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高考文化常识每日积累:天文历法

2023-07-08 13:03 作者:睡不饱的文艺青年  | 我要投稿

天文历法

1.月亮的别称

在我们的古老文化中,月亮被赋予了许多不同的名字和神话。在古代诗词中,月亮是一个常被提及的意象,它的别称非常丰富。

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传说中,嫦娥住在月中,称月亮为嫦娥

月亮中还居住着玉兔和蟾蜍,又称月为银兔、玉兔、金蟾、银蟾和蟾宫

此外,月亮里还有一棵神秘的桂树,因此,人们也称月亮为桂月、桂轮、桂宫和桂魄

广寒、清虚这两座宫殿也是人们口中的常客,所以,月亮也被称为广寒、清虚

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因此,“望舒”也象征着月亮。

生活中,人们常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所以,月亮也被称为婵娟

这些别称充分展示了月亮在中国文学中的独特地位和丰富的象征意义。无论身处哪个时代,月亮都被视为神秘和美丽的象征。

2.社日

社日,又称土地诞,是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分为春社和秋社。在中国的传统节日里,有一个节日被称为“社日”。社日,又称土地诞,是一个古老的节日,分为春社和秋社。

古人认为土生万物,所以土地神是广为敬奉的神灵之一。人们相信该神管理着五谷的生长和地方的平安。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中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

社日的时间依据干支历法来定,后来因历法变动改用阴历定时间。春社按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推算,一般在农历二月初二前后秋社按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约为新谷登场的农历八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里提到“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意思是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祇来供奉,诗歌里描述的就是社日节那天的情景。

这就是社日,一个古老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节日。

3.干支

天干地支的合称。

天干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文字记序符号,循环使用,有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共十种。

地支也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文字记序符号,循环使用,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共十二种。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

4.纪年法

古代的纪年方法多种多样,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里提到“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意思是赵惠王即位的第十六年,赵国将军廉颇率领赵军,这里就是以赵惠王在位年数来纪年。

(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大部分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如《岳阳楼记》里提到“庆历四年春”,这里就是以“庆历”的年号来进行纪年。

(3)干支纪年法。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如《五人墓碑记》里提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意思是我还记得周公被捕,是在明熹宗天启六年三月十五日,这里提到的“丙寅三月之望”就是采用“干支纪年法”来纪年。近代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等等。

(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核舟记》里提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

5.五更

我国古代把夜里四十刻,分为四段,共五个节点,每个节点被称为“更”,一夜即有“五更”,两更之间的时间为现今的两个小时。用鼓打更报时,所以也叫作“五鼓”或“五夜”。

一更在戌初一刻,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这个时候,人还在活动着。

二更在亥初三刻,名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

咣、咣——两声大锣带着两声梆子点儿,习俗上这就称谓是“二更二点”,比起一更,二更的天色已经完全黑去,此时人们大多也都洗洗睡啦。

三更在子时整,即子正,也就是现在的24点,名夜半,又名子夜、中夜等。这是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也是夜色最深重的一个时辰。

四更在丑正二刻,名鸡鸣,又名荒鸡。虽说,三更过后天就应该慢慢变亮,但四更仍然属于黑夜,且是人睡得最沉的时候,于是在这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就有贼人趁着这黑夜开始捣起了乱。所以四更也可称为是“狗盗”之时。

五更在寅正四刻,称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这个时候,鸡仍在打鸣,而人们也逐渐从睡梦中清醒,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俗话说:“一更人,二更锣,三更鬼,四更贼,五更鸡。”

高考文化常识每日积累:天文历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