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哪吒》拿下第二!

《哪吒之魔童降世》(一下简称哪吒)拿下中国电影票房史第二,兴奋之余,我的观后感也终于难产而出。
我先来说说影片中那些令我拍手称好的优秀部分。
从最先做出感应的视觉而言,影片最大的亮点就是“设定的突破”。哪吒不再是一副正气十足的早熟小孩,而是满嘴尖牙、眼着烟熏妆、爱写打油诗的腹黑正太;太乙真人不再是长脸长胡子眯眯眼的老头儿,而是骑着飞猪、嗜酒如命的小胖子;李夫人口嚼鸡腿、手比爱心;敖丙更是个拥有绝美容颜的公子。

包括场景方面: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浮空世界——《山河社稷图》;原本美轮美奂的龙宫遁入炼狱;水淹陈塘关的经典桥段险些变为一场“碎冰冰”。
这些一改传统故事里刻板映像的操作属实让我打心底“哇”了好几下。
虽说对传统神话的设定做突破,《哪吒》并非首拿独一份儿,早在《大圣归来》就已经做出了这样的尝试。但不得不说,《哪吒》把这套玩法玩得更溜,做得更加饱满、更加成熟。

接着有一个家伙对我的视觉很直接地造成了毁灭性冲击力,那就是特效。就导演饺子的个人采访来说,有一段特效找了无数特效公司尝试,最后都没有做出想要的效果,索性就把这段砍了,这钱啊,也烧光了;再有特效员工做不出申公豹变豹子的部分,“辞职再就业”的搞笑桥段。这些都在说明一个问题——用心、用情并且不忘初心的态度才能做出好作品。

多少影视作品的特效粗枝烂叶,巨资不知斥向何处;又有多少影视作品声称为特效斥巨资最终惨淡收场。能在这样浮躁的影视行业里做出这样一份坚守实在难能可贵。而事实也证明,群众并非可愚之徒,前有《流浪地球》,后有《哪吒》,票房与口碑就是最好的肯定。
然后让我的双眼注意到的,就是建模了。国漫现在基本都在走3D路线,少有2D作品。而支撑3D最基础也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建模。其实一开始我的注意力并没有被模型所吸引,在我心中保持着合格的评判。真正让我的心为之一怔的是第一个大特写镜头——这能在大特写加大荧幕下还能看见质感可以说业界良心啊。
伴随着模型,就不得不顺带夸一夸动作。我看到有一篇文章称《哪吒》的动作是“行业标杆”——这评价了不得啊,扣这么高一帽子《哪吒》戴着住么?我不知道国漫未来的作品能树立多少新标杆,但就目前来说,《哪吒》它戴得住。

《哪吒》打斗的动作调地非常很不错,我个人认为是目前国漫中做得最好的。在此之前的作品中,存在不少建模简陋、动作卡顿的问题,当然这个与作品时常以及制作周期有关系。虽然在《白蛇.缘起》中有非常大的突破——尤其是影片一开始小白一连串连贯地暗杀不仅行云流水更加分的地方是准确得凸显出了女性的特征。但更早期的一些作品中,很少有能将角色动作做出性格或者性别的准确差异,甚至做不出可以准确表达不同结构的动作。话再说回来,《哪吒》不仅仅做到了每个角色动作上的性格差异、性别差异,并且较为准确的传达了不同程度以及不同类别的打斗感,可以让观众很准确的接收到动作节奏的变化以及与当下情节的配合。
动画作品的动作和一般简短的游戏攻击动作、表情包不同。动画作品的动作需要做到与故事情节的融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能直接影响到美术视觉表现与大脑情节分析的整体性,同时也会影响剧情传达的准确性。所以,做到这一点,也让《哪吒》的剧情大大加分。

紧跟动作的是什么呢?就是镜头了。其中让我个人映像较为深刻的是一行人在《山河社稷图》争夺毛笔的长镜头,这个镜头与打斗配合的完成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动漫与常规影视作品一样,它的表现力也会依靠分镜与运镜,只不过这里的“镜头”是虚拟的,并非真实相机。
那么以上是我的视觉感触,视觉之后便是听觉了。所以接下来接收到信息的,是我的耳朵。
噬元兽的动作音效中加入的科技感让我“耳前一亮”;太乙真人的川普或许带给你的初次感受是意外但对我这个太乙真人“老乡”而言是好评。小到不同物体间交互产生的品质差异、申公豹的结巴;大到配乐、场景氛围音效,都让我不禁感叹——国漫这次进步,也太大了。

这股冲击力穿过了我的耳朵,进入了我的大脑,它刺激着我的脑神经,我开始注意到那些需要思考才能发现的东西——剧本。
剧本夸不夸?夸,但我可能会夸得比较保守。为啥呢?这剧本明明很好啊?不可否认的是,《哪吒》的剧本是我心中目前国漫中完整度以及完成度都最高的一版。逻辑清晰、节奏把控能力很强、剧情饱满,并且对神话故事“改而不乱”都值得一夸。亲情线与友情线结合得不错,尤其在正误观上体现出最矛盾也最真实的人性,就连伏笔与铺垫之间的逻辑也没有出现断层现象。别说放在国漫,就是放在中国影视业也是秒杀一片。
那我为何还要保守夸?这里的保守并非给《哪吒》,而是给国漫。这个剧本是建立在已有的神话故事至上的。于是抛出一个疑问是:假如脱离已有的故事,国漫还可以有如此完整的剧本出现吗?

包括在一些小的情节转折上还有些许生硬,一些小的细节虽然不影响整体,但也引发了不少的吐槽;玩梗过于本土化,假如跳出国门可以被外国观众所理解和接受吗?虽然都是一些琐碎的小问题,但不得不去好好重视起来。
而这些都说明,《哪吒》并非完美,它有一些不足,也有一些“挣扎”。

第一个“挣扎”:风格。
因为我本身从事原画工作的原因,所以身边的同事对原画的关注度会更高。有一个同事讲了一个一针见血的问题——这个风格还是在学欧美,始终是别人的东西。
这个就直接反映在捏脸上,除了哪吒本吒有着非常突出的设计风格外,其他角色假如换一套衣服、换一个发型,你用这个风格去做,很难分辨出到底是欧美产品还是中国产品。包括最后的《姜子牙》预告,直接撞脸半藏和自家李靖。
缺少独特风格与差异化,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举一个例子,迪士尼的《花木兰》。就算故事讲着中国的故事,服装是中国的服装,就连长相也是中国人的长相,但是你可以从美术风格、动作风格上一眼看出来,这是迪士尼的作品。
当然,迪士尼是非常成熟的动画公司,它的例子意义在参考而不是对比。
在以前,国漫有着非常突出的水墨画风格和绘画风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中国的东西。不过也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过于中国化,国际的接受度不一定高。同时设计上也有时代鸿沟了,现在不可能直接沿用。
我能感受到《哪吒》的“挣扎”是从哪吒本吒超过一百次的设定迭代中,我能感受到它在做突破。那么在这里我不得不举一个我认为在美术风格上有一点碰撞的作品——《大圣归来》。我看过《大圣归来》的概念稿,包括它最后的呈现,能够与欧美作品拉开差距,同时会有一些特色凸显出来。所以我觉得之后的作品可以在《大圣归来》的基础上做延伸与突破,或许会获得不错的效果。
第二个“挣扎”:过去的神话。
在《哪吒》中我可以看见很多与“过去”的斗争。譬如科技感与魔法感的结合——尤其是猪猪全息投影、指纹解锁都很有意思。但同时也有一丢丢的生硬。虽然现在的科技对于过去的人们而言,就是魔法一般的存在,能从这个点去做突破非常不错。但会不会有另一种更加委婉或更加突破性的做法去打破这种生硬的链接呢?
其次是神话的剧情。我们不可能永远并且只做《封神演义》的故事,就像迪士尼不会永远做童话故事。但我们需要这样一个跳板,用已有的资源去做一个改变。
第三个“挣扎”:跳出国门。
国漫已经在国内拥有一定的支持度,我们接下来的眼光得放到世界。现在的国际对中国文化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尤其《花木兰》的大热更加说明,我们没有必要对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感到担忧和自卑。问题在于,中国文化被世界接受并不代表中国作品会被世界接受。如何做出时尚感更强、更加国际化的东西,是我能看到《哪吒》在思考的。
基于《哪吒》种种优秀的表现,在稳赢的基础上敢于做出挣扎与突破,我决定不称呼它为“国漫之光”。
如果说《天书奇谈》、《大闹天宫》等是“过去的光芒”,那段混沌的日子是“国漫的灰暗”,《大圣归来》、《白蛇.缘起》等是“国漫之光”,那么哪吒是“国漫的发展”、是“国漫的基石”更是“巨人的肩膀”。
我希望的,是未来的作品能够站在这巨人的肩膀上做的更好、更优,而不是长时间沉浸在巨人的光芒中,难以有所突破。
所以啊,加油,中国动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