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南京零模作文“附近的消失”解析
【原题再现】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50分)
如果你问一些青年人:距离你家最近的菜市场在哪里?你父母在工作中有什么烦恼?你身边有哪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们未必能说得清,这类现象被称为“附近的消失”。
对些你有什么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B站爱教语文的钉子原创,转载务必注明出处
第一个关键词:青年人。
青年人是一个身份,所以主题针对的对象是“青年人”,青年人常常会出现对“附近”的事情不清楚的现象,为什么是一定“青年人”?其实我们可以在《乡土中国》中找到一些答案,老一辈的人很多是从乡土社会中过来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往往是传统的差序格局的方式,而青年人受到西方思想影响,再加之中国现代化进程加速,他们往往是越发独立,无论是在物理空间上还是心理认知上,他们与周遭沟通的传统格局是被打破了的。
第二个关键词:附近。
在材料中的表述有“距离你家最近”“你父母”“你身边”,所以我们要知道“附近”不是指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也不是更多的关注自己,而是关注你生活延展的部分,这个部分你举目可望,触手可及。“附近”和“远方”又是迥异,“附近”仿佛指代是一种琐碎、稀松平常,不需要反思的合理存在;而“远方”则指代是一种陌生、间离,勾人去了解探寻的神秘场所。
第三个关键词:消失
追问:为什么附近会消失?其实“消失”不是一种物理层面的蒸发,而是一种心理层面的忽视。
再次追问:为什么青年人在心理层面会忽视“附近”。从个人层面来说,这不是当代青年人特有的属性,应该是很多人类正常拥有的属性,对于自己周边的世界没有一种探索的好奇,也没有叙述的愿望和能力。同时,青年人怀揣“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他对于所处的环境带有一种超越的使命感,仿佛对于周遭的摆脱与超越才能证明自己存在的尊严与价值,并且年青人往往不会对于自己期待摆脱与超越的平庸感到新奇与关心。从社会层面来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亲密关系逐渐被稀释,人们无意对周边真诚。社会也慢慢趋向于一种无血缘、无地缘、无社缘的状态,人们愈发孤绝如原子,人们对于身边的人事没有耐心去了解。
第四个关键词:感悟与思考
放任“附近的消失”又有什么后果?
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一种冷漠情绪的蔓延,人们对自己可以轻易介入的附近不去深层探索,而对自己不可介入的远方却充满热情。于是热情只是徒劳无功的发泄与快意,冷漠成为了附近孤独个体的稳态与常情。
第二个后果就是生活的失真,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是最真实的,现实世界不过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罢了,而文学世界又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其实我们可以把“文学世界”理解为“被他人表述的世界”。当人们不关注附近的生活,而是沉溺于远方他人表述的世界时,会产生一种真实与虚幻的颠倒,无形中喜欢用远方的表述来建构自己周身的现实,从而失去对“附近”探索的思辨性,如果真的有幸偶尔来关注一下周边,他们甚至不会怀疑被表述世界的虚拟,反而会质疑周遭的真实。人们将他人的体验占为己有,其实本身就是削足适履的无知。
海明威曾经说过:作家不去观察,就完蛋了。观察的对象往往是附近之物,你必须走近它,才能观察它,作家如是,我们年青人亦然。如果我们一味好高骛远,沉溺于他人建构的叙事当中,渐渐地就会对真实的附近失去表达的自信。如果自己所处的一屋及其周边都没有扫清,又怎么能扫明白天下呢?
B站爱教语文的钉子原创,转载务必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