遨游星海的巨鲨-同盟军标准战舰1
至建国伊始,自由行星同盟就不懈余力的发展作为舰队核心的战列舰力量,从最初的8艘海尼森级标准战舰开始,到正式量产的阮金华级标准战舰,再到在达贡星域会战中大放异彩的640年型标准战舰,接着到因技术限制独特外型的745年型标准战舰,最后到经典的788年型标准战舰,同盟军标准战舰的设计理念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所有设计都是以战斗为目的,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多余设计。

690年入役的第四代标准战舰因为技术限制不得不将动力舱段大型化,这就导致了正面投影大大增加,经过40年的研究,在物理学和材料学上的突破终于使得动力舱段实现了小型化,因此新型战舰外型也回归到了640年型战舰的设计。虽然在设计时的目标是彻底的模块化建造,但是因为技术限制,动力和武器舱段依然没有完全模块化,这种情况一直到埃阿斯级大型舰队旗舰的入役才得以改变,参考了埃阿斯级的技术,后期型标准战舰,比如785年型和788年型都实现了完全模块化。
在舰队设立之初,同盟军就以黑旗军作为参考对象,在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尽可能的打造出一支拥有完整作战能力的舰队,因此像帝国一样设计建造昂贵的泛用型战舰显然是行不通的,只能在战舰设计时优先保障最重要的战斗指标,其他指标能简化就简化,能取消就取消。比如为了安装尽可能多的武器而缩小了舰员生活舱的空间,又比如舰体采用紧凑化设计使得一些重要设施不得不安装在舰体外,而且物资装载量偏低。这些因素都对战舰的持续作战能力有着深刻的影响,所幸同盟军处于战略守势,大多数情况下面对的敌人是远道而来的帝国军舰队,而且大多数会战在一个星期左右便会分胜负,所以并没有影响到标准战舰的作战能力。 至于进出大气层的能力则干脆取消掉,反正同盟军舰队的敌人主要是帝国军舰队,陆战就交给陆军那群丘八好了。



从740年第一艘预生产型标准战舰进宙,到800年1月最后一艘战时急造型标准战舰加入比克古舰队。在长达60年的生产过程中,有将近20万艘该型战舰被生产出来,因为技术升级等因素,不同批次的战舰外型也有细微的变化,而其中最被大众所熟知的型号为788年型,这是同盟军最新同时也是最后一型标准战舰。

如果说帝国军标准战舰像一把手枪的话,那同盟军的标准战舰就像是一支步枪,同盟独特的工业美学在这艘战舰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该舰采用的是彻底的模块建造法,因此只要有设备,连民用船厂都能完成总装工作,而且建造周期也十分的短,据民间军事专家估计,一艘标准战舰的建造周期为4-6个月,非常适合大量生产。标准战舰在维护性方面也值得称道,全舰由100个大大小小的模块构成,当一个模块损坏时,只要替换掉相应的模块即可,在极端的条件下甚至可以从友舰拆解需要的部件。大远征中,在前哨战击溃同盟军舰队后,帝国军并未认真打扫战场就向亚姆立札星域集结了,这就给幸存者们一个机会,借助被击毁友舰的可用部件,同盟军将士成功的修复了受损轻微的战舰并向着伊谢尔伦走廊撤离,因为要避开帝国军的巡逻舰队,所以在大远征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这些战舰才陆陆续续的回到伊谢尔伦要塞。


以788年型标准战舰为例,该舰舰长624米,舰宽72米, 舰高136.5米(含FLT天线)。主武装为8门20厘米中子光束炮。4门为一单元安装在舰首武器舱,同时舰首护盾发生器也安装在这里,与帝国军不同,同盟军选择了主炮数量和射速,虽然齐射时的破坏力略显不足,但是整体作战能力大致和帝国军标准战舰相当。同时利用对中子加速器引力场的控制,使得主炮还有另外2种发射模式:爆发模式和攻城模式。爆发模式下,中子光束的直径只有7厘米,威力也只有平时的1/3,但是射速却大大增加,此模式适合在近距离攻击失去护盾的中小型战舰,爆发模式也被同盟军戏称为打孔机,因为一轮攻击往往能在敌舰上留下几十个炮孔。而攻城模式正好相反,中子光束的直径最大能达到4米,威力也比平时高数倍,在中距离甚至一次齐射就能过载帝国军标准战舰的护盾,但是代价就是每次射击完后需要等待漫长的再充能时间。




在舰首甲板上层安装有发光信号板,这是因为宇宙中的电磁环境十分复杂,在战场上尤为恶劣,在通讯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就只能使用穿梭机或者发光信号板传递信号了。

在上下甲板还各安装有3具多功能发射器,发射方式采用电磁弹射,可以发射从诱饵弹到大型对舰导弹等多个弹种,之后则是补给对接舱门。连接武器舱段和指挥生活舱段的是VLS 发射舱,为了避免在炮火命中,整个舱段被设计成了V字形。785年型为上下甲板各3联装,788年型升级成了各4联装。一次齐射即可发射8枚搭激光聚变弹头的导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