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到底是在治病还是在加重病情?从中医角度如何看待输液?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一到
输液到底是在治病还是在加重病情?从中医角度如何看待输液?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一到秋冬,老年人都一窝蜂的到医院通血管,听说可以防中风。只要你是发烧去医院,“打吊瓶”似乎成了治病的标配。 可是,过度输液会给人体造成伤害,这件事你知道吗? 去各大医院里走一圈,简直就是“行走的吊瓶森林”,感冒发烧,输液!拉肚子,输液! 外国人视输液为小手术,澳大利亚人看病基本没有输液的。而国内医院出于经济利益考虑,不开输液的医生无法在医院立足。据中国安全注射联盟统计,我国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导致死亡的人数在39万以上。当前有的村卫生所或医院为了骗钱,“凡病皆吊瓶”的现象非常严重。哪怕是牙痛、伤风感冒等小病,也要挂“吊瓶”。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是世界卫生组织用药原则。但在我国,不少人认为,输液能让病好得更快,还可以补充营养,多输没有坏处。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输液量超过100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液8瓶,每10个门诊患者中有3人被输液,每年约有20万人死于输液不良反应。 真的是大病小病都需要输液治疗吗?从中医角度如何看待输液? 损伤正气是显而易见的。很多人会说感冒了就去输液,一针下去就会明显感觉舒服多了。从中医来看,感冒的种种症状是机体正气努力向外,和外邢打仗的过程,打着打着机体正气就会越来越强。且不说输的啥药,单就是输进去的那么多冰冷的水,也足够把机体好不容易集中起来的能量消耗殆尽。仗还没开始打,就把自己人伤了,仗肯定是输了,自己的军队也越来越少,敌人也进入到更深一层。这一点在小孩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很多小孩感冒了就打针,结果是病程越来越长,打的针越来越多。再就是过敏性疾病暴增,原因就是机体没有能力在最外层解决战斗,只有靠残存战斗力在中间层和外邢反复拉锯。 更恐怖的是改变体质 中医补水,讲究的是“活水”,是能被脾胃运化、被身体利用的水。 而直接输入人体内的点滴,是没有经过运化的,身体不能利用,只能算是停滞的水饮! 经常输液,那么多冷水直接进入体内,损伤脏腑阳气是必然的。见到了太多的极瘦或极胖的青少年,除去不运动和垃圾食品因素,脾肾阳气受损严重应该是内因。极瘦是因为脾胃虚,吃的东西不能吸收,更甚者是根本不想吃;极胖是因为水湿在体内不能代谢出去。这一代青少年是泡在输液里长大的,造成目前这种状况功不可没。 经常输液会干扰病情的判断和治疗,这一点也是常见 大量的水湿聚积在组织之间,发汗也发不出去,利湿效果也打折,最典型的是没经过输液治疗的湿疹病人,用中药的效果明显好于长时间输液治疗的病人。更别提那些肝硬化腹水的患者,一边大量输液一边用利尿剂,不知道何年何月才会有效果。 经常输液,会加快血管变脆、变硬,静脉曲张,血管堵塞,动脉斑块等血管老化现象 静脉输液是直接将药物混入血液,对血管来说是一种刺激。长期注射浓度过高、刺激性较强的药液,血管长期得不到充足的津液濡养,变硬、变脆。类似于长期放在室外的塑料管,一掰就容易断掉。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短时间输入大量液体,加大了人体血液循环的容量,从而增加心脏的负担。 我国目前有95%以上的人对输液的危害一无所知,并对输液过分依赖!用中医药撵走输液依赖,转变观念是关键。中医药是我们流传几千年的国粹,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为什么不去好好地利用呢?尽量做到“能中不西,衷中参西”,应用中医中药的优势护佑人们的健康。 输液作为现代医学中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对身体有着显著的影响。从医学的角度来分析,输液主要对以下方面产生影响:水分平衡、电解质平衡、血液循环、药物疗效和免疫系统等。然而,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输液也存在一些不良影响。 首先,输液可能破坏体内的阴阳平衡。中医认为,身体的健康与阴阳平衡息息相关。而输液过程中,药物的性质和成分可能导致体内的阴阳失衡。例如,过多的阳性药物可能增加体内阳气过盛的风险,而过多的阴性药物则可能导致阳虚。这种失衡可能影响到身体的整体健康。 其次,输液可能对人体的气血运行产生负面影响。中医强调气血的畅通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密切。然而,输液可能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一方面,在输液过程中,物质通过静脉进入血液循环,可能影响气血的运行轨迹,甚至导致气滞、血瘀等问题。另一方面,输液中可能含有药物或溶液,有时药物的副作用以及化学成分对气血的运行也可能产生一定影响。 此外,输液还有可能影响人体的消化系统和排泄系统。根据中医理论,输液可能干扰体液及消化液的正常分泌和运行,导致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状。输液还可能增加肾脏的负担,影响尿液的生成和排泄,甚至导致尿液成分的异常。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输液对身体的不良影响是有条件的。输液并非一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尤其是在疾病治疗方面,合理使用输液往往可以获得明显的临床效果。关键在于医生的正确判断和个体情况的综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