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国荣的多样性与价值

我在b站上给陈太的私信: 张国荣最引人注目的,或者说最有价值的是他的多样性。通常一个人的美好年华从青少年时期开始,他的相貌、姿态逐渐固定了下来。在十几岁至四十几岁,他的皮肤状态最好、精力最盛。而对于一个普通人,在此年岁中他的模样在他的人际环境中已经被固定了下来,只是偶尔换发型、化妆、改变衣装,也很少有人去整容,所以他的模样基本稳定。而随着不惑之年的到来,他将变油腻、变老,从而结束最美年华。 而对于张国荣,他的多样性繁多。首先是身份多样,有歌手、演员、明星、作曲者、导演,此为社会身份上、社会交往中给人印象的不同。 其次是视觉形象上的多样性。从性别分,有威武的男性形象,如欧阳锋、《枪王》中的Rick、《热情演唱会》上的形象、绅士;有女性装扮,如陈蝶衣、《春光乍泄》中废弃的定妆照、《红》的表演。从扮演的角色上分,有戏子、警察、普通人、剑客、书生、导演、歌手、医生、神枪手、共产主义战士、游离者等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在众多的不同形象的角色,而且角色的性格差异大,有抑郁、威武、有情有义、性感等性格,且无论男女的性格。
而在一个人的生活体验中,一个人一般只有一个性格,而面对在表演上有多个性格的张国荣,一个人就好像在读一本书,书里的角色众多,且差异巨大,读者可以代入每一个角色,而张国荣就是这本书。当然他在生活中的性格也是比较单一的。这是人人都一样的,他也有普通人都有的模样。 而且从视觉形象上又分为电影与演唱会。而演唱会中又有歌声。从人生形象上有英伦风少年、黑炭形象、经典形象、成熟形象、精致形象、艺术家形象。而他的脸有变与不变,变的是不同形象,不变的是如孩子般的不老颜。而这众多的形象都是他表演的,这是非常值得被人赞赏的。当人们看到这么多角色是同一个人扮演的,这么多形象属于同一个人,会有一种惊叹之感。而且我们看到了一个人人生生的始末。从成长到成熟、再到蜕变、再到死亡的过程,更像是一个故事,一个可以亲自经历的故事。而且一个人完结了,他的一生就定了,但是可以研究的程度就更深了。他就像是一件艺术品,而我们观众是欣赏者、研究者、共鸣者。
对于哥哥张国荣,从少年开始的人生,他是不一样的,从香港到英国再到中国,从二十世纪到二十一世纪。他在生活中的形象也是多变的,加上视觉形象多变,综合为形象多变。人类最珍贵的能力是想象力,读小说、看电影、参加不同的社交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想象而去实践的方式。而对于张国荣,我们可以通过看电影、看演唱会,听他的故事、听歌来了解他。而且空余时间听歌,时间多时可以用来看电影,可以在生活的各个角落充满张国荣。如果一个人只有电影,那么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背景下,人们很少能有完整的时间去看。而他都有,而且在我们听一些歌的时候会想起他在电影中的角色。因此歌的意义也被放大了。 张国荣是多变的。从声音上,其实大多数的零零后并不喜欢八十年代那种经典而古老的歌声,那时期的大多数歌手的歌声都很好听,但是有陌生感、距离感、历史感、沉重感。有些歌一听就是那个年代的歌。而张国荣不一样,他唱歌的阶段,大概可以分成英文歌时期、经典时期、成熟时期、艺术家时期。而经典形象是张国荣最广为人知的形象,人们一提到他,便是这种形象。所以很多人对他有距离感,不轻易了解他。认为他是上一个世纪的天皇巨星,仅此而已。 但如果稍微了解一下,便知道他的阶段是多变的。其实大多数零零后喜欢的是他90年代的歌声。这些歌与千禧年后大多数歌手的歌相似,离年轻人的年代也近一些,但他的歌比之后的歌更多了艺术感和思想。而且就在这一阶段,他自己作曲的一些歌曲也很多,人们会对他有更多的认同感。在不同的阶段,他的音色相距也较大。有时候拿经典时期的歌声与最后一个阶段的歌声相比,真的听不出来是出自同一个人。这是张国荣歌声上的多样性。 而从歌曲上分,张国荣有粤语歌、国语歌、英文歌,还有几首日语歌。这大大的丰富了听众的对于他的语言的感受。而且每一种歌唱的很好。音乐的类型也很多。虽然大多数的歌是情歌,但这些情歌,在热情演唱会上得到了充分的说明、总结与阐明。(当然也有关于人生的歌)。 天使下凡,遵循上帝旨令,无性欲,无情爱,因爱情是痛苦的根源,天使生性善良,多情。后天使尝到爱情滋味(与异性),从而逐渐远离上帝,结果却因为上辛而被迫了断爱情。此时,天使已有背叛的决心,后因上帝在内心远去,信仰的缺失造成的内心空虚,又例如,看到人世间种种现实,无力改变的无奈等等。(而我们在残酷的生活面前,或许爱情可以抚慰我们孤独的心,没有人会拒绝爱情。即使可能受到打击,人们也不能拒绝一个挽救自己生活的机会,或许那也许是饮鸩止渴。 )后来,天使爱上了一位同性,爱得深沉激烈,由此完全违反了上帝,而天使打算维护这段爱情,因为爱情让他感到存在的意义,但这段爱情被勒令消失了,最终天使选择背叛上帝,化身魔鬼,将上帝杀死,自己取代上帝,自己做主生活,回归自我,昭告天下:我的生活我做主。上帝在天使的心中死去,一个新的自我诞生,他的人生获得新生,心情豁然开朗。活了这么多年,现在终于知道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这不仅是因为爱情,而是因为整个人生获得了拯救。 再以人的形象迎世,有了爱,却仍感孤独,因这种爱缺乏深层次灵魂上的共鸣,因为我只有我只是我,于是懂得了爱自己,欣赏自己,以“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天空海阔,要做最坚强的泡沫”结尾。而上帝象征社会上的传统观念,即父母,他人,社会。而我只能由自我定义。所以那些情歌的意义就被极大地拓宽了。那些歌曲的产生是为了阐明一个思想即无论世俗对你怎么样,你都要懂得自己做自己、欣赏自己、爱自己。这与哲学上的存在主义、康德的思想等众多思想有相同之处。因此这些歌曲是为思想服务的。当然热情唱会也有其他的解释,可以留给更多的后人解释。
另外还有他在1983年《鸳鸯舞王》中表达的前卫的性别思想,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握手的颇具历史感的照片。
另外,张国荣的歌也有很多现代感、艺术感。比如在思想上可能要胜于《我》的《梦到内河》、《红》的整张专辑、《春夏秋冬》、《追》、《愿你决定》、《心跳呼吸正常》、《午后红茶》、《I Honestly Love You》、《夜半歌声》、《一辈子失去了你》、《陪你倒数》。这些歌更要受年轻人喜爱一些,而其中的有些作品是他自己创作的,那种感同身受的情感就更加浓烈一些。 另外,他本人在社会上的超前形象,待人友好、乐于助人性格,热心于慈善事业的形象,让他的形象变得更加丰富,更让人喜爱。而相对于歌曲,他优秀的电影亦可以留得更久,面也更广一些。那些歌曲和电影都是非常的精良、优秀的,表达的思想多面、深厚。 而且他也是中、西方文化的融合的一个整体。在歌曲上有粤剧、粤语为代表的中国古典文化与他早期的英文歌曲为代表的英伦文化共同在演唱会上、在人生中的碰撞与融合。在电影中有英文版的《红色恋人》,大胆的西方的恋爱观,也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霸王别姬》中的京剧、金庸的古侠小说。而且在热情演唱会上做到了中庸之美,一时静一时动,一时静雅一时热情。在其中也做到了多文化的融合,在这次演唱会中有粤语歌、英文歌、中文歌,思想上有西方上帝文化与中国中庸文化等多方面的融合。他也是粤语文化的代表。 冲突、矛盾产生美。男女形象的分立,古代与现代形象的分立,西方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分立,传统恋爱观与新性别恋爱观的分立等众多矛盾又都融合在了一个人即张国荣的身上。让对他的多元性有了更充分展现,使人们认识到了一个综合、多元的他。 另外,张国荣还包揽了一些新兴话题,是最近的一、二十年才流行的话题。如恋爱的性别选择,在娱乐圈日日塌房现状下对爱情的坚守,以胡鑫宇为代表的日益受到关注的抑郁症,4月1号,大胆的性别探讨,少数群体的利益,对于自我价值的追求。而这些是上个世纪的其他明星不能给予的。所以他具有超前性。而 多话题性也使他的流传范围更广了。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他粉丝的年龄差异大,粉丝的地域范围大,粉丝的身份差别大。而像b站一样的创作平台上的荣迷也提供了更为广泛、更详细、更清晰、更精炼的一些影像资料与对他思想内容的阐释。众多的明星、研究者也很喜欢他。也有很多论文研究他,更多的普通人了解他。而张国荣也可以代表整个香港文化,他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歌影的融合的一个载体,是一件艺术品,有一加一远大于二的效果。 一个人形象上的多样性、歌声上的多样性、生活上的多样性、艺术价值上的追求、话题上的多样性、还有那些令人唏嘘的遗憾,共同激起了人们对他的赞赏、欣赏。从而在这个年代和以后的年代,使他被认识的更广、更深,而以后研究他的人也会越来越多。这些众多形象是由张国荣表演的,或者是他自身的。足见他表演功底的深厚、对歌乐的精准理解、思想上的广袤、人性上的光辉。 当然作为06年的荣迷,我也希望您能把他的更多的资料展现在大众的面前,专门去深研他的思想。真的我们都很想看到热情演唱会里的长发《红》,01年《梦到内河》的演出等众多影像资料,无论清晰不清晰。其实我很想写一本张国荣传记,拍一部微电影、短片、纪录片、动画来介绍他,但这应该是我以后要做的事。我今天刚刚17岁。而我也觉得您可以把哥哥与他亲人、朋友的一些相处的故事写出来,将表演、歌唱的故事写出来。让他的朋友们也写一些内容,从而使更多的人认识到多面的他,了解他的思想内核。也可以组织更多年轻人喜欢的形式来吸纳年轻人的意见,到网上比如b站上面发表活动来征集人们对张国荣的想法、纪念活动的建议,对于他思想、文化、价值的探讨,以及建一些QQ群。他在颜值上、品德上思想上、实力上是壮丽的。而在当下做,这些研究还是不够的,对于张国荣思想上的挖掘还也是不够的。世人对他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对他的推广力度是不足的。 他将最美的年华定到了那一刹那,让我们永远只能认识到一个永远年轻的他。 ——2023.2.5下午3:40 原引自知乎(我自己的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