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预告】读书:《经济情操论》—经济原则为什么需要区分法制和道德?

今天晚上8点我准备用直播来分享一下这本书。
这本书有一个很好的视角告诉我们,为什么“政治—经济”的认知结构,一定要把法制和道德做出区分。
这个例子其实也能让我们去思考,一个关于世界运作的“法则”作为一种道德,为什么会修改社会伦理的——情操

艾玛.罗斯柴尔德的这本《经济情操论》写的实在有些繁琐了。行文的模式太古典学者了。我并不反对大量的引用,但问题是引用如果盖过了陈述,有的时候就一定会失焦。而这本书就非常凸显这个问题。
但不管如何,这本书还是很有启发的。
1,以亚当.斯密与孔多塞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陈述,并不是一个拒绝“财富与情操”有机结构的陈述。
作为一种必须解释生活的所谓的“经济学”,不可能否认作为体验的“情操”对经济的一种动力性表达。实际上亚当.斯密大量文献都是一种“经济情操”的说服性言论。
原子机械论是这一系列言论的根本道德,亚当.斯密的所有“情操—伦理”陈述,都是围绕这一道德的落实展开的。
2,因此,从法律制度的完善、到个体人格的“自由”,再到“高价劳动力”的道德,古典经济学如果想要构造一个基于“现代原子关系”对“封建层级组织”的新的社会运作模式的合理性肯定,它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把经济自由和政治自由隔离开来。
法律制度完善的标志是“道德—价值判断”与“法制—行为(量化)审查”的伦理区别。
个体个人自由完善的标志是行会制度和层级习俗—体验(而不是关系)的彻底的道德审判。
而劳动力作为一种高(量化)价格的道德肯定,则是为了将劳动力的创造性价值,彻底转译入“原子—关系—交换”的效用结构之中的,一个伦理手段。
在这三层转译中,法律的机械性,定义了行为的“非道德性”审查,而“死刑”作为一个不能“量化”处理的法制审查手段,早在亚当.斯密的时代,就因为它与道德惩罚的“相似体验”而一再被“经济—法制”的结构所质疑。
同样的理由,孔多塞认为一切“教育”都不应扮演“政治/道德”的角色。因为一切道德判断的“主体性——非量化”表达,都很容易将建立在“原子—经济—法制”定义下的国家结构,重新引入到一种“涵蕴—层级”式的组织构建之中,而在孔多塞看来,这种组织的“整体—永恒”性必然会导致“暴政”。
3,“看不见的手”并不是对经济行为“幕后规律”的指征,而是强调一种秩序与不确定性的“耦合”。
亚当斯密将其称为“秩序的非设计”,并且相信这些秩序的非设计是依赖于人的“反映性(反身性)”行为的。这种依赖甚至在斯密和孔多塞的道德判断中,成为了相信“大部分人”在“自由”的情况下,不会倒向纯粹“自私自利—恶”的理由。
也就是说,自利的问题,在人类的行为中,因为认知意识的介入,必然表达成为一个“什么是自利”的社会性的自指泛化问题。而这种超出纯粹被动“自利”的行为动力,才是一切时间压力下的,对连贯性进行因果觉察的基底。
这是一切纯粹的、被动的所谓“利益与本能”行为不可能解释社会行为的根本原因。
4,但很遗憾,亚当斯密和孔多塞的这个“情操洞见”并没有被作为学派的古典经济学所继承。从马尔萨斯到哈耶克,我们看到了基于原子机械论的“道德起点”是如何必然导致“经济情操”的消极自由的理念的。
用马尔萨斯/伯克这类思想家的话就是“仁慈(认知)对经济(客观结构)是无用的”。
于是看不见的手,在随后的自由主义经济学中,就堕落成为了一个关于“控制自利”和“觉悟不对称”的工具。
经济学工具与“人—社会”的关系,成为了“园丁与花园”的关系。从此自由主义的所谓“市场规律”就有极大的危险滑落成为一种借助“自然法定义”的为经济奴役开脱的、以觉悟不对称(园丁与花园)为理由的,精英主义式的“诡辩”。
5,而社会关系被以“自然”的名义拆解成为“法制和道德”的副作用就是,人与人的原子化关系,带来了社会关系的极度冷漠的“非道德化”。
基督教“罪”的消失,同样带来了店主与客人道德关系的消失,用孔多塞自己的理解就是,“我们永远不会从面包师傅那里获得晚餐了”。
你的邻居不再是你的邻居,你的孩子不再是你的孩子,法制肢解道德,消解了作为罪的恐惧对人的行为的“恐吓”,但副作用就是道德作为一种对世界的“投入与热情”,却也失去了它一切的活力,成为了“伦理构建”下的原子残渣的——副现象。
我们要说这样一个“原子—经济”演化是消极的吗?
当然不是!
就像我们无法否定中世纪的价值一样,古典经济学的“消极自由”依然有其不可磨灭的价值。
但我们却更不应该回避的是,通过对亚当斯密和孔多塞的历史考察,我们是否应该更深入的思考一下,在一个“原子—经济”的社会关系的(政治经济学)演化中,这些先行者为什么对“情操—体验”如此眷恋?
仅仅是因为在一种刻板的线性进化理论上,他们是“原始/早期/幼稚”的吗?
还是说,当我们去认知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动用的思想工具里,有什么“东西”我们丢失了?
这,就不是我们眼下能够明确回答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