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低社会阶层所形成的心理和行为差异

社会阶层是指由于经济、政治等多种原因而形成的,在社会层次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群体,而这些群体之间存在着客观的社会资源(收入、教育和职业)的差异(客观社会阶层)以及主观上感知到的由此造成的社会地位的差异(主观社会阶层)。心理学对社会阶层的研究主要有三种视角:一是健康心理学,如高阶层者相对于低阶层者有更长的寿命,健康状况更好,遭受肢体残疾的可能性更小,高阶层者更多地体验到幸福,更少体验到负面情绪;二是文化心理学视角的社会阶层研究,认为社会情境塑造了不同阶层的个体的价值观和行为;三是社会认知视角的社会阶层研究,认为环境导致的高低阶层者的认知倾向差异,进一步影响了其感知自我、他人和社会的方式。研究发现,主观社会阶层以感知到的自身的相对等级为核心,产生于个人与他人的社会比较(通过与别人比较形成关于自己在社会层级中相对等级排名的感受和认识,如穿运动裤的被试会比穿商务正装的被试更容易启动低阶层的行为模式),与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更为密切。
高低阶层的人存着很多根本性的心理差异,而这些差异又反过来维护甚至加剧阶层固化。心理学家意识到,阶层不只是一个人某一个时期的标签,而常常是人一生要经历、共享并被打下深刻烙印的社会背景。社会阶层是通过人的心理和行为来影响社会的。
高社会阶层者的心理行为特点
高社会阶层者有较多的社会资源,感知到较高的社会地位。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相对低阶层者而言,他们不太需要考虑物质成本。他们自我控制感较高,威胁敏感性较低,长期生活在充裕的社会资源和相对较少的社会限制中,使得他们形成了唯我主义(solipsism)的社会认知倾向,认为个体的行为主要受到个体内部因素(特质、目标、情绪等)的影响,忽略和抵制情境因素对行为的影响(内归因)。高社会阶层者形成独立的自我概念,更倾向于用内在特质来描述自己,偏好摇滚音乐(更具有表现性、影响力和独立性),倾向于做出独特的选择。
高阶层拥有比低阶层更好的健康状况,更高的幸福感、生活满意感和更少的情绪问题,高阶层比低阶层有更少的亲社会行为倾向,他们表现出更多的展现自我的行为。Stephens发现,中产阶层所处的文化环境塑造了个体独立的文化信念,他们更多的表达自我偏好,强调与众不同。
在社交上,高阶层者的唯我主义认知倾向更关注自身的独特性,较少有同理心,这样的认知倾向让他们更喜欢交换的关系(exchange relationship),关注关系中的付出与收益是否平等,更自我中心,其婚姻关系更多是互换过程,关注婚姻关系中的付出和收益是否平等。
低社会阶层者的心理行为特点
从社会认知的视角出发,低阶层者拥有较少的社会资源,感知到较低的社会地位,这限制了他们的行为和追求目标的机会,进而增加了他们对外部力量的依赖。低阶层者受教育机会较少,居住环境比较恶劣,时常受到失业的威胁,他们缺少物质资源,其生活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他们自我控制感较弱,威胁敏感性强,在这样的状态下长期生活,使得他们形成了情境主义(contextualism)的社会认知倾向,倾向于认为心理和行为是受到情境因素的影响(外归因),只能通过调谐外部限制、威胁和他人之间的关系来行动。长期处于低社会阶层的个体,形成互依(communal)的自我概念,更多自发地表述与环境相关的自我,更多用外在生理特征词来描述自己,偏好乡村音乐,倾向于做出与他人一致的选择。情境主义认知倾向的低阶层者自我控制感较低,对来自外部的可能会对自己造成威胁的信息更敏感(物理上的威胁,如人身安全;社会方面的威胁,如被拒绝、被排斥、丢脸),也更容易对他人产生同理心。
阶层的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social class)指出,低阶层群体相对高阶层拥有更少的社会经济资源,受到外部情境的影响更大,对威胁的敏感性更高,更容易产生社会压力和情绪,健康水平更差。Gallo和Matthews的备用容量模型(reserve capacity model)则解释了社会阶层如何影响个体健康水平:低阶层群体会遭受到更多的压力,所处的环境会消耗掉他们更多的社会资源,他们发展新的心理社会资源的机会也更少。李小新等人的研究也发现,家庭社会阶层越低,心理社会资源水平越低,能够调动来应对可能遭遇的拒绝的威胁的资源就越少,所以他们对拒绝的焦虑预期和知觉反应视水平都更高,社交焦虑水平也越高。
在社交上,低阶层的情境主义认知倾向让其偏好互依的关系,对他人的情绪和行为更敏感,更富有同理心,有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对对方的需求和利益更为关注,其婚姻关系中更多地考虑为对方的需求负责,更能够照顾对方的情绪。
心理贫困
长期物质贫困会产生心理贫困(mental poverty),心理贫困独立于外部环境,一旦形成,便会让贫困者难以摆脱物质贫困。心理贫困指的是贫困阶层由于长期的物质贫困所导致的“抱负失灵”(aspiration failures)和“行为失灵”(behavioral failures)。
抱负是着眼于未来的目标以及达成目标的偏好,会直接影响个体的经济决策和努力水平。研究发现,贫困家庭子女的职业抱负水平最低,穷人相对其他群体而言教育的抱负水平也最低。阶层的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social class)认为,贫困群体长期处于资源匮乏的状态,使得贫困者认识到自身的行为与目标达成很大程度上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渐渐地形成情境主义(contextualism)的社会认知倾向,如对贫富差距做出外归因(认为财富主要是运气、出身等外在因素决定,自己的努力带来的收益微乎其微),最后降低了自己的抱负水平。
行为失灵则是指贫困阶层容易局限于眼前利益忽略长远利益,只在乎眼前的收入多少而不愿做出长远的规划,相对较少地为子女未来发展进行投资。这是因为他们长期生活在资源稀缺的状态中,形成了稀缺心态(scarcity mindest),即注意聚焦于自身最匮乏的部分而忽视了其他方面。这种稀缺损害了贫困者的认知和执行功能,窄化了他们的注意,让他们只关注自己匮乏的方面,同时认知资源的损耗使得他们常常会做出不合理的跨期经济决策(如借贷过多、储蓄过少、不参与社会保障项目)。
参考文献:
1 李小新,任志洪,胡小勇,郭永玉(2019). 低家庭社会阶层大学生为何更容易社交焦虑?——心理社会资源和拒绝敏感性的多重中介作用.心理科学, 42(6): 1354-1360.
2胡小勇,徐步霄,杨沈龙,郭永玉.心理贫困:概念、表现及其干预.心理科学,42(5):1224-1229
3郭永玉,杨慎龙,李静,胡小勇(2015).社会阶层心理学视角下的公平研究.心理科学进展,2015,23(8):1299-1311
4胡小勇,李静,芦学璋,郭永玉(2014).社会阶层的心理学研究:社会认知视角.心理科学,37(6):1509-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