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一部优秀的动画电影,一堂文学史课,一记来自历史深处的回想

很久没有在看完电影后一时兴起写影评了,虽然看这部电影需要一点文学基础和一些基本的历史常识,但是仍然给我留下极为深刻印象。无论是动画,还是历史剧,怎样平衡历史与艺术之间的界线,始终是创作者们要经历的难题。这也是为什么近两年来市面上很少能看到这类题材出现爆款的原因。《长安三万里》最终呈现的效果是让人让人满意的,像李白流放、高适封侯这些重要事件都谨遵历史,同时在某些地方也加入了一些现代人的想象,譬如李白月下醉酒舞剑的身影,写出《将进酒》时,他乘着仙鹤,扶摇直上,所看到的如梦似幻的景象,这些情节都让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虽然是2D动画电影,但就起视效画面、故事叙述、情节设计等层面都算是一部制作精良的佳作。
唐朝,在历史长河里,一直都是特别的存在。因为那是群星璀璨的时代,涌现了像李白、杜甫、王维、王昌龄、岑参等许多千古流传的名家。而他们的诗词歌赋也早已被国人深深地刻在DNA里。将近三个小时的故事里以高适的视角将“诗仙”李白从年少时的意气风发到年长后的壮志难酬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展示了历史里唐朝的兴衰变迁。虽然看的是动漫,但品味的却是历史所带来的厚重感。毫无疑问,《长安三万里》这部电影的内核是深刻且动人的,也做到了以史鉴今。影片里长安城是一个成功的代名词,是诗人们的精神高地,也是大多数诗人们失意的地方。但是李白他们不知道,正是他们的失意成就了他们的文学,而他们的文学成就了长安的盛名。
回到故事本身,《长安三万里》以盛唐为背景,讲述安史之乱后,整个长安因战争而陷入混乱,而困守孤城的高适向监军太监程公公回忆起自己与李白的一生往事,两位诗人跌宕起伏的命运画卷在高适的讲述中缓缓展开。洞庭湖的不打不相识,二十四桥明月夜的轻舟快行,江夏黄鹤楼的纵酒题诗,梁园绿池平台间的相扑竞逐,塞北风雪中的携手救人,每一次相逢都意味着很快离别,但短暂的相处却都会成为高适记忆中的光亮。
大声地笑,癫狂地舞,得意地吟,快活地饮,光亮中的李白是纯粹的也是不羁的,狭路相逢的争斗瞬间便化作一声兄弟的呼唤,行卷被拒的尴尬转身就成为剑气纵横的洒脱,流放夜郎的心酸很快会变成彩云江涛间的欣喜。光亮中的李白要么没有痛苦,要么迅速与痛苦作别。高适眼中的李白,是千百年来人们愿意认知的“谪仙人”李白,但绝对不等于现实中颠沛流离的李白。所以,影片中的李白之于高适,与其说是他一生欣赏并崇拜的兄弟,倒不如说是他人生理想与梦想的镜像。如果说,李白是高适在云端的镜子,那么高适就是李白在世间的侧影。回到高适的边塞与战场,即便辉煌的唐朝也会变得沉重。这时影片就会从浪漫主义的内层叙事跳脱到全知的现实主义的外层叙事。李白、高适、杜甫等诗人的一生交错着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历程,在影片中看到安史之乱前后对比鲜明的画面。从“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长安盛景到“夜飞廉价救风雨”的都城萧索,从“霓裳羽衣曲”的歌舞升平,到“渔阳鼙鼓动地来”的残酷战争,动荡的时代没有一个人可以逃离它的裹挟。影片中的高适形象远要比李白来得立体,笃信“功名只应马上取”的青年高适,他遇到的难逢伯乐的人生挫折并不是真正的痛苦。逐步获取功名的中年、老年高适,当他看到“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的不公时,当他遇到身份的阻隔让他无法出手施救好兄弟时,当他在茫茫雪地中感叹自己的垂垂老矣时,痛苦便会从个体的生命感悟升华为之于人性、时代性的真相洞穿。这些时候,“高适”是最需要“李白”的。理想与现实的错落、此岸与彼岸的相望,是本片最令人动容的结构性表达。
让我更为惊喜的是影片中对于诗歌的表现形式,片中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词本不是干瘪地念出,而是以漫长的铺垫向大家展示了诗人创作时的历史背景和心理活动,当李白追随着孟浩然来到江边黄鹤楼,才会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慨叹;当他满怀期待終被天子召唤进京,才会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气;当他从流放的路途上突闻“天下大赦”,才会有“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狂喜;当他探望高适时倾诉自己的家庭变故,才会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愁思;甚至“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也被影片艺术性地转化为李白对高适的兄弟告白。无论是诗抒情还是诗言志,诗歌都是源自心灵的最真挚的声音。在《长安三万里》的舞榭歌台上,作为主角的高适和李白,以及贺知章、杜甫、张旭、王维、王昌龄、岑参,甚至“乐圣”李龟年、“草圣”张旭、“画圣”吴道子……那些大唐王朝最有才情的文人,以最纤细敏感的心灵,与悲喜交集的个人命运与时代遭际相触碰,便让锦绣的诗篇喷薄而出。他们彼此携手、互相唱和的身影不仅在影片中风神高迈,也在历史的长空中熠熠生辉。
整部电影还有一个地方最让我影响深刻,是影片里哥舒翰誓死不降的场面,我很喜欢的另一本书《明朝那些事儿》中有这样一段话“明知不能成功,明知必死无疑,依然慷慨而行。一般说来这种行为有着很多称呼,比如愚蠢、不自量力、飞蛾扑火等等,而在西方人的眼中,这更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违反逻辑的行为。而在中国古老的哲学中,这种行为有着一个恰如其当的名称: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我深信,这正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魂魄。”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永续传承的战略高度,就弘扬和发展中华文化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作出重大原创性贡献,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前进方向。在电影中的诗人吟诗创作时,我很欣喜的听到电影院里有不少人也在轻声朗诵,其中不乏很多稚嫩的声音,诗词作为文化传承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以这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传承,相信有很多人会像我一样在看完电影后捡起书本再读一读经典诗词,不仅是为了回味诗人们鲜衣怒马的少年快意更是了解中国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
不过影片还是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整部影片对战争和死亡都有所模糊,遍地的尸体却看不到一点血迹的存在。同时,有些台词的实用也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不过瑕不掩瑜,《长安三万里》还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文化盛宴。
3个小时的时间或许很长,长到有些心急的小朋友都坐不住了,但3个小时也很短,短到王维、杜甫等人在影片里也只有匆匆一瞥,短到我看完后还是觉得意犹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