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们能从虚拟作品中得到哪些实际的东西?

2023-06-13 21:30 作者:若终有一天  | 我要投稿

前言:

今天聊聊我们能从虚拟作品中得到什么。



这个话题我老早就想聊了,只是想法一直不够完善,最近终于能整理成文章了。


任何虚拟作品,它里面都会存在一些观念结构,也就是作品自身的世界观。


比如《三体》里面有一个观念是“宇宙是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拿枪的猎人”,再比如《天道》里面有一个观念是“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


作品可以提供这些观念,但这些观念可信吗?


答案是统一的:不可信


无论这些作品之中的观念,多么符合逻辑、符合你的想法、符合你的认知。


都不能得出「可信」的结论。


原因很简单:作品是人构造出来的东西,作品中的观念是人构造出来的东西,作品中的逻辑也是人构造出来的东西。


有些结论看起来合理、看来说得通、看起来很对——这只能证明作者构建“自洽逻辑”的能力很强,但不能证明构建出来的逻辑是正确的


现实与作品有一个最大的区别,那就是作品必须遵循作者制定出来的逻辑规则,也必须符合读者们对逻辑的认知和期待。


所以作品不能超过作者和读者的逻辑上限,否则它将会被作者和读者认定为「垃圾作品,连点逻辑和常识都没有」。


但现实不会这样


因为现实没有「作者」——就算有,也是全知全能的神。


现实没有作者,所以现实事件的发展趋向,不需要遵循作者制定出来的逻辑规则,不需要符合读者们对逻辑的认知和期待


在现实中,如果事情的发展超出了你的逻辑认知,那一定是你的逻辑出了问题,一定是你对现实的认知出现了问题,绝不会是现实出了问题。


这就是人们为什么有时候觉得现实比作品更魔幻的原因,因为作品的逻辑受到作者的制约


作者想展开一个新剧情,他就要在新剧情之前埋下恰当的伏笔,以此引出新的剧情。而读者在新剧情出现后,可以后知后觉的意识到作品前部分的伏笔,将伏笔和新剧情在逻辑上串联起来,然后得出“会这样发展,合情合理”的结论。


但现实的逻辑不受制约,现实不需要埋下什么伏笔,就能直接推进剧情。或者现实也可以埋下伏笔,但不必通知你,也能直接推进剧情。


在没有伏笔或者有伏笔但你不知道的情况下,现实的剧情发展对你来说是突飞猛进、不按套路出牌、几乎没有规律可循的。


因而现实常常展现出「比作品更魔幻」的一面。


这意味着你从遵循作者逻辑的作品中,找到的“规律”或者“道理”,它只是遵循作者逻辑的规律和道理。


作品遵循作者的逻辑,但现实不遵循


把作品中的逻辑拿去用在现实里,可能会碰壁


你对这些“规律”“道理”信的越深,碰壁就会碰的越严重,损失就会越大。


从作品中找规律,然后套在现实中,这类行为在本质上是试图用人算比拟天算,其结果只能是人算不如天算


所以,不能试图从虚拟作品中得到什么关于现实的规律和道理


尽管这种做法很诱人,看起来有些道理完全是在现实中通用的,但仍然要停止这种举动。


不过我们仍然能从虚拟作品中得到一些很实际的东西:读者对作品的反应。


作品是虚构的,作品中的一切逻辑和内容都是虚构的,但现实读者对作品的反应,是真实的


作品描绘了一个角色,这个角色吸不吸引人?如果吸引人,为什么?如果不吸引人,为什么?


研究人们对作品的反应,研究人们对作品角色的反应,这会让你找到关于「人」的答案


你会发现人们向往什么,你会知道人们尊重什么,你会知道人们鄙夷什么。


由此,你会了解人,了解人性,了解别人,了解自己。


你基于虚构的作品,了解的是真实世界中的真实人,了解的是人们内心的真实反映。


你在虚构中找到了世界的真实,而这样的真实可以引导你在现实中做出更正确的举动


无论是你要在现实走什么样的道路,还是要与别人进行如何方式的相处,你借助作品所观察到的人们的反应,都可以让你尽可能接近正确。


探求作品的内容,可以。但这样的探求只能用来锻炼思维、锤炼思考,不可把作品里的东西当真,也不可把探求到的结论当真。


可以从作品中寻找精神支撑,可以缓解内心的压抑和伤痛,不过这些东西与作品真不真没有关系,就像

借助作品,探求人们对作品的反应,把人们的反应作为社会学调研,可以,而且很具参考意义。


这是你能借助虚拟作品所找到的,最为真实、最接近现实的东西



我是若终有一天,今天是每日更新的第1063天!

觉得写的不错,就点个赞吧——据说专栏双击屏幕是一键三连~

看更多内容,请关注我~


我们能从虚拟作品中得到哪些实际的东西?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