺坦克的特点,1922年,张作霖也购买的一些 ,但是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它与雷诺坦克都落入在了日军手里,日军把这些坦克变成了两个坦克连,后又一些交给了伪满洲国军。


与雷诺相比,美国的M1917坦克并没有什么太大变化,是以雷诺坦克为基础仿制产生的,主要是把火炮换成了美国货,其性能也与雷诺差不多,20年代末,东北军也配备了此型坦克。

(雷诺子孙)FIAT-3000坦克在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设计生产,它是意大利的第一款国产坦克,在二战时期也有服役记录,也出口到了我国与苏联,火力性能都比原本的雷诺要好得多,东北军也装备过这种型号的坦克,37年国民政府也从意大利购买了一定型号的坦克。


1934年,意大利研发了此款超轻型坦克只有3吨多一点,装备了2挺8毫米的机枪,最厚装甲厚度为15毫米,1936年当时购买了一批该载具,但具体数量不祥,参加了淞沪会战,但大部分被炸毁和被俘虏,1938年初,国民政府又买了一部分此坦克,参加了昆仑关战役。

该坦克是英军在一战后研发的一种两栖坦克,车体类似船型,后面带有在水里行驶的螺旋桨,由驾驶员操控,速度很快,陆地40km每小时 水里6km每小时,但装甲过薄,只有9毫米,并且发现悬挂结构比较脆弱没有被英军大量采购,1935年,国民政府购买了大约30辆此型坦克,代号龙连,车体迷彩保持了原本的样子。

1936年,有16辆维克斯坦克装备了战车1连,代号虎连。军迷都把它称之为维克斯六吨半,成员3人,主要武器为一门47毫米榴弹炮和一到两挺重机枪。此坦克也参加了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但由于缺乏步兵掩护,许多坦克单枪匹马的闯入日军阵营,除了被俘虏以外,大部分都被日军各个击破,几乎损失殆尽。。。


英国在30年代中期研制的双人有旋转炮塔的坦克,配备了一挺7.92重机枪,车体有无线电台,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联络,进行侦查等,1936年,国民政府购买了约4辆左右,后来中国远征军也有些零星装备。


在1934年,法国组成了一个新的机械化部队,要求使用新型坦克来替换老旧的雷诺坦克,因此研发了诸多型号,30年代后期,中央军接收了滇军使用的AMR33/35轻型坦克。配发给第200师,后参加了入缅作战,但具体数量未知。


中德合作时期,为扩展武器贸易,当时国民政府积极与德国展开军事合作,组成了后来的德械师,大量的德国装备入旭到场,当时购买了大概17辆一号坦克,在南京保卫战中有10辆一号坦克战损和渡江沉没,剩下的被日军俘获


这种装甲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大量使用,最大速度90km每小时,成员3人,装甲厚度8毫米,武器为一挺MG13重机枪,1939年德国出售了一批此型号,装备于第200师的战车第三连,参加了台儿庄的战斗,后来参加了入缅作战,大部分被日军击毁



随着与德国关系的破裂,当时国民政府因迟迟无法得到新式武器而发愁,他们把目光转向了苏联,苏联也为了避免被德日两军的夹击,开始了对中国的军事援助,因此购买了80多辆T26坦克,这些坦克后来参加了昆仑关战役,由于其火力45毫米炮,要超过日军95式坦克,曾给予日军重大打击。

BT系列坦克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克里斯蒂悬挂,非常快速的机动性婉如坦克里的骑兵。国民政府也在1938年购买了此型坦克,军机械化第200师接受了4辆。


BA-10装甲车相比 3 6型号均得到了改进,BA3 BA6国民政府也得到过一些,除了战争中被击毁外,剩下的被我人民解放军缴获。

在苏军初期,为了提高部队的机动能力,在GAZ-M1越野卡车的基础上造出了多用途装甲车装甲厚度最大6毫米速度90km每小时,是苏军早期广泛装备的一种早期型号,在30年代后期,国民政府引进了数量不祥的20型装甲车


该坦克于1942年定型,主要武器为37炮,和7.62毫米机枪,通过租借法案援助了当时的同盟国,1943年,国民政府配备了48辆M3坦克并组建了驻印军战车第一营,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把它投入到了淮海战役和徐蚌会战之后大量被我解放军缴获,也成为了当时解放军的主力坦克。

毫无疑问,谢尔曼坦克是美国陆军在二战时期胜利的功勋,地位自然不用说,各种型号有数十种之多,美国援助当时的中国为。M4A4型,数量35辆,大大提高了战斗力,车体采用老虎🐯图案,在缅北作战中,创下了成功击毁日军坦克的记录,也体验了一把鸟枪换大炮的感觉。


在20世纪20年代,为了解决部队车辆在复杂地面上机动力差的问题,出现了半履带装甲车。M3装甲车被美军广泛使用,中国驻印军也得到过该型号的装甲车,内战期间,人民解放军也少量缴获

在早期军阀割据的情况下,一些军阀开始有一些装甲能力,用一些卡车改造成自制的装甲车,可以搭载一些枪炮用以补充武力但是其性能与数量未知

和平来之不易,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强国富民,振兴中华!欢迎大家到战地1942联机帮助群来玩:群号415804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