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齐泽克为什么说哲学已经被科学打败了?

2022-12-13 20:25 作者:云卷天舒0  | 我要投稿

引:这是在知乎上一个对B站节选视频的提问,针对这个提问,我梳理了一个较为激进的想法。整个文章后来为了回答评论里的提问,又引入了大量的其他文章。

但并不好搬到B站,所以,我留下链接,如果对这个题目感兴趣,并渴望扩展阅读,可以去以下链接:

齐泽克为什么说哲学已经被科学打败了? - 云卷天舒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69570236/answer/2780804327

引用视频

原文:

我说一个激进的想法吧。

说白了,这是科学主义借助工程哲学、关系还原论和计算主义,正在构建一个新的“代理”永恒客体的,新形而上学的一个趋势罢了。

齐泽克这一代哲学家,面临着一个“对象化思维”的绝境。

当年康德的“关系哲学”,所谓设置“理性的界限”嘛!

反抗基督教的宗教神对客体的“代理”是这一行为的根本动力。

所以从康德到马克思,没人反对“无限”、“完美”、“必然”、“秩序”这一些列宗教概念,

而是想尽办法用新的“概念”来抢夺旧的语义。

比如,用“理性—科学”代替无限,用“最优选择”代替“完美”,用“进步和趋势”代替“必然和秩序”。

如果我们愿意深挖,就会发现,这个简直就是一组概念代替另一组概念的“能指的竞争游戏”。

当然这个游戏并不是没有价值的,

它清楚的揭露了,希腊哲学是如何通过对世界“形式—定义”的构造,来在早期人类的认知行动中,扭曲出一个“宗教神”的。

神,在早期人类那里,并不是一个“名词”,甚至也不是一个“动词”。

它实际上是一个感叹词!

一个人类通过“感觉到感觉”对自身体验的“自指—反身性觉察”。

它是一切所谓“意义”的基底。

在这个基底上,人类的行动才有了“认知”,依此,才有了对认知的归导——实践。

也就是说,人类最初的创造性,不是“形式—定义”的产物。

事情是反过来的,也就是,“形式—定义”是这种创造性的,基于神话思维的——实践的结→果(还得是之一)。

可到了希腊哲学那里,“形式——定义”以确定性的强烈需求,为一切“实践”提供了一个前置条件——客体。

但这个客体在“体验”上毫无立足之地。

怎么办?

那就偷梁换柱,让体验依赖于“客体”的存在,不就得了?

这就是古典宗教的起源。

古典宗教是哲学的“生殖”(客体决定体验的拟像)。一切古典宗教(不管是所谓多神教还是一神教),本质上都是一元的。

印度教、佛教、锡克教、但凡拥有完整的“宗教系统”,那么一切“神的秩序”都必须指向一个绝对的——永恒客体。

基督教在这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无非是因为我们对它的“哲学考察”最多而已。

我们知道希腊化是如何渗透并且颠覆了罗马(反宗教)的“拉丁精神”。

西庇阿(他极为推崇希腊文化)把老加图逼到了绝境,

而更有趣的是,老加图所呼唤的“拉丁精神”如果你仔细考证,你会发现,它重宗族、反城邦,重祖先神,反“(希腊)人格神”。

哎?像不像我们这片土地上的早期文化???

实际上,很可能在宋明理学之前,中国文化是我们已知的,对神话思维继承的最纯粹的文明。

这也是它整个的文明体系,迥异与所谓的“西方文明”的,一个可能的原因。

哎……我们好像扯偏了,那就收回来。

古典宗教,以基督教为代表,一直扮演了一个“永恒客体”代理人的角色。

这是对象化的前身。

到了康德那个时代,宗教神代理的角色扮演的越来越差了。

说来挺好笑的,其越来越差的原因,恰好是因为它越来越世俗化了。

且不说教廷如何热衷于“现世”,如何热衷于“政治”、“艺术”与'“战争”,

单就说耶稣会对“科学与理性”的那个热情,以及教会如何在17世纪热衷于将笛卡尔的学说融入护教的理论中(比如马勒伯朗士对笛卡尔二元论的神学改造),你就知道这个组织与“形而上的客体“的距离已经有了多大的裂隙了。

人与神的“混淆”,并不出自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这条主轴。

反而是宗教内部,通过一种扭曲的所谓“形而上”,实际上却是世俗化的“宗教理论”,将人(主体)与神(客体)越来越混为一谈。

科学最初——不管是笛卡尔的还是牛顿的——从来都是宗教体系贪婪的想要“容纳”的,

这个想法其实也没错,因为不管是笛卡尔还是牛顿,与其说他们反对作为“客体的神”,还不如说他们已经不满意“宗教的神”对这个“永恒客体之神”的代理罢了。

这也是为什么在启蒙运动后期,伏尔泰、狄德罗这些哲人对“科学的实证化——中立”忧心忡忡的原因。

因为说白了,启蒙哲人才是“客体”真正的“逆子”,他们用尽了力气把“科学”说成了反宗教,可随后令他们沮丧的是,科学对宗教的遗产——永恒客体——的关注,比他们所谓的“人文精神”(体验—觉察的近代拟像)要感兴趣的多。

所以从康德的对象化,途径黑格尔的“主客体”,最后到马克思的“客观化”,这样的一个过程,根本没有对抗“客体”的意愿。

近代哲学到了辩证唯物主义,终于去掉了一个陈旧的代理(形而上学),而随后崛起的“物理主义”,却在试图塑造一个新的代理(形而上学)——科学主义。

齐泽克这一代哲学家,面临的所谓“现代哲学的末日”就是这么个关于“科学主义”成为唯一的“客体”代理的未来。

所以,你看(在视频里被“断章取义”的)齐泽克说什么?

说自康德之后,哲学越来越“不形而上学”。

其实,这不过是哲学下意识的挣扎而已。

从康德开始,近代哲学提供的批判就不可能是“积极”的。

因为在对象化的架构中,积极只能是构建一个新的面向“客体”的代理模式,

也就是新的形而上学。

拿海德格尔来说,你说它不形而上?

也没错,但那个不形而上,是不确定的,是茫然的,是迷惑的,

这样的哲学继承了“批判”的敏锐,于是它就无法将“实证”、“演证”、“关系”、“计算”……这么一些列根本无关于“主体”,而直指向于“客体”的概念在“体验”上定义为“确定性”。

可科学主义管你这一套?

你那个主体是个什么玩意儿?

随附性啊!

当年宗教神,是怎么声称“主体”(人)作为“客体”(上帝)的随附属性的,当下科学就是怎么定义“主体”(人)对于客体(物)的随附属性的。

那些被齐泽克嘲弄为“不形而上”的现代哲学家——尤其是不遵从与科学主义的——不形而上的现代哲学家,同时有又无法去除“对象化——客观化”宿命的现代哲学家,

就自然成了一个个打死不想要形而上,却又无法对抗形而上(科学主义)的——哲学家……。

如果让我来理解这被“断章取义”出来的一段齐泽克演讲的视频。

那么,我的理解就是,齐泽克的绝望(或者说反抗),无非就是因为作为“哲学”,尤其是具有“批判——实践”精神的哲学,同时因为这些批判对“形式——定义”的依赖,注定了,只能是“客体”不停寻找自身代理(形而上)的——思维工具罢了[1]

所以,在宗教时代,你是婢女,在科学时代,尤其是已经开始形成“科学主义”这个新神学的时代,哲学——你也该回归你的“助理”地位了……。

因为说白了所谓“经验—实验”的“非形而上”,无非是作为一个“方法构建的概念”,正在拒绝任何思维对其“概念”身份的“思考”罢了。

而这个“拒绝被思考”,才是一个真正的成熟的形而上的标注。

想想看,在天启神学下,你是在“思考上帝”,还是在“经验→上帝(物)”?

把metaphysics还原为一个“确定概念”,——那难道不是思考不能触及(反身),只能服从(经验)的——定义吗?

好吧,这就是我所有的遐想~

你大可以把它当成胡话。

因为说到底在哲学(形式—定义)内部,这怎么可能不是胡话~(ૢ˃ꌂ˂ૢ)。

以上。

齐泽克为什么说哲学已经被科学打败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