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王国风云3 基督教派别科普(下)

2020-11-15 14:35 作者:一条关白  | 我要投稿


圣像破坏派(Εἰκονομαχία)

圣索菲亚大教堂中的朴素十字架是圣像破坏派标志
利奥三世为君士坦丁五世铸造的银币,被认为是圣像破坏派代表文物

        圣像破坏派与其说是一支教派,不如说是场政治运动,本质上是东罗马帝国在伊斯兰入侵后引发的思想危机。6世纪圣像崇拜崛起时期,因为滥用宗教圣像来取代修身,那些反对这种思潮的群体被认为是圣像破坏派的雏形,但这些团体的规模和具体观点尚不明确。到七世纪时期,因为伊斯兰势力在东方的军事胜利,使得他们宣扬的反圣像观点在东罗马帝国内获得了广泛支持(讽刺的是圣像破坏派时期,圣像支持者前往伊斯兰世界作为避风港),但一直到圣像破坏派运动发起的前几年,宗教圣像的数量依旧在增加。圣像破坏派运动的真正起点是利奥三世(ΛέωνὁἼσαυρος)在725年下令教会不得进行圣像崇拜,开始了第一次圣像破坏时期,并且随着君士坦丁堡牧首日耳曼诺斯一世(Germanus I)的辞职,成功压制首都中的反对者。此后圣像破坏派与圣像支持者(εἰκονόδουλοι)间的矛盾也上升到台面,双边都将对方斥为异端尽其所能销毁敌对派系的作品,一些包含圣像崇拜内容的史籍和神学著作,也不代表为此进行了些改良和杜撰。这段时期,大量拜占庭时代艺术,尤其是宗教马赛克作品被毁,圣像支持者们也被迫害驱逐,利奥三世的后继者君士坦丁五世(Κωνσταντῖνος)还召开海里亚会议(Council of Hieria),自诩“第七次大公会议”探讨圣像崇拜问题,但因为五大牧首缺席也被叫做无头会议(Headless Council)。君士坦丁五世之后,皇帝对圣像破坏派的支持便一步步减弱,最终伊琳娜女皇(Ειρήνη η Αθηναία)召开第二次尼西亚大公会议恢复圣像崇拜,并推翻海里亚会议结果,第一次圣像破坏时期结束。在814–843年利奥五世(ΛέωνὁἐξἈρμενίας)发起第二次圣像破坏运动,一般认为此次运动的导火索依旧是军事失败,在保加利亚克鲁姆大公(Крум Страшни)的威胁,让利奥五世渴望复制君士坦丁五世的军事胜利,本次运动在842-855狄奥多拉(Θεοδώρα)摄政时期结束。

        现存关于圣像破坏派的资料都是由圣像支持者留下的,因此很难对该派进行完整客观的分析,该派的教义来源可能是出自《旧约》对摩西十诫的解释,即禁止制作和崇拜“偶像”。圣像破坏派运动也在东罗马帝国中造成经济和政治上的割裂,东方地区的贫苦非希腊人是圣像破坏派的鼎力支持者,而西部巴尔干、君士坦丁堡和意大利省份的人民则强烈反对此次运动,尤其是以教宗为代表的公教会,庇佑了大量前往西方的圣像崇拜者。教宗额我略三世(Sanctus Gregorius PP. III)曾两次召开会议谴责利奥三世的反圣像行为,作为回应皇帝收回了教宗在卡帕多西亚和西西里的教产,并把潘诺尼亚教区转移至君士坦丁堡牧首麾下,第二次尼西亚会议也是由教宗哈德良一世(Hadrianus PP. I)。这种东西对立态势最终导致公教会丧失对君士坦丁堡的忠诚,转而向西方寻找盟友,并最终结束了自查士丁尼一世以来的拜占庭教宗时期(Byzantine Papacy)。

清洁派(Catharism)

奥克十字原本是图卢兹家族的纹章,后来代表整个欧西塔尼亚。作为受图卢兹家族庇佑的教派,奥克十字也被用来指代清洁派,但事实上清洁派仅认为十字架是一种的刑具
驱逐并屠杀清洁派信众

        清洁派,也被叫做卡特里派或阿尔比派(Albigeois),在12世纪至14世纪的南欧,尤其是南法和北意大利尤为兴盛,教派主张诺斯替学派,自称好基督徒(Cathars)。作为波格米勒派派与保禄派的后继者,在清洁派的二元论教义中,旧约中的上帝为恶是撒旦的化身与物质世界的创造者,新约中的上帝为善与精神领域的创造者,人类灵魂是被禁锢在邪恶物质中的无性天使之灵,必须不断轮回获得救赎,最终抵达善神一方。对于耶稣,清洁派采取非三位一体理论,尊重耶稣并认同他引导者的身份,但否定他的肉体,也拒绝承认他的复活和十字架的象征主义,认为耶稣是处于一种不断轮回的状态(和佛教的观点类似)。在生活中,清洁派信徒反对圣礼,仅会在临终前短暂进行一场仪式后,便开始辟谷或受寒,加速自己的死亡;他们还禁食肉类(有时鱼会被排除在外)和一切动物生殖副产品,战争与死刑是应该受到谴责的;认为繁殖是道德上应避免的罪恶,因为这会延续物质世界的痛苦循环,反对者用这种观点抹黑清洁派,认为他们常常会谋求𝓱𝓸𝓶𝓸𝓼𝓮𝔁𝓾𝓪𝓵𝓲𝓽𝔂关系。清洁派的一大特色是男女平等的观念,因为在教派轮回观中,男女会相互转世,性别不过是肉体的差异,精神与内在才是核心,因此女性有资格担任教派领袖与神职,在清洁派社区中女性还可以得到部分神学教育。

        清洁派的具体起源未知,一般认为在11世纪的南法朗格多克地区,由本地的苦行僧组织创立,教派的理论被认为大多出自经过贸易航道流传的波格米勒派与保禄派思想,像是在卡尔卡松出土的《密餐之书》(Cena Secreta)便是一份出自保加利亚波格米勒派的伪经。教派在12世纪中叶时期被教会盯上,恩仁三世(Beatus Eugenius PP. III)曾派遣公使前往清洁派社区劝告他们回心转意,结果十分糟糕,但此时教会的重点放在瓦勒度派身上,1163年图尔会议和第三次拉特朗大公会议都未影响到清洁派,直到1198年英诺森三世(Innocentius III)上台开始决定对付清洁派。起初教会还是派遣人员,希望清洁派能够和平改信,但本地根深蒂固的平民传统、同情异端的贵族和敌视教宗的地方主教让和平手段化为泡影。1208年教宗特使皮埃尔·德·卡斯特尔瑙(Pierre de Castelnau)在和图卢兹伯爵雷蒙德六世(Raymond VI,Count of Toulouse)不欢而散后,在返回罗马的路上被谋杀,据称凶手是雷蒙德麾下骑士。此事后,教宗立刻宣布对清洁派组织一场十字架军,并要求法王菲利普二世(Philip II of France)参加,菲利普回绝了,因为十字军严重动摇到他作为朗格多克宗主的地位,但北法的贵族却纷纷响应展开了二十年的阿尔比十字军(Albigensian Crusade)。阿尔比十字军的影响范围不仅仅局限于法国,阿拉贡王国宣布支持清洁派一方,而十字军则获得了奥地利、布列塔尼、科隆等外部势力支持,战争中十字军对清洁派进行等同于种族清洗般的屠杀,如贝济耶屠杀(Massacre at Béziers)时,这种长期人口不到五千人镇子中约有两万人被直接杀害。阿尔比十字军最终以南法诸侯失败告终,1229年《巴黎条约》(Treaty of Paris (1229))法王剥夺了大多数图卢兹家族(House of Toulouse)领地,终结了朗格多克独立亲王的时代。而清洁派被成规模的铲除,就算这样他们依旧苟延残喘到14世纪,最后一位清洁派代表人物纪尧姆·贝尔利巴斯特(Guillaume Bélibaste)于1321年被送上刑场。

亚当派(Adamites)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亚当派是一种天体主义(Naturism)或原始安那其主义(Anarcho-naturism)团体,其创立可以追溯到2世纪那些宣称恢复亚当原始纯洁的早期基督教教团。关于这些早期教派有着不同的观点,有些人认为该派承自卡波克拉底(Carpocrates)的诺斯替学派理念,宣扬flesh欲望至上完全摒弃道德发则;而有些人认为该派是被误导的禁欲主义,通过回归自然和废除婚姻来摆脱flesh欲望。无论怎样,亚当派信徒都处于一种无法无天的状态,脱离婚姻但也不承认罪恶,只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早期亚当派都是小规模社团,直到中世纪末期他们晦涩的教义才得到一些人响应,像是波西米亚的他泊派(Taborites)或荷兰的自由灵兄弟会( Brethren of the Free Spirit)。根据记载他泊派中的亚当派分支,倡导自由恋爱的一夫一妻制,无视寒冷在城镇或村庄中𝓢𝓽𝓻𝓮𝓪𝓴𝓲𝓷𝓰,认为单身与童贞是罪孽(?????),这个分支还被其余他泊派形容“从未想过自谋生路”。在不列颠三国战争(Wars of the Three Kingdoms)时期亚当派被作为新教支派记载进《英格兰教派及观点大全》(Catalogue of the Several Sects and Opinions in England)中。在神圣罗马帝国的约瑟夫二世(Josef Benedikt Anton Michel Adam)发布《宽容敕令》(Edict of Toleration)后,亚当派在波西米亚再度死灰复燃。

祷告派(Euchites)

        祷告派是一支诞生于370年左右的教派,被安条克与君士坦丁堡牧首提及,据说该派的领袖名为彼得自称基督,因亵渎行为被判处石刑,受刑前他对追随者说三日后自己会在墓中以狼的样子升天。祷告派的核心教义彰显着一种独特的唯物主义理念,他们主张三位一体以flesh欲感知,上帝将自己转化为物质以便与完美的精神结合,上帝以不同的感知来彰显自己的存在,人完美的形态仅依靠祈祷而不是圣礼达成,根据一些研究这可能是承自某些早期诺斯替学派的放荡思想。根据米海尔·普塞洛斯(ΜιχαὴλλΨελλός)的描述,祷告派会进行狂欢,甚至是违反纲常的行为(如𝓲𝓷𝓬𝓮𝓼𝓽 𝓪𝓷𝓭 𝓱𝓸𝓶𝓸𝓼𝓮𝔁𝓾𝓪𝓵𝓲𝓽𝔂)。祷告派延续了数个世纪,有证据表面他们曾接触过波格米勒派、波斯尼亚教会、巴塔里亚运动(patarini)和清洁派,12世纪时还可能于波西米亚与德意志地区存在。




王国风云3 基督教派别科普(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