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能是DC漫画五年来最令人兴奋的一个章节【2023 DC漫谈】

如果你还沉浸在2022年DC漫画大事件“黑暗危机(Dark Crisis)”所带来的种种疑问中无法自拔,那么,我们或许可以说你已经在这漫画史上“落后”潮流不少。毕竟现在可是2023年8月,就连当初在“死亡金属(Death Medal)”更新结束后炙手可热,号称会改变DC宇宙进程的“无限边际(Infinite Frontier)”登场也已经是两年前的故事了。
时间飞快,但对于大多一年更新十三期(月更一期加上每年的年刊)甚至有的还不到的漫画连载故事主人公们来说,这一年的变化可大可小。就比如你会发现沃利.韦斯特已经占据了闪电侠主刊连载核心位置两年时间,在解决了“危机英雄录(Heroes in Crisis)”留下的烂摊子后还刚刚有了三胎(出自Jeremy Adams主笔的《闪电侠V5》主刊第788期);甚至连神奇女侠戴安娜.普林斯都有了女儿(出自编剧Tom King主笔的《神奇女侠V5》第800期);泰坦们跟着夜翼迪克.格雷森入住了布鲁德海文(出自Tom Talyor主笔的《夜翼V4》第100期和最新的《泰坦V4》连载)……
推动着这些变化的,当然是漫画的创作者们以及背后的整个DC编辑部。在2023年,DC漫画的主旋律似乎变得不那么“Cirsis”,反倒有了更多突变的恐怖元素(就比如天降拉撒路大雨使人变异的大事件“拉撒路星球(Lazarus Planet)”;你脑海中诞生的诡异噩梦——大事件“骑士惊魂(Knight Terrors)”以及在今年十一月登场的全球人都因野兽小子基因变异成兽人的大事件“野兽星球(Beast World)”),当然,还有更多更多积极的全新连载,它们都隶属于一个大的标题——
DC黎明(DC of Dawn)。

在DC执行编辑Ben Abernathy的带领下,我们似乎可以在这又一次的“重启航程”中体会到一丝“新52(New 52)”抑或是“重生(DC Comics Rebirth)”初期酣畅淋漓而乐观正面的阅读体验。凭心而论,我个人认为这会是比“无限边际”时代更加理想更加成功的一次规划。
DC黎明,它有着不少值得观察、称赞以及接受考验的回合。在过去的八个月时间里,如果你一路随着这些漫画更新走来,你或许也会认同我的说法。但,为什么,我会对其报以支持的态度?无论你是DC漫画的忠实粉丝还是有些一头雾水的萌新小白,我想,这期专栏都可以解答你的部分疑问。做为前言,似乎漫谈到这里已经有些过分地完整,但,这实际才刚刚开始,犹如踏着爵士舞蹈的飞女郎只是在对着乐手示意升调那样,请微笑着,欣赏接下来的表演。
危机后的地基:
每当遭受到毁灭级的打击后,我们似乎只需要看到英雄们击溃了反派,便大可以忽略事后重建的过程,这是超英漫画一系列流水线的生产模式。再往后一些,你或许可以看到电影《美国队长3》中英雄们争论“拯救”行为本身附带的损伤时,最终到了不可调和而大打出手的场景。
这些都是故事内的“危机后遗症”,那么故事外呢?2022年,在DC漫画推出了“黑暗危机”,这样从各方面都难称精彩的大事件后,到了新一年的开头我们得以发现“黑暗危机”除去终结了《正义联盟V4》(Justice League Vol.4)的连载,让正义联盟退居二线外似乎并未对整个宇宙产生什么大的不同。

硬要说,在方向上,我们似乎得以发现这是一个“规模性”的变化。在“黑暗危机”这样一个本质上是多元宇宙磨难的考验后,它重新梳理了现如今的几个多元宇宙的归属和序列。对于主宇宙时间线的梳理,则在Geoff Johns去年所牵扯的《闪点:超越》(FlashPoint Beyond)以及后续的衍生刊物例如《逐星女:迷失少年》(Stargirl: The Lost Children)或是《美国正义协会V4》(Justice Society of America Vol.4)中寻找线索。

但其实无论是“空间”还是“时间”,这样复杂、细致且实在困难的划分工作往往会被读者们置于二线。对普通读者以及负责常规连载的不同创作团队来说,这些规模上的成功实际并非创作的地基,当下保证漫画能稳步进行的,也不是一个说一不二的统帅(主事件编辑)。
在2022年,最令人恐慌的事情之一或许还不是“黑暗危机”中伟大黑暗召唤的黑暗军团,而是我们失去了自“无限边际”以来规划出的诸多连载,《正义联盟V4》、《自杀小队V7》(Suicide Squad Vol.7)、《少年泰坦学院》(Teen Titans Academy)……
在“黑暗危机”主编剧Joshua Williamson的创作下,他掌控着整个事件的节奏进程,但实际上,在整个编辑部中乐意拿出时间和刊物份额配合他来营造氛围的,或许只有《闪电侠》主刊的编剧Jeremy Adams。其他几个重要角色的个人刊物及其“家族”则由他们的编剧自写自话,走着常规连载的路线。
这样“故事规模大但发行规模小”的问题是“黑暗危机”失败的根本原因之一。如果要配合Williamson的更新进度,那么这半年时间必然会失去个人刊物创作者自己的创作乐趣及刊物规划,在这里,DC编辑部并未拿出说一不二的魄力,以及一切可能利用的资源。缺少支线故事,这使得一些重要角色在“黑暗危机”中大多缺乏大事件的出场时间,对角色的性格转变也显得生硬甚至刻板。
2022年DC漫画连载另外的主题词,便是短小精湛以及“异世界”。我们得以看到诸如《钢铁黑暗骑士》(Dark Knights of Steel)、《DC VS. 吸血鬼》(DC vs. Vampires )、《侏罗纪联盟》(Jurassic League)等异世界(也可以说是新多元宇宙)的出现。这些锦上添花的刊物在缓解大众审美疲劳的同时并未给编辑部带来什么直接的进步。少得可怕的主宇宙刊物数量不禁让人产生DC漫画无人可用的错觉。实际上,DC漫画可以值得利用,也最该带回舞台的老角色们可谓不少,这些角色才是DC漫画成家立业的地基,埋藏在泥泞下的宝箱。

我们还要看到更早之前,包括先“黑暗危机”一年的“无限边际”时期以及为期两个月的“未来态”(Future State)。这一回合的开刊,DC有意向我们展示原本就绪的5G时代副本,全新的超人、蝙蝠侠、神奇女侠以及整个正义联盟和少年泰坦,但这次革新并未带来令人印象深刻的新鲜感,更是在“黑暗危机”中透露出了一次草率的终结。最后,我们还是要得到老正义联盟成员的支援才能击退伟大黑暗和他手下的军团!临危受命的新一代在故事的表现力上缺乏说服性,这是最大的破绽。

遭受质疑的并不只是Joshua Williamson和他一手打造出来的“危机”,而是需要时间、资源以及正确引导的角色成长方针。在“无限边际”后,我们的“新三巨头”乔纳森.肯特、杰西.福克斯和雅拉.弗洛尔都拥有着自己的独立刊物并有意打造出新的成长方向,他们不再按照过往的“跟班”模式确定自己的身份。这些独立刊物除却超人克拉克.肯特之子,本来就有着数年粉丝基础(很大程度上要感谢《超级双子》(Super Sons)系列更新)的乔纳森.肯特,雅拉和杰西的刊物实在过于小众,并缺乏与成熟的“家族体系”联系。到了今天,你悄然发现:他们已经失去了自己的这份连载。销量和创作上遇到的瓶颈让这个角色本身的存在显得不那么重要。到头来,雅拉又开始在《神奇女侠》主刊中扮演“神奇少女”的老一套,而杰西则是这一年来几乎没看到出场。

事实上,新角色推出后遇到困难并未不可预料,又或者说是在庞大的超英网络中,粉丝们本来就更乐意买账一些自己喜欢的老角色,混个脸熟。今年的“DC黎明”在推出后其实也有着“老带新”的意向,不过从目前来看,这“新”实际还是粉丝熟悉的“旧”,又或者说是一队新组合、一对新拍档、一个新造型。在某种程度上,这是正确的,只有从大方向值得肯定后,我们才得以来看些具体案例。
不停歇的“回归”:
关于老角色们的“回归”,我想我们值得分三点来看:从故事外的刊物整合和发行;在故事内的全新征程;以及潜在的“审美”和历史遗留问题整理。
前文中,我们谈到了今年的刊物发行大多接着“黑暗危机”所遗留下来的空挡,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几个关键角色的刊物遭遇了洗牌,包括了克拉克.肯特为主导的个人刊物《超人V4》(Superman Vol.4)被引入《超人与权力战队》(Superman and the Authority)的故事线并把地球舞台让位给乔纳森.肯特的超人主刊《超人:卡尔.艾尔之子》(Superman: Son of Kal-El);2021年发行的绿灯系主刊《绿灯侠V7》(Green Lantern Vol.7)在黑暗危机前被砍;海王系主宇宙刊物只有一本为数六期的《水行侠:后期之秀》(Aquaman: The Becoming);沙赞系上一本刊物是超级玛丽当家的四期限定短刊《新任捍卫者沙赞》(The New Champion of Shazam);绿箭系的刊物连载则要追溯到更久以前的重生时期《绿箭V6》(Green Arrow Vol.6)……
所以截至今年八月,除去应该要配合下半年海王电影上映,必然会开新刊物的海王系,其余暂未建树的大家族都在今年有了至少一本的主要连载刊物。Joshua Williamson书写了今年最值得关注也最有趣味的《超人V5》(Superman Vol.5)和《绿箭侠V7》(Green Arrow Vol.7)刊物连载(后者为六期限定);Jeremy Adams在《闪电侠》连载第八百期后功成身退,前往接手哈尔.乔丹为主故事线的《绿灯侠V8》(Green Lantern Vol.8);之前一直在主笔《蝙蝠侠与超人:世界最佳拍档》(Batman / Superman: World's Finest)的最佳拍档Mark Waid和Dan Mora开始创作《沙赞V5》(Shazam Vol.5)的刊物连载;泰坦系的主编剧是我们非常熟悉的Tom Talyor,在《泰坦V4》(Titans Vol.4)于五月份发行前就已经在自己的《夜翼V4》(Nightwing Vol.4)中有所铺垫。甚至就连原本顺利连载且继承历史总刊号的《闪电侠V5》(The Flash Vol.5)与《神奇女侠V5》(Wonder Woman Vol.5)也借着八百期连载之际划分界限,更新了自己的编剧团队和未来新连载方向。除去原本就拥有不少资源的蝙蝠系(事实上,他们今年的内部大事件“哥谭战争”(The Gotham War)将在8月29号正式打响),几乎每个重要角色在这一年都能见到登场,这在过去动荡的五年时间里是几乎不可能见到的。

不只是身居中心的这些“明星”们,还有一些超出大众想象的角色们有了属于自己的舞台。钢骨、鹰女、企鹅人、小丑、毒藤女、钢人、末日巡游队、和平使者、猛禽小队、神力女郎、冰女与火女、闪电侠(杰.加里克)、绿灯侠(阿兰.斯科特)、睡魔、野风暴、野猫特工队、蝙蝠侠群英会……这些角色已经或者即将在接下来的九月份拥有自己的独立连载(这里就不一一书写刊名)。
这样列下一看,似乎主宇宙的宽度就被一下子拉宽了。DC编辑部的连载也进入了一个比较成熟且稳定的更新期,且这些刊物大多不是“限定”四到六期的作品,加以利用得当,无论是一线还是三线英雄间的或独立或联动,整体都会有比较好的发展空间。
DC编辑部在本年度引入这些刊物的逻辑和顺序也是可谓理性的。团队人力物力落后于新52和重生时期的既定事实下,他们并没有一股脑地在DC黎明的企划公开时,就于一个月内选定所有刊物的“重启”,而是循序渐进的,在过去六个月时间里,以每个月一到五本的速度开设新刊。同时,他们也通过新的故事线来引入角色,并起到了一个比较好的承上启下的过程。
这里就不得不提开年的大事件“拉撒路星球”。相较于主线的蝙蝠侠团队衔接《蝙蝠侠VS罗宾》(Batman VS Robin)故事线对抗恶魔哪吒,他们的数本支线故事让我们得以见到了一个更加动荡且充满新变化的DC宇宙,虽然从故事的精彩度来说,这个事件及其支线本身大多略显平庸,但对于一个开年作品来说,它还是功大于过的。

关于如何流畅地“引入角色”,完成我上述所提及的整个发行流程?比较合适的一个例子,会是编剧Leah Williams和画师Marguerite Sauvage合作推出的新神力女郎系列。自“拉撒路星球”支线《拉撒路星球:氪星灾变》(Lazarus Planet: Assault on Krypton )以来,神力女郎被拉撒路雨水影响,从而拥有了心灵感应的能力,在本刊的心灵奇旅中,她遇到了有着同样噩梦的“天兆”莉莉丝.克莱。就这样,两人决定共同解决这个危机。

《蝙蝠侠:都市传奇》(Batman: Urban Legends)这样单刊多短篇故事的《动作漫画》(Action Comics)1051期至1053期里,神力女郎和天兆开始经营属于自己的心理咨询室诊所,深入诸如野兽小子、超级少女、乔纳森.肯特的心灵,终于,她们发现了这一切都是反派强尼.索罗的阴谋,并在接下来的《神力女郎特刊》(Power Girl Special)中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特刊完结的这个五月,我们也得知在今年九月,神力女郎和天兆的这对组合将继续有自己的全新主刊连载。神力女郎重回人们的视线中,这当然归功于Leah和Marguerite不俗的漫画创作表现,以及在重重铺垫下循序渐进的过程。当然,要是能缩短其中的更新间隔,那么整个出版的过程或许会更加令人激动和期待,但这就涉及到了美漫固有的更新机制,属于我们会在之后再来讨论的内容。

同时,在发行和编剧团队的创作方面,我们也得以通过近来的大事件“骑士惊魂”看到编辑团队与“黑暗危机”时期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在刊物发行的数量上,“骑士惊魂”与21年花费两个月时间做为开年事件的“未来态”并未差距许多,但有趣的是,这两个事件的支线数量是要比22年为期八个月时长的“黑暗危机”数量来得多的。更为紧密的出版日程自然源于编剧的统筹,“骑士惊魂”的主编剧又正是去年创作出“黑暗危机”的Joshua Williamson。从效果上,似乎更加“精小”的骑士惊魂更加能赢得读者的认可,从Williamson最新的采访中我们也得以窥探他组织这个大事件的一二过程。
“Well, the first thing we did was look at all of the books that were ongoing. Those were the ones that we knew were going to be paused and be impacted by this event, so we started off there. We talked to the writers and started making a list of characters we thought would be fun to explore. That’s where characters like Ravager came from. And then we thought, let’s take some risks, like Angel Breaker. Then there were ones like Zatanna. ”
通过这段访谈我们能发现“骑士惊魂”是一个入场券并不昂贵、专属的斗兽场,甚至是个可以通过集思广益来寻找特殊方向的实验。虽然这二十条支线并非条条引人瞩目、精彩纷呈,但“噩梦”,这个主题词对于职业编剧们来说更像是有空间可发挥的命题作文,是个单词而非固有路线的剧情大纲。过去的数次大事件,当我们的编剧们只重视规模之大、宇宙之广、时间之度时,他们同时也是孤独的。DC漫画缺少的是私人性和多样性的创意和可阐述的空间。当“DC黎明”旗帜下的前两个大事件开始关注回主宇宙的种种角色时,这种各个编剧间的参与配合还是值得肯定,也是值得读者等待两个月看看究竟会发生什么的。

一个好故事:
在相对简单地比较了一番“DC黎明”体系下的刊物发行优势后,我们势必要回到故事的怀抱之中。体系的新旧与否大多只是影响刊物的重心,而非取得成功的捷径或路障。当角色回到一个编剧的脑海中,他/她利用文字赋予角色们性格与成长,同时展现自身的性格和灵魂。平面上的故事,无论是拿在手上翻阅的期刊连载还是点击下一页的电子屏幕,它们都具备不可复制性,但同时也“单纯”得只似故事本身。
做为一个普通读者,漫画的天然优势是一本二十余页的刊物你能花上不到十分钟的时间就一通涉猎。紧接着,类似所有“连载”,无论是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漫画、剧集,我们会花上下一周甚至一个月的时间再来等上它的续作。其中间隔的时间愈长,它对非爱好者们的影响力就愈降,缺乏规模而热枕的社群必然会给人带来一丝寂寞甚至寂静,从而让人若觉隔世:这是个只存在记忆中的消逝之物,一个黄金时代后的遗存余音。
以上评论是鉴于“感情”所带来的期待和遗憾,这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对于事物,而非故事的判断能力。相较于古罗马某日未通过审核的法典审判亦或者是唐宋某文人饭后的一曲美诗,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故事,它们在虚构的领土上依旧存在部分的隔阂,就比如英语这一基本的,同等重要于画面张力的媒介。若是读者失去了对文字的耐心和领悟力,你必然不能从这份作品中获得专一而激动的情绪。
所以我们可以说,这是译本或者“汉化”所给予人在判断上成熟而正面的一个方向。它们提升了最基本的传播力,其次才是诸如评论或者是转述评书这样更表层的二次叙事、三次精简。当然,传播力和影响力是相互交织又截然不同的单位。
再更单纯一些,我想总结为两点:
第一点是在几乎所有的发行作品上,我们谈论的成功与出色,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讨论”这一行为中的,甚至跟故事没有关系。
第二点则是个人的情感选择与创作评论本身时的坚毅几乎是两重标准。
不只是我们本篇主旨的,本年度“DC黎明”旗帜下的漫画故事,而是几乎一切的“创作”,都掺入了这两点的交融与波动。借以这两点,我们继续引申出今年DC黎明表现上的又有两点。
第一点是,(起码是在中文社群)里几乎没有任何讨论度的刊物,我可以轻松列举三十本属于值得一看的连载刊物。
第二点则是,以最严苛也最个人感情化的标准,我没有办法在今年的刊物中找出三本以上的,属于“一生一看”的漫画作品。
我们在本节开头提到了:体系的新旧与否大多只是影响刊物的重心,而非取得成功的捷径或路障。确实如此,我个人认为如今的“DC黎明”正在往一个故事线的成功方向上前进,尽管,这是缓步的旅行。
但连载的体系,特别是在完整故事前给人带来的不确定性,在月刊的模式下以最严苛的标准:它的每一次中断都在破坏故事给人带来的情绪。山鲁佐德的模式在于每章的结尾都要让人深深挂念,抛出一个燃情的决定或是黑暗的谜题,这本身就限制了创作者的预备,且为了这中断的连续性,我们甚至不如在阅读一个短篇小说,从中拿到饱满、虽是短暂但留有余韵的惊颤。
就以Tom Talyor的《夜翼》主刊来说,我个人最喜欢的几期故事倒是Tom Talyor在叙事性上集中于单期内容的制作。就比如在第87期时以布鲁德海文的城市为视角,犹如电影分镜般的一连串表现;又或者是第100期时和泰坦们的集体出动。这些故事、质感和表现力都在述说,这可能是在连续性上最不讨巧的单期故事却存在趣味和令人激动的可能。

对于读者来说的满足感是与故事本身的精彩相摩擦而生的。而遗憾,也留存在这样的缝隙中,例如在Tom Talyor接手《夜翼》主刊后早期创作出的反派“猎心者”,他和夜翼迪克.格雷森的交手乃至再一回合逃脱直到2年后才给出了一个阶段性的答复,并且,这甚至仍旧是一次反派角色“下落不明”的循环!或许在今天连贯地看下来,你会发现这仅仅只是十余期漫画的间隔,但亲身经历历史者,则会告诉你这是有多么漫长蜿蜒、一些不明所以甚至折磨的等待。加上其中连载,不断地联动其他角色(就比如夜翼第89期与乔、第90至91期与沃利)、参与各类型“大事件”而中断两个月的刊物连载(就比如“恐惧态”以及现在的“骑士惊魂”支线)。每一年角色刊物编剧所拿到的份额,实际上只有八到九期的内容是可以专注于自身世界线及故事线创作的。
这些以月份甚至年份为间隔的故事,或许也只会有那些饱含热枕的读者才会一一接纳收藏,更重要的,倘若在故事线完结后依旧不如人意,则是一次更令人恼怒的经历。
这仍旧关乎故事性,在开辟一条新航线的同时,我们也会遇到种种波折。我始终认为“DC漫画”连载的优势之一是可以利用规模来缓解单一刊物故事线进展缓慢的问题,而这在“黑暗危机”期间遭受到了重创。
至于故事线的推叠,必须要承认的是:这份由画面与文字交合的质感,不止关乎于编剧以“商业化”的经纪人模式运营角色。我们近年来在常规连载中已然很难找到犹如《蝙蝠侠-缄默》(Batman-Hush),或者更近一些,《超级少女:明日之姝》(Supergirl: Woman of Tomorrow)模样对角色有充分理解以及似梦想般不可阻拦气质的故事。

这与诸份“连载”形势上的通病相关,也是诸如“黑标”、“异世界”甚至是暂且远离主宇宙时间线(诸如Mark Waid现今两本关于新“黄金时代”的故事新编)故事所拓宽的价值。而这样的故事似乎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诸如缺乏关注度云云,以及编剧在创作时为了迎合“出版”而做出的牺牲……
一个比较理想的解决方式,是跳出传统美漫的期刊乃至合订本的创作模式,以写出一份百余页,类似图像小说模式的出版物模式为坐标和志向。这在近几年的DC漫画出版物中,以迎合青少年的口味来写作为主。诸如《少年泰坦-罗宾》(The Story–Teen Titans–Robin )这系列在故事层面表现平平但整体值得一读的成品。又或者是匹配《蝙蝠侠:英勇与无畏》(Batman: The Brave and the Bold)以及新《动作漫画》的类型,以单期出版物多精短故事线的方式,更多地满足读者以及创作者在故事线上可挖掘的“规模”。事实上,无论每年的故事质量如何,诸如“骄傲月”、“黑人传奇月”、“亚裔月”、“情人节故事集”、“圣诞节故事集”这样的单本多故事宣传也是读者自发会去阅读的选择。这是两种比较现实的,可以提升单本发行物故事性的做法。

提升至编剧本人的创作,哪怕是现如今的头部作者,诸如Joshua Williamson、Mark Waid、Jeremy Adams。他们的写作也更偏向于单体故事容量上的进步,而非“宏观宇宙”上的渡步。Williamson的《超人V5》和《绿箭侠V7》是今年的新刊中最优秀的之一,其精彩程度超于《黑暗危机》及近来的《骑士惊魂》系列;Waid现今的三本常规连载《沙赞V5》、《蝙蝠侠/超人:世界最佳拍档》以及《世界最佳拍档:少年泰坦》(World's Finest: Teen Titans)也都出色于《拉撒路星球》;而Adams的闪电侠家族大事件“一分钟战争”(The Flash: One-Minute War)以JA的水平来说也显得稍稍逊色。
在期刊漫画中,如呼啸寒风般令人心颤的“大事件”形势在编剧们的笔下似乎显得略为轻飘几近浮夸,无论是仿《身份危机》模式的《危机英雄录》还是现如今的各种“毁灭性”打击。“DC黎明”现今的企划下,我们并未见到足够多在故事层面的新启发,当然,这份新思潮也还是存在于个别的编剧和刊物体系之下,但整体上,这是一个相较平稳的阶段,充满机遇但还未掀起浪潮。
如果久是如此,我可以说“DC黎明”及其刊物大多可以称得上愉快的一次阅读,但,我似乎也难以期待更摆渡心灵的评价与热情。那是最极致的文学、音乐和电影,以及过去的某些漫画中我们能感知到的光辉,也是所有创作者苦苦营造且等待的目标。
它还需要更充分的理由和成品来激发。
旧文化、新浪潮与结构革命:
前两节,关于“发行”和“故事层面”的论述是一次多少有些偏向于理论上的感知。而DC漫画在本年度,我们又能看到一些矛盾和有趣的结构点在发生变化,这体现在漫画故事中的整体表现力,以及我们所谓的“致敬”环节。
我个人对于漫画的审美并非出众,不刻意追求复古但也认为传承是重要的文化体系一部分。大多数的刊物,无论“风格”几何,只要你能够完整得叙事出一个令人信服的故事,那么便能得到读者的青睐。
现如今的DC漫画,在对“旧文化”的处理上,可以说是对于“黄金时代”的一次次挖掘和新知。以大事件为例,“黑暗危机”牵扯到了“天国降临”、“天地大重奏”等等;“骑士惊魂”的反派失眠是基于“死亡金属”的灾难而生出的恶意。对于个人刊物就更是如此,且不说九月份要新开的三本“黄金时代”代表角色(杰.加里克、阿兰.斯科特、睡魔侦探)个人刊物,就拿我们刚刚结束的Geoff Johns的和正在连载的Mark Waid的几本代表刊物来看,DC漫画在“复古新编”方面找到了自身的秘诀,本身,这部分就是拿着老角色们在六十到八十年代初的文化背景做文章,这类新编故事处理得当,诸如Waid的《蝙蝠侠/超人:世界最佳拍档》,读者在与五十年前的文化对比中拥有一种新鲜感。

但“审美”,一个尤其重要的问题是它需要符合当下时代的变化和思路。最基础最表层的,从角色的造型,继而才是故事线上体现。它需要在保留历史感之前让读者觉得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故事,而不是一趟盲目追求回溯的时光机器。长时间的漫画连载可以轻松地忽略掉一些问题,诸如名侦探柯南拥有了智能手机却仍旧不好好报警,这是现实性的改变。但当你遇到了“时间线”,这一点就连编剧当中最成功之一都视之如心腹重事的问题时,你该如何迎合?如何解决?
当我们在“黑暗危机”中看到迪克.格雷森又一次穿着绿鳞小短裤时,一种戏谑的诧异感正是因为编剧团队只顾及“致敬”这一行为本身而忽略了当下读者群体的感受。这是都无需讨论故事就能看出的一个败笔,因为大众读者群体必然会感到不解。若想要以一个“大事件”做为览纳新人的渠道,那么就要重视从未品尝过这家美食店餐点的潜在顾客,这些未受“教育”和“科普”的当代人将会如何审视你在偏离向“历史”这一横轴时间线时的故事处理?而这样的写作,哪怕是深知这是“致敬”的读者也会为之有些头疼,那么,如此的表现形式就不适合在一个重要的场合中出现。

我们可以说关乎“审美”,十年前在N52时期和“重生”初期的一些变化是令人得以在细节中找到重现并有充足进步的。但在“DC黎明”时期,这部分基调却分成了一个多数派和一个少数的家族代表,在当今连载中,我们能发现在造型上有所突破和趣味的,仅仅只有“超人家族”这一体系;而诸如灯侠、绿箭、泰坦们,他们的造型则是有意往那个“黄金时代”靠拢,在相对合适的语境和环境下,复古从来不是错误,但它是否该成为一种独有的潮流规范,这是每个读者心中都会有不同答案的情况。

就我个人而言,在审美上,以我最熟知的“泰坦”漫画这一体系而言,罗伊.哈珀、唐娜.特洛伊、沃利.韦斯特的造型皆比重生时期令人印象深刻的造型来得更缺乏独立感和新时代的审美价值,他们中唯有进步的只有在超系中有些许戏份的莉莉丝.克莱,这也间接说明了当下DC漫画的缺点之一,那就是,他们有意在跟随上世纪六十到八十年代的漫画风潮而非有一次当下时代中的“新编”思潮。
不过,哪怕再“不合适”的造型在合适的画手手上也会发现美感和惊喜。但关乎历史的“设定”则更显得令人有些头疼。继续以“泰坦”为例,与重生时期的青年阶层不同,当我们在《闪电侠V5》连载第799期,看到了慈祥奶奶手下的那支超童军团当中有唐娜和加斯“死去”的孩子;当《绿箭侠V7》第一期中罗伊就和自己的女儿丽安重见时,这一切就都回到了N52之前的那个更加“成熟”的英雄团队。

但,这些设定是否符合当下的时代审美,以及裹挟出一个更令人心生疑问的关键——关于这些角色非常基础但从未得到正面证明的“年龄”问题时,一种新的沉默俨然在空气中飘散。那进一步,关于Waid的“新黄金时代”刊物,这一时间线又位于DC宇宙的何处呢?还是干脆把它当作又一个独立的新世界来看待?
当然,这些都是编剧团队可以去进行解释和阐述的,但这些复杂的问题从来不会在“大众读者”中得到了一份肯定,因为,这“肯定”又是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在几年之后,新的团队就又会给我们一套思路。甚至,在一个阶段结束后安装一个所谓的“重启按钮”以防不测。
所以,在今天撰稿时,我又发现了与一年前不同的思路。那便是“无限边际”时代是几乎想在“死亡金属”之后构建出一套全新的结构,他们的历史大多依附于00年后至20年间DC宇宙的故事线;而“DC黎明”则更侧重自60年代以来至新52时期身前的几乎完整的DC宇宙时间线。所以在规模上,这三年来的两次“规划”,“DC黎明”看起来是更加完善的一次准备,但他们也淡化掉了就比如两年前自己在“无限边际”中透露出的一些讯息。诸如“新三巨头”,从乔、雅拉和杰西的“新正联”又变回了乔、达米安和利兹的“三巨头子女”小组。

这是“DC黎明”的最新浪潮之一,是当下与历史在碰撞中留出的空余。我们也能发现,参与其中的角色们也有了属于自己的变化。相较于两年前更加单刀直入的,给予老角色新“属性”,本年度的“DC黎明”在这方面则更加保守,但在质量上也有所回暖。就比如同是“骄傲月”刊物,这本《DC骄傲:渡步岁月》(DC Pride: Through The Years)在故事上是我今年读到的最精致也最小众的合集漫画之一,从魔笛手到蝙蝠女郎抑或是当超级少女帮助“问题少年”再到年轻的阿兰.斯科特。关于自身问题的追寻和探索以优秀的作画和细腻的书写将情绪反馈给了读者,在相对独立的篇幅中,里面的“复古”反倒成了一种值得纪念的表现。完整地交代了角色的情绪、独立地构造了自己的篇幅、连接了与历史左右的距离。

你必然要从社会流行层面和文化教育方面来重新审视文艺作品背后的诸如道德甚至让你困惑的那些新生问题。超级英雄漫画理应做为一个载具,在我看来是让现实问题变得更加“炫酷”或者“有趣”的一个审视平台。而这些只有当你首要领悟故事本身,而不是沉湎于几乎五成甚至更多毫无价值意义、纯粹是宣泄和不解的语言评论中才能发现的东西。故事,存在于文化载体和对于单一个体的感知为先,继而才是陆陆续续、漫不经心的社会论坛。切勿让集体化的声音掩盖你自己的声音,亦或者,起码找回一些严肃性来选择自己的语言。
同样,在今年,让亚裔漫画读者群最激动的,不止是小猴王和恶魔哪吒出现在了开年大事件《拉撒路星球》中,更是关乎“千古传奇”(We Are Legends)系列的发展。从“拉撒路星球”开始引申出的几条支线,无论是华裔编剧团队撰写的《灵魂世界》(Spirit World)、韩裔编剧团队主笔的《城市男孩》(City Boy)还是名编剧Ram V创作的《守夜人》(The Vigil),这些全新的亚裔角色们比过去整合而成的“亚裔月”特刊来得更有心意,同时符合自身文化背景以及潮流间,属于美漫“无所畏惧”的创意风格。

并不是说让少数群体作者创作少数群体角色就会让故事变得更加丰满可信,编剧自身对于故事的投影过度同样会是一场灾难性的事件。就比如那本糟糕的图像小说《我不是星火》(I Am Not Starfire)充满了编剧Mariko Tamaki的自我和谐想象,整个故事对于角色本身没有任何帮助!但,我们也确实需要一些全新的视角来填补过去对于角色在塑造上的问题。
依旧以泰坦系列为原点,08年出版的《泰坦V2》(Titans Vol.2)系列初期对于女性角色的性格塑造尤其糟糕,且依旧保持着传统意义上的“宅男幻想”,以过分夸张且裸露的身体部位绘画来吸引读者的眼球。诚然,这是一种商业化的利益最大化,又或者,也不是不允许这份暴露和直白。但,在这样充满男性凝视的出版物中,怎么又会需要一个“连载故事”的存在呢,大可以以变体封面的方式来去进行售卖。当女性编剧改制了那些过分裸露的造型,以寻求本身故事性的突破时,这是值得肯定的变化。近年来,无论是《蝙蝠女小队》(The Batgirls)、《神力女郎特刊》(Power Girl Special)还是接下来的《猛禽小队》(Birds Of Prey)新连载,这些专注于女性角色成长以及女性友情的刊物几乎无一例外,是当年值得一看的佳作。在整个“DC漫画”走向奇怪的宏大战争道路时,是这些处理起来游刃有余的“精简”作品撑起了整个DC故事的余额。当我们不再追求队伍中的一个女性角色要和其余的四个男性角色燃起激情的火花时,在她独立后的价值才能得到进一步肯定。

以这些或多或少的改变,我们能够肯定在今天,起码是在我撰稿写下这篇专栏的今天。“DC黎明”和它的漫画正在以自己的方式继续发行着它的理念。
终言:
本篇专栏撰稿至此,其中有不少是经验性以及主观的判断,加之以习惯地,当我阅读文学作品亦或者是剧情电影后对周遭事物的转述评论。当你拥有这项技能,或者是以一个略加严肃的角度对所见之事进行总结时,以上的文字便不难出现。
过去几年在中文社区网络上,DC漫画的种种发展大多持一种消极悲观的情绪让人咋舌。但在一一阅读故事后,你又会发现其远没有道听途说中的那般糟糕。信息茧房让不少读者都停留在印象甚至想象之中,这也就更别提对于漫画的一一评论和当你发掘新佳作时的惊喜感动。
撰写本篇专栏,我寄望以将自身放于次位的方式,亦或者,就是消减自身想要“平反”这种悲观情绪的信念。因为没有什么比好作品本身更值得人关注的,评论这些终究是次要的宣传手段,最根本的,是他们创作出优秀的作品,继而,是我本人读到这样的故事并从中有所感悟。
以上内容感谢诸君包容,当然,也如我的标题有言:这是“DC漫画近五年来最值得关注的一个篇章”,你应该自己去体验,去阅读。
什么?你不知道有什么刊物值得一读?
那就等有时间了,我再推出一份书单?
或许吧,或许吧!
再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