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猎人到猎物:失败的日本护航航母
1941年,英国皇家海军正与德国潜艇在大西洋上打的火热。随着潜艇战的愈演愈烈,一种崭新的武器也与这年出现——1941年4月6日,护航航母诞生了。

同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作为一个岛国,战争物资严重依赖海外占领区,因此同英国一样,海上运输线成了日本的命脉。但盟军的潜艇部队却在不断的削弱日本的海上运输能力,这无异于正在攻击日方的要害。为了加强海上护航的力度,日本决定效仿盟军在大西洋上的做法,将航母编入护航编队,用于打击盟军的潜艇。
1943年12月15日,原日本联合舰队飞机运输船大鹰号,海鹰号,云鹰号被转入海上护航司令部。20日刚完成改装的神鹰号也加入了海上护航司令部。海上护航部队一下子就拥有了4搜护航航母。
别看是护航航母,但其实他们的吨位可一点都不小。其中3艘由商船改装的护航航母排水量都是17000吨以上,要知道当是日本海军的正规舰队航母飞龙级也才只有17300吨的排水量。
航母是有了,但没有飞机可不行。随意从佐伯海军航空队抽调舰攻48机,编为931海军航空队。9代表巡逻机,3代表吴镇守府,1代表常备。48机分为4个12机分队,931海军航空队以佐伯为基地,战时配属各护航航母,执行反潜巡逻任务。
海鹰号

1944年1月,日本护航航母第一次参加护航任务。海鹰号负责护航鬥司出发的ヒ57船団(所有运输战略物资往返于新加坡和鬥司日本运输船对都被称为ヒ船団,其中单数船団代表从日本往新加坡,双数代表新加坡往日本),并于4月16日抵达新加坡。4月21日,护航新加坡出发的ヒ58船団,5月3日返回鬥司。期间击伤了美国潜艇锯盖鱼号(USS Robalo, SS-273)。
1944年五月29日再次出击,护航鬥司出发的ヒ65船団,6月12日抵达新加坡。6月17日护航新加坡出发的ヒ58船団,6月26日返回鬥司。期间两艘运输船和护航舰艇淡路号被击沉。
1944年10月25日,海鹰、龙凤护航日本本土至台湾航线。
1944年11月1日,海鹰第3次出击,护航鬥司出发的ヒ83船団,12月26日抵达新加坡,期间一艘运输船受损。
1944年12月26日,护航新加坡出发的ヒ84船団返回本土。1945年1月13日抵达鬥司,1艘运输船触雷沉没。
此后,海鹰号一直隐藏在濑户内海知道呗美国航母舰载机击沉。
大鹰号

1944年5月3日,大鹰第1次出击,护航鬥司出发的ヒ61船団,5月18日抵达新加坡。1944年5月23日,大鹰护航新加坡出发的ヒ62船団,6月8日返回鬥司,期间两艘运输船损伤。
1944年8月2日,大鹰号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出击,护航鬥司出发的ヒ71船団,8月18日美国海军王牌潜艇红石鱼号(USS Rasher, SS-269)于南中国海击沉了大鹰号。除此之外大鹰所在的船队中还有总计达38547吨的商船被击沉,另有大量商船被击伤。
神鹰号

1944年7月14日,神鹰第1次出击,护航鬥司出发的ヒ69船団,7月31日抵达新加坡。1944年8月4日,神鹰护航新加坡出发的ヒ70船団,8月15日返回鬥司。
1944年9月8日,神鹰第2次出击,护航鬥司出发的ヒ75船団,9月22日抵达新加坡。
1944年11月14日,神鹰号第三次出击,护航鬥司出发的ヒ81船団,11月15日在中国东海被潜艇皇后鱼号(USS Queenfish, SS-393)击沉。
云鹰号

1944年8月24日,云鹰第1次出击,护航鬥司出发的ヒ73船団,9月5日抵达新加坡。根据木俣滋郎的调查,期间可能于9月1日挤上了美国海军潜艇吞拿鱼号(USS Tunny),但是,同时954海军航空队也报告击沉了潜水艇。所以战果存疑。
1944年9月11日,云鹰号护航新加坡出发的ヒ74船団,9月17日在南中国海被潜艇鲤鱼号(USS Barb, SS-220,美国潜艇部队第4大王牌)击沉。
日本的护航航母部队组建才半年多时间,各舰执行护航任务不过2~3次,不仅没有能完成护航反潜任务,反而都在任务中被自己的猎物潜艇击沉,实在是莫大的讽刺。
小国寡民的日本经济实力是不能支撑一场长期战争,所以日本海军的战略指导思想是在一场海上决战中击败对手,这种战略思想也影响到日本的技术兵器的研发思路,正是这种思路造就了超级战舰大和号,远距离陆上攻击机,长矛鱼雷,重武装雷击舰等。而忽视反潜武器的研发和装备,战争中低劣的电子侦查能力不得不说是反潜作战效率低下的罪魁祸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