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卫”八小时工作制

最近网上比较火的一个话题就是,蒋胜男同志说,一天二十四小时,故劳动者应该工作八小时,休息八小时,剩余的八小时用来来生活,如果通过加班加点延长工作时间,那工作时间就挤占休息时间和工作时间,这既不符合劳动法,也有违工人阶级争取八小时工作制的初心,所以要“捍卫”八小时工作者。还有同志说,社会文明进步的提现,就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作时间应该是越来越短,这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前述同志固然说的没错,马克思相关理论也有说。但是我个人觉得依然没有说到本质,所以,我认为八小时工作制之争本质是利益平衡之争论,而要让八小时工作制彻底实行,那就是做到利益平衡的同时,让大多数人因利益得到保证而满足。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随着三次工业革命的完成,人类文明生产力在以前的基础上成千上万倍的提升,虽然生产力得到了质的飞跃,人类的物质生活相对充足。但是现代人对比过去之人在生活上并没有多少幸福感,也没有多少满足感和安全感。反而变得更加焦虑和困苦,以前的人只是为了生存而奔波。反观二十一世纪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各种商品的供应数量因为已经远远超过人的需求,但是很多人依然为生活奔波,这种供应大于需求的情况,很多的需求依然得不到满足,如果你有心观察的话会发现,很多商品还没有被使用就已经因为“卖不出去”而导致过期被报废,这是文明发展的倒退,也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
时至今日,因为目前人类文明整个供需循环体系都是遵照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核运行,在供大于需,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奇葩情况下,一边为了扩大市场供应通过延长工作时间、压榨劳动者劳动力和劳动价值的方式提高生产力制造出更多的产品,一边又极致压榨和剥削剩余价值的方式让本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减少劳动者所获得劳动收益降低劳动者消费能力的方式减少市场需求的矛盾场景。这种矛盾场景导致现在的经济增长缓慢甚至负数也不是奇怪。所以就有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
所以,要想扭转现有经济发展的衰败之势,我们必须从根本上着手。改变现有的供需循环体系所依据的经济体系,只有在供需平衡或者说供大于需求的情况下,并且需求能够得到满足情况,整个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自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中国人民为了求的民族解放和独立,热血奋战近五十年,我们的先辈才换来让中华民族在世界上重新站起来的机会。建国至今七十余年,中国人民通过艰苦奋头让中华民族基本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自此铸就了中华民族崛起复兴之基,面向未来,想要真正的实现中华民族崛起和伟大复兴,我们就必须发挥中国人民的主观能动性以此带动世界人民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让一些可能压制这种主观能动性事情发生而任其蔓延,如若如此,中华民族何以实现复兴,重现汉唐盛世之荣光,重立于世界之林?
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是给人更多时间思考提升其认知!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是开启思想解放。依据马克思相关理论,人的实践是受到意识的指引的,虽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实践也好,检验也罢,都需要借助人的主观能动性。
而现有的发展状况就是打击了主观能动性的积极发展。
最后,我们回到关于八小时工作制这个问题上来,我个人认为,现有的生产力,足够在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的情况下,让大多数人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供需体系也可以得到良性循环发展。同时因为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待遇不变的情况下,大多数人有了更多的自己的时间,这样他们就有了更多自我支配的时间,这个自我支配的时间他们可以用来思考提升认知以提高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也可以增加自己的需求时间(例如休息时间多了,可以出去玩,出去玩就是有了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