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 · 读后感
嘿嘿,在一切开始之前,我先放上我的思维导图笔记,

为什么要放思维导图呢?
这是我认真阅读后的证明!我可是很在乎实用性的!我不希望我阅读任何一本书以后什么都没有留下!
好了开始正题吧。
我为什么想读这本书?
有个我很喜欢的 B站up主 智能路障 曾多次提到过这本书引发了我的兴趣。我明白了这本书用通俗的语言和案例向读者讲明了一些社会心理学原理并与平常的经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而现在的我正疯狂地渴望向内探索,以及想去真正的了解一些社会与经济的真相以免自己陷入窘境。(我现在是一名大二生,迷茫且焦虑……)
感悟
这并非一本小说,没有跌宕的剧情,本来应该如此,作者的目的在于围绕着影响力这一主题阐述他所了解的一些社会心理学原理,最后再输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感受到的是一种无力感,这种无力感类似于……你明知道人生的尽头是死亡,但你还是选择直面它,这并非作者刻意营造,也不是作者阐述的这些原理有多么的厉害,相反,这些原理是十分简单的,只是面对真相,人不是总是会有种无力感的吗?
在我的思维导图中,有两个字异常的大 顺从 ,我没有对这本书中出现的词语进行统计,但我我感觉 “顺从” 二字出现的次数是比这本书的主题“影响力”还要多的,其实仔细思考一下就能明白:影响力存在的特征就是它使其他人顺从的力量。
“顺从”二字比“影响力”似乎是使人讨厌的,能联想到什么词呢?压迫、束缚、无奈……不过无论读者是怎么想的,在作者这里顺从是个中性词,而作者也更愿意称那些研究营销或者是深谙一些社会心理学小技巧的人为 顺从学家,无论它们是出于好的或坏的目的。但我为什么要特地提这个词呢?如果你要问我到底从这本书中学到了什么,我能回答两点:
如何使人顺从我;
如何警惕那些想要使我顺从他的人。
而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其实就是我所学到的第二点,而这正是我感到无力感的重要原因——尽管作者乐观地教授了读者如何警惕那些心怀不轨的顺从学家,但这仍然是非常困难的,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的。
看看作者说明的这些原理的内容吧,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爱、权威、稀缺……

它们都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工具。相信我,在生活中,无论你干什么事都会使用这些原理,一个或多个,比如你要购买一样东西,你要考虑自己是否喜欢它、是否稀缺(很多时候稀缺意味这个东西更好)、是否符合社会认同(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不想社死),这些再正常不过的想法却会被一些顺从学家利用并从我们身上盗取利润,这样的人我们亲切的称他们为——骗子。
这样的顺从学家到处都是,抖音里的猴子笑声——利用了社会认同原理;B站标题或者微信公众号标题“快看,24小时之内删除”——利用了稀缺原理(时间上的稀缺);超市里的试吃——利用了互惠原理……这样的例子都数不尽,当然你看到了这些例子可能觉得无所谓,会想着:这种拙劣的骗术也想使我上当,也太小看我了!但是你要明白的是,在这些骗术泛滥到你能轻而易举的识破他们时,当课本里以这些骗术为案例时,这些骗术的先行者们,发明“猴子笑声”的电视台、发明超市试吃的推销员……他们早就赚得盆满钵满了。
这些简单的原理构成了这些骗小孩的把戏,当然在它们成为骗小孩的把戏之前,已经把当时的人们骗得找不着北了!我举一个社会认同原理的案例,当然这个案例里还用到了其他原理,一些简单又常见的原理组成了这个惊天的骗局——琼斯镇邪教成员集体自杀,这个事件中自杀的人数达到了惊天的913名,他们似乎全部是自愿的,没有任何强迫的痕迹,他们在头目自杀后,相继加入了这个行列里,而在《影响力》作者的解析下,这个邪教的头目只不过运用了一下不起眼的小技巧罢了,我把作者的一些关于社会认同感的结论摆在这里,可以好好体会一下,这样几句简单的话是如何构成这个骗局的主体:
1、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
2、一般来说,在我们自己不确定、情况不明或含糊不清、意外性太大的时候,我们最有可能决定别人的行为是正确的;
3、我们会根据他人的行为来判断自己怎么做才合适,尤其是在我们决定这些人跟自己相似的时候;
4、多元无知效应——不确定因素的增加,导致的无知效应。
前面那个例子也许有些危言耸听,我再举个例子,在地铁站,你下车了,着急的赶向入口,这时有个聋哑人靠过来,塞给你一朵小花,你焦急地扫了一眼他手上的小牌子,他希望你捐赠20元,但你很急,他有缠着你,当然他也许不是成人而是一个小女孩,你最终为了摆脱麻烦扫给了她20元便匆匆离开了,但事后越想越气,发誓下一次再遇到这种情况一定不会再给钱了。前面的场景稍微变一下也许就是你所经历过的,很多人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都是给了钱省去了麻烦,但终究还是亏了,你觉得20元小于接下来会产生的麻烦,就像你网购个十块钱的小东西,上面写着打五折现在只剩20库存了,你会费劲心思去找之前的价格吗?你会想要去一个个对比价格吗?也许卖完后发现,库存数量是商家偷偷改的,打折后结果却是比之前更贵……
这里的两个例子使用了 互惠原理、稀缺原理、对比原理……具体内容书中有详解,可问题是你好像只能被骗,因为解决问题要花时间、思考也要花时间,比起这点,那些小钱好像也无所谓,但是事后往往会感觉很不舒服。随着地铁站和网购的监管愈加严厉,这些都可以解决,但骗术的内核不会变,变的不过是表现形式,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从你这坑一点钱走,但我们似乎又不想管……快节奏的生活时我们的思考和时间更加的珍贵,不得不依赖一些被动技能,这个商品的数量更少说不定质量更好、你给了我一朵玫瑰我总不能白拿、好像后面有很多人想要这个东西我得出更高的价格拿下……这些经验、习惯,可能会被人利用,甚至带来很大的问题,就像前面的琼斯镇惨案。
整本书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案例,将这些经验和习惯总结为简单的社会心理学原理,并诉说这些骗局如何运用着怎样简单原理去骗取大量的利润或者其他的东西。
作者书的末尾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因为技术进步的速度远远快于我们,所以我们处理信息的天然能力将有可能越来越难于应对当代生活繁多的变化、选择和挑战。我们越来越频繁地发现自己陷入了跟低等动物一样的处境之中:外界环境的错综复杂超出了我们心智的处理能力。
作者也给出了解决方法——如何去拒绝那些心怀不轨的人,我做了写总结:

但要我说,这样的套路也是极其无奈的,因为我们还是要花时间啊,警惕也是要消耗精力的啊!但我们只能这样做,去花一些时间去保存良好的观察,发现周围的陷阱,即使是在如此快的生活节奏下……很无力啊,因为人是贪婪的,被骗者为节约精力和时间放下来警惕遵从自己的经验和习惯,骗人者为自身利益去利用人们这种经验与习惯的漏洞。
作者在最后倡导的是一种反击精神,通过揭穿他人的骗局保持对骗局的敏感度,以及为良好的社会风气贡献一部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