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阿玛雅为起点看愚人号》
本文是一篇剧情解析。我们将从阿玛雅为起点出发,结合和贯通整个活动剧情,得到这一场场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而且还有一个想法,尝试找到一个单词或者一个符号,把所有的悲剧和问题串连在一起,或者说是以此让它们都向同一个东西连结,也就是——故事的核心。

阿玛雅是海洋的忠实的拥护者,比起人性,她更宁愿相信海嗣的本能。因为她觉得人类实在是自以为是、愚昧至极。“愚人号”里的愚人,完完全全就是阿玛雅对于审判庭、小镇居民和伊比利亚人最直观的看法。
那么现在,我们要如何从这茫茫10+w字中找到那些具有愚人明显特征的角色,又该如何从他们身上弄清楚愚人的特征和性质呢?
恰好,一首标题就带着“愚人”二字的愚人曲,可以首先成为我们分析搜寻的目标。
一、愚人曲
愚人曲的歌词从The Golden age will return again到before The Golden age will return again。这里采用的是网易云上的歌词。我们把歌词分为两个部分看待,前半部分从The Golden age will return again到两次The Golden age will return again结束,后半部分从The morning sky warns of threatening seas到before The Golden age will return again结束。
这里有两个点需要注意一下。首先是第一部分结束之后的十几秒钟,愚人曲这时的背景音是错落有致的带着节奏的,而且出现了铁器敲击的声音和呐喊声。这里我认为它并不处在于船歌的范畴里,因为船歌的节奏是伴随着波涛的起伏而起伏的,这里的节奏它更像是工人们在做工时喊的号子,而再结合歌词时间是在黄金时代之后,所以我认为,这里的刚好是在对应着蒂亚戈带领着镇民进行格兰法洛修复工程的时间点。其次,在衔接第二段歌词之前,在紧张紧密的背景乐之后,先有一声空灵的声响,然后才是The morning sky warns of threatening seas,这里先记一下。然后是Years go by won`t forget our belief和And the storm we must endure my friend。事实上我并不是很喜欢这两句,我更喜欢把它们当做Years go by more forget our belief和And the story we must send to my friend。这样的话,随着乐曲的推进,故事在格兰法洛结束之后,当那空灵的一声视作最后一座伊比利亚之眼的重新亮起,故事就来到了黄金的大船——斯图提斐拉号。斯图提斐拉号驶过的海域充满危机,人们忘记信仰对应着船上的船员逐渐地失去理智和思考,而将故事送达朋友手上对应着阿方索最后杀死的怪物和艾丽妮最后将阿方索的遭遇告诉了他的老友卡门。这样的话,愚人曲更是一首贯穿了愚人号主线剧情的歌曲。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顺着这样的看法,我们可以确定带有“愚人”的角色,就在格兰法洛和斯图提斐拉号,而在这两个故事最重要的“主角”,就是蒂亚戈和阿方索。那么,蒂亚戈和阿方索就是两个最重要的“愚人”。
那么他们又怎么是愚人和是什么样的愚人呢?蒂亚戈和阿方索的剧情粗略的来讲,蒂亚戈曾经是坚韧和心怀希望的镇长,但在经历了审判庭的审判之后,他为了乔迪的安危而置于镇民的安危不顾,因为对审判庭的愤怒而将小镇给放弃,让其被邪恶和麻木盘踞,最后愤怒盖过了他的生命;阿方索曾是黄金时代最伟大的舰长和声名远扬的英雄,但在海上漂泊和被海嗣折磨了六十余载,依靠自身的意志和毅力遏制了海嗣的同化,但却多次拒绝了明知是唯一希望的来自主角团的帮助和请求,否定了现在仅存的伊比利亚,荒谬地称甲板和桅杆为“乌萨斯”、“维多利亚”。
蒂亚戈和阿方索是坏人吗,不是,他们曾经都是美德的代表,他们曾经都是让人引以为傲的骄傲和心神向往的目标。他们共同都经历过灾难,而灾难都没能把他们杀死。倘若牺牲是伟大的,那一直坚守着的本该也是伟大的。但他们最后的选择却都是自私的。
所以愚人的特征是自私。他们为什么会变成愚人?是因为“自私”把他们变成了愚人。
那到这里就结束了吗?还不够。如果说“愚人”-自私,那么愚人曲也可以叫做“自私曲”,但是歌词里都是对于伊比利亚黄金时代的赞颂和对于危急情况的告诫,这里面根本看不出自私来。而且阿方索和蒂亚戈在旁人心中是如何成为美德的代表的?仅仅是因为不自私吗,是因为美德=不自私吗?不能够,倘若说自私是根本原因,那么还差着一个直接原因,还差着一个重要的要素。
二、否定人性
阿玛雅除了表达对人类的看法之外,还一直做着一件她所一直推崇的事情,就是——变成海嗣。她不仅自己变成了海嗣,在此之前她一直唆使着小镇的邪教徒去变成恐鱼、变成海嗣。因为她一直认为海嗣的存在方式是比人类的存在方式更好的,况且小镇的邪教徒也认为这是困境之中的一种希望。那么接下来我们来仔细说一下这是否有合理性和它的真正面目。
首先是海嗣和人类的具体差异。第一,海嗣是族群意识而人类是个体意识。这是个很大的决定性的差异。因为就族群意识的存在,就已经能解释为什么会有人去支持海嗣而不是人类。因为就我们的个体意识而言,所有尝试去打破个体意识这个“牢笼”的行为,都是好的,都是一种美德。就比如利他的行为,对我们而言都是美德,所以我们会觉得集群意识是一种好的意识和存在。但是恐鱼和海嗣究竟好不好呢?我们继续看。
第二,海嗣和恐鱼不存在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和思考。(这里我们不把水月当做讨论范畴之内,因为从海嗣的角度来看,他是一个脱离了整个“社会”和居住地的存在,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个体。)这代表着什么呢?假如一个人变成了海嗣,那么首先他不会保留原先具备的情感和思考,他先失去了情感,然后他原本的思考变成了指向大群的思考,这样的一个存在,还会是我们原先所说的那个人吗,不会了。那么假如我们想要变成恐鱼或者海嗣,我们首先做的不该是去寻找海洋的使者,而是先去否定我们原先作为人的自己,我们要先去杀死我们自己。换句话说,海嗣的存在,其实是合人类存在不可能恰融的。你要是人,就绝不能是海嗣;你要是海嗣,就绝不可能是人。
所以阿玛雅对小镇里邪教徒所许下的美好梦想,其实是荒谬荒诞的,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骗局。海洋的使者对于小镇邪教徒的接引不可能是欢快的接引,相反,海洋的使者首先杀死众人,然后大群再利用这些养料再孕育新一批的恐鱼。
阿玛雅欺骗了所有相信她的邪教徒,而她不是简单的对人性的不信任,而是对人性的完全的否定。为什么她会如此地否定人性?接下来我们来看这最重要的原因,也是最重要的线索。
三、悲剧的秘密


这里是阿玛雅对于美德的诠释,也是唯一一处她对她自己的某种原因或缘由给出的阐释。
许多人都尝试反驳过这个观点,大多都从美德出发。但结果都和上文中一的结束一样。仿佛在面对着一座山,从根本出发给出了山的形状和样貌,但却没能从山的里面为起点给出这座高山形成的直接原因。这种巧合仿佛就在让人相信这个谜题里就隐藏着最重要的线索,被藏匿的直接原因和难以寻觅的主题。当然这些都是后话,而现在,我们来尝试攀一攀这座山。

如果从美德这个根本出发,没办法回答问题。那有没有一种可能,我们需要转换一下视角,从海嗣的角度,从阿玛雅的视角,重新看待这个问题。

“有序性”,阿玛雅说是她的答案。那海嗣的有序性是什么,是大群;人类发展的有序性是什么?从宏观来看,是社会。那么社会,就是已经被阿玛雅抛弃的而躲藏在这其中的隐藏答案。那究竟是什么样的谜题,最终编织出了社会这个答案?

这是这里面最直接和重要的一句话。这句话构成的核心,是“价值”。人类的社会依托着价值而建立,在阿玛雅看来,社会之所以需要美德,是因为社会需要价值。人类的“有序”(也就是秩序),就是向人类的“大群”(也就是社会)贡献价值。美德越是稀少,就愈发具有价值,就得更应该想方设法地去让人贡献。人类宣扬美德,是为了编织一个谎言让人类向社会奉献价值。如果没有编织这个谎言去遮掩现实,那么人类自私的本性就会暴露无疑,那时人类的发展固然将难以行进,最终将导致甚至不如海嗣一般“无私奉献”得来的结果。
阿玛雅认为,人类编织谎言自己欺骗自己,以此才能让整个族群得以延续和发展,人性是虚伪且自利的,比起海嗣,人性才是最失望的。
乍一看这些好像都没有问题。但是,这一切构建的基础是,人需要价值,人需要奉献,最终一切的结果是指向社会,这个大集群。
而问及一个人的生活的时候,人难道是因为价值、因为奉献,是因为社会而生存、生活的吗?
错!大错特错。
价值是填充人生活和指引的所在。而将一切投入到建设社会当中去是为了为什么?
千万不要忘记,宣誓共产主义宣言里面最重要的一条,阅读马克思主义里马克思最重要的希冀。
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所有人更好地活!
这就是美德。
而本末倒置的阿玛雅自然会认为美德是虚伪的。
人自世界中诞生,构筑文明以诠释自然,又以文明建造社会。这就是人性的选择,征服与创造并存的选择。绝非欺骗和自大能加以诠释,这里面包含着繁多的可能性。亦是美德的存在,亦有愚人的存在。
而这愚人号其中的愚人指的便是,反而沉溺于表面的文明,自己让自己文明的成果所困住的人,是如何自势且愚昧。一如将网络言语与现实颠倒的人,一如旧时的伊比利亚。
地道的伊比利亚人困于失去的文明,沉浸在失去之中过着麻木的生活,审判庭困于仅存的文明,审判的意义和使命大于生存的意义,旧伊比利亚困现在的文明,黄金般流淌的谄媚和不断膨胀的野心让他们失去了探索世界的视线。
顺带地我们也能明白了,在方舟的一些描述里,文明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文明的牢笼,正如人类的自私对人自身一般,是立足于当代社会之中的,天然的困境。
符号的意义占据于生活的意义其上,本末倒置之后,正是人的自私占据了人的思考,忘却了善为何恶为何,本性凌驾于后天的思考其上。本该注视现实的双眼,却被盘踞脑海里徘徊的符号夺去了视野,本该阐释现实的思考却变成了跪拜在文明的符号之下的仆人。这就是愚人号里一场场的悲剧之下隐藏的秘密。
文明,或者说社会,正是导致一切的直接原因,也是我想提出来的,这个故事的主题和核心。
另一方面,阿玛雅同样也是一位被文明所困住的人类。阿玛雅生活在伊比利亚,自然的,她也会不可避免地受困于她所处的环境,受其影响。她在寻觅答案之时,在有序和不断发展的过程里的人类的未来中,过度注重有序和秩序,却忘了秩序根本的目的。
阿玛雅将翻译作为工作,接触着大量书籍的她,实质上对于世界的认知和认识是来源于书籍中的词句和符号。一如相信骑士书中的美好和幻想的骑士——堂吉诃德——一般。
如果说堂吉诃德的骑士之旅是一本“童话故事”,(此处引用纳博科夫的《堂吉诃德文讲稿》的封面上写道,《堂吉诃德》是一本“童话”。)那么“愚人号”则是完完全全籍由文明和自私衍生出的一场悲剧。堂吉诃德这位“骑士”最后在死时,由骑士临终时的场景与骑士书中的美好幻想截然相反的结果,彻底将骑士传说营造的美好幻想打破。而愚人号中将局面打破的,不会是有波澜壮阔或者温暖暖心描写的书籍或记事,文明此时没有熠熠生辉。仅有出自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面对困境时的勇气和坚守,皆是对生活和生命的歌颂。
被辉煌的文明欺骗,被逝去的文明重伤,被仅存仅存的文明捆绑。这就是愚人号构建的基石,一切悲剧的蓝本大纲。
再多提一嘴。海嗣主题的文案,现在看下来主要是在讨论一个概念,本性的概念。所以海嗣主题的剧情主旨,旨在突出的,是人的人性和海嗣的本性的比较和对抗。所以仔细看下来,覆巢之下和愚人号还是有一些相似的地方,盐风城居民和小镇镇民的麻木。覆巢之下是一次尝试,格兰法洛则应是在盐风城的蓝本上的进一步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