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传》和《知否》中的“配享太庙”,究竟有什么不同?
《如懿传》和《知否》中的“配享太庙”,究竟有什么不同?
剧中渣龙为儿子永琪谋婚事时,也考虑到配享太庙的荣誉方面。
而知否王大娘子,更是三句不离配享太庙的老爹。那这到底有没有区别呢?肯定是有滴。

古代皇室的宗庙,从秦朝时期开始称做“太庙”。最早仅用于供奉皇帝先祖,
后来经皇帝批准后,宗室或有功之臣的牌位,也能放在太庙供奉。
清朝的隆恩殿,还分为东西两处。一处供奉皇室宗亲,一处供奉有功大臣,这是分开的。
像剧中渣龙提到的鄂尔泰,他的牌位原本就被供奉在西殿。

结果侄子犯了事儿,这才被请了出去。历史上也是如此,仅配享太庙十一年,
就被鄂昌连累,撤出了贤良祠。再比如剧中的张廷玉,他也享有进太庙供奉的殊荣。
在当时对朝廷有巨大贡献的大臣,去世后皇帝会给予厚葬,然后把他们的牌位,
接进宗庙供奉。所以配享太庙,是皇帝赐给大臣最好的奖励,可以受后代皇室子弟的祭拜。

但这可不是永久款,必须得保证没有不肖子孙才行。不然随时会被皇帝清出去,
因此在清朝配享太庙,只是一种死后的挂衔儿殊荣,并没有太大的作用。
只能给家族增添一点好名声罢了。而唐宋时期的配享太庙,可是福泽三代的荣宠。
剧中的王若弗经常靠这一点凸显身份,甚至因为这一点,还肖想过让如兰嫁入齐国公府。

没错,配享太庙在宋朝的分量的确很大。王若弗能有一个这样的老父亲,实属万般幸运。
整个王家在朝野上下的影响力,也非同小可。但这样的殊荣,最后全都败在了王老太身上。
宋朝的配享太庙和清朝一样,都不是永久的。

康姨妈死后,王老太太直接上朝面见官家,状告顾廷烨。是非黑白一概不顾,诬陷重臣。
为了扳倒顾廷烨,联合小秦氏等人,站在了太后的阵营里。

明着和官家唱反调,最终王老太太被褫chǐ夺诰命,王舅舅也被抄家流放。
王家败落了,自然会牵连到王老太师的荣誉,也就不能供奉在太庙了。
好在王若弗的儿子争气,长柏去世后,不仅配享太庙,还由皇子扶棺,真是莫大的荣宠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