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

2023-04-02 15:53 作者:那就再学习一下吧  | 我要投稿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

一、农业区位因素

  (一)、农业的定义:农业是指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采集、捕捞、人工驯化、培育、种植、养殖等途径来获得产品的产业。

(二)、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

    1、自然条件

气候: 影响农业生产的气候要素主要有光照、热量、降水量、昼夜温差及气象灾害等。

具体影响分析如下:

光照

①光照强,有利于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如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瓜果比较甜;

②光照弱,不利于谷物的生长。如西欧因光照不足,只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其农业以乳肉畜牧业为主;

③光照时间长,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热量不足。如我国东北平原,虽然纬度较高,但夏季光照时间长,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热量

①热量充足,生长期长,复种指数高,单产高。如我国海南,因热量条件好,农作物可一年三熟;

②热量不足,生长期短,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甚至无法生长。如我国东北地区,因热量条件差,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若夏季出现低温,则易造成农作物减产降。

水量

①降水量适中且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②降水量过多则易造成洪涝灾害,过少则易造成旱灾。

气温日较差

①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农作物的营养物质积累,农作物品质好。如新疆的瓜果特别甜,但要注意日温差过大对农作物易造成冻害;

②气温日较差小,农作物的品质较差。如温室里栽培的农作物的品质不如室外同种农作物的品质。

气象灾害

①降水变率大的地区,易遭受洪涝(夏涝、梅雨)、干旱(春旱、伏旱影响);

②高纬度地区或高海拔地区易遭受低温冻害、霜冻和雪灾等。

土壤:

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种类的土壤,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例如我国东南丘陵广泛分布着酸性的红壤适宜种植茶树等。土壤的肥沃程度也对农业的影响较大,例如我国东北平原(黑土)、华北平原(钙质土)等地土壤肥沃,大豆单位面积产量较高。一般在山麓的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或三角洲或平原地区可说成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温带草原地区黑土或黑钙土、土壤肥沃。比较贫瘠的土壤有:南方低山丘陵的红壤,土壤呈酸性、黏性重、有机质含量少,土壤贫瘠;华北平原的盐碱地,土壤肥力较差。云贵高原,土层薄,土壤贫瘠。

水源:

水源是农业生产必备的条件。水源较的地方,适宜于水稻生产和淡水养殖;水源较的地方,往往只能经营旱作农业或灌溉农业。除了满足农作物对水源的需求,水源还可以通过合理的灌溉方式调节土温,促进作物的生长

地形:

地形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山区由于地表崎岖、土层较薄、耕地面积较少(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不宜发展种植业,宜发展牧业或林业,由于山区垂直地域差异显著,适合发展立体农业和多种经营;草原面积广阔、牧草茂盛、适合发展畜牧业平原地区因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适合发展种植业

    2、社会经济

 国家的政策和措施  

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国家或地方政府制订的各项政策、税收办法,限制或鼓励扩大种植面积,以及提高或压低农产品的价格等做法,都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

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可以缩短产品的运输时间。加上运输过程中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得市场和农业产地出现了地域分离。

劳动力

劳动力对于农业的影响需要根据不同地区而论。在较发达的地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实用程度很高,需要的劳动力较少。在发展中或欠发达地区,农业多属于劳动密集型,农业精耕细作,需要的劳动力较多。而且,不同的作物对劳动力的需求又有所不同。例如经济作物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大于粮食作物,水稻种植对劳动力的需求大于小麦种植。

市场  

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对农业生产的类型和产量影响很大。当市场上对一种农产品的需求增大时,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农民就会设法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或者扩大种植面积。反过来,农民就会缩减某种产品的生产。

城市和工业的发展与分布 

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的兴起或扩大,城市人口迅速增长。这就要求农业提供商品粮及副食品。在城市郊区及工矿区周围,往往形成以生产蔬菜、肉、乳、禽、蛋为重点的农业生产基地。这是因为城市人口每日需要大量这类产品,如果生产地距离城市较远,需要长距离运输,非但要增加成本,也容易使产品损耗或腐烂变质。但在交通运输业高度发达和冷藏设备较好的国家和地区,这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已经减弱。

    3、科学技术

农业科学技术影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在农业科学技术落后的地区,农业生产主要采用粗放的耕作方式,而在劳动力生产技能农业机械设备农田水利设施等农业科学技术水平高的地区更多使用农业机械。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可以减轻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改变农业生产类型。如温室栽培技术可以使生长在热带地区的蔬菜也能在寒冷的高纬度地区种植;滴灌技术可以节约用水,缓解干早地区农业的水资源缺乏状况;农业生物技术的运用,可以改善农作物的品质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二、农业布局

    1、农业布局的定义:农业布局是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空间分布和农业生产的地域组合。

    2、农业生产尽可能布置在条件适宜的地区,一定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保持合理的比例。农业生产要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 

    3、农业的地域类型:农业地域类型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和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同一农业地域类型,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图片来自于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图片来自于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图片来自于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4、世界农业生产的发展变化具有以下特点:

从自给自足到商品化生产;从“小而全”到专业化;从相对分散到适度集中;从“千篇一律”到地域分工;从粗放型到集约型;农业生产经营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