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苏芮登陆致沿海内涝,京津冀特大暴雨,揭秘台风的眼壁置换

省流:台风的原理就是热气上升形成低压区吸引水汽进入但由于地转偏向力导致形成漩涡



这里的曲线可以画成厂型,一开始向低压区中心然后向右拐就能有效的解释右偏了

像这种曲线反过来画就行

类似这么画


水汽汇入高温气体的低压区后,因为热气上升后温度下降凝结发生相变体积收缩继续形成低压区


使被螺旋吸入的空气继续增加提供动力(地转偏向力)


导致源源不断的产生动力增强气旋

这个筒被称为眼墙或者眼壁

足够的热量来推动气旋




台风的顶部会由于水汽失去动力被甩出风眼,形成云层

下方还会下雨


冷空气在风眼内侧下沉,维持水汽产生相变提供动力

因此能量巨大动力非常足





燃料兑水(干气)




只能由于惯性继续旋转



简单来说就是台风的高度会在没有足够水汽作为动力的时候降低从而降低动力需求




这个过程就是降低气旋的水汽需求的过程



总之只要能维持结构保持形态由于有水汽作为动力来源台风不会轻易消失


如果水汽充足的环境甚至台风还会继续增强






如果由于一些原因台风无法维持形态导致台风眼被堵住台风就没法继续通过水汽提供动力


因此台风就会由于能量损耗逐渐消失。
个人理解,不保证全严谨
AI字幕提取:今年第5号台风杜苏芮
7月28日上午
以强台风级别在福建晋江登陆后
不仅造成福建沿海暴雨内涝
还在29日进入江西
并转向安徽
河南
现已到达华北地区
给京津冀带来6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
很多网友十天前就开始关注杜苏芮的动向
发现其7月21日在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后
强度就逐渐加强
22日完成了眼壁置换
很快便升级为超强台风
中心附近风速每秒62米
向西北方向加速移动
接近菲律宾北部山区时
强度减弱
又进行了一次眼壁置换
更是史无前例的变异
成大小风眼嵌套共存的态势
随后对流显著增强
再次升级为超强台风
幸好杜苏芮在登陆我国前的眼壁置换失败
导致能量分散
最终以强台风级别登陆
看来杜苏芮是眼壁置换成功后发迹暴走
又在置换失败后走向消亡
那为什么会出现眼壁置换呢
带着疑问
我们来到北半球一片热带海域
海面的暖气团不断上升
形成低压区
吸引周围空气汇聚气流
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
不断又偏形成螺旋上升的涡流
将水汽搬运到大约3千米高度
这一阶段称为符合段
继续上行中
水汽不断释放热量
并凝结成水滴
使三到8千米高度区间成为冷凝段
此处的气流因发生相变
体积收缩
形成涡流外侧的低压区
再次吸引周围的空气
以持续右偏的轨迹汇入涡流
并被水汽凝结放热驱动
继续螺旋上升
于是冷凝段的水汽就成为热带气旋的发动机
凝结出的筒状云墙被称为眼墙或眼壁
再继续上行
剩余的水汽已无法释放出足够的热量
来推动气旋
造成此处的眼墙失去了螺旋上行的动力
只能被下方涡流的动压推向四周扩散开来
并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
不断又偏形成云图上看到的卷云层
这一段称为浮散段
其下方还有桶形嵌套的鱼带
而在眼墙内侧
冷空气正从顶部下沉
冷凝段释放的热能
使这里维持着转速稍慢的同向漩涡
当海面水汽充沛时
热带气旋能释放巨大的潜热
而动力十足
科室中心风力达到12级以上
于是变成台风
但台风因功率强大
以至于吸力太猛
会把海面有限的水汽和干空气一并吸进去
结果造成冷凝段
这台发动机因燃料兑水而出力不足
气旋强度开始减弱
所能支持的眼墙高度也跟着降低
于是顶部一段因无力维持
进入复赛段
开始向四周扩散
导致其内部的这段涡流也失去了动力来源
只能由于惯性继续旋转
形成内外眼墙嵌套的形态
此时的台风实际是在壮士断腕
通过丢弃顶部一段眼墙
使核心区体量缩小
能量需求降低
让有限的水汽能继续维持核心区运动
同时惯性旋转的烈焰强会崩溃消失
或和外眼墙合并
这个过程就是成功的眼壁置换
当气旋增强到水汽无法喂饱自己或高山地形
对核心区形成破坏时
就会通过眼壁置换来丢卒保驹
靠较少的水汽凑合着维持寿命
等来到水汽充沛的优良环境
核心区较小的体量又能使气旋强度迅速提高
从容蜕变为超强台风
因此眼壁置换使台风在不同环境中进可攻
退可守
那是相当的智能
但贼不光能吃肉
还能挨打
如果眼壁置换时
水汽前热不能支持住核心区
造成外眼墙减弱
而内眼墙扩大
又或者内外眼墙一同减弱
破溃都会使台风眼被彻底堵住
这就是眼壁置换失败
由于新的风眼无法形成能量
在气旋中分散
台风离寿终正寝也就不远了
而杜苏芮就是在登陆前眼壁置换失败
以至于从云图上看不到风眼结构
因此其强度不能重新增大
但即便这样
大量水汽依然被送到了华北
试想如果登陆前隐蔽置换成功
那将是大自然对我们更加残暴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