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唐代乐舞丨唐承“九部乐”,延隋乐舞兴!

2023-02-27 16:23 作者:王双怀老师  | 我要投稿

每逢宫廷宴飨乐舞表演必不可缺唐代隋兴集合本土与域外多重元素创制乐舞由九部乐增至十部乐种类齐全多样在唐代最具盛名



唐代宫廷音乐最为典型的应属“燕乐”(又称宴乐),为“九部乐”“十部乐”之合称。燕乐,原指宫廷在宴请宾客时所用的一种专用音乐,后逐渐成为宫廷宴饮、朝会、游乐等场合演奏乐。其主体为歌舞音乐,具体形式包括声乐、器乐、舞蹈、百戏等,声情并茂,绚丽缤纷,集中代表了唐代燕乐的最高艺术水平。


唐承隋乐


唐朝“九部乐”始于隋代。隋朝立国后,将南、北朝宫廷音乐合为一体,统分为雅、俗二部。其中俗部乐即燕乐,分为“七部伎乐”及“九部伎乐”。隋大业中,炀帝将“七部乐”重新调整,改为“九部乐”。唐因隋旧制,但并非全盘照抄,唐在沿袭隋代礼乐制度的同时,又进行了一定变动。比如,唐将周、齐旧乐立为“燕乐部”,梁、陈旧乐立为“清商乐部”,置于“九部乐”之首,总称为“燕乐”。所以,隋唐两代虽皆为“九部乐”,但具体所指有异。隋代的“九部乐”分别是清商、西凉、龟兹、疏勒、康国、安国、天竺、高丽和礼毕。唐初则增燕乐伎,摒除礼毕伎,又改清乐伎为清商伎,“九部乐”即为燕乐、清商、西凉、龟兹、疏勒、康国、安国、天竺、高丽




九部乐


唐代“九部乐”源于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不少音乐由域外传入中原地区,所以这些音乐在表演上具有明显的地域与民族特色


燕乐伎,贞观十四年由唐太宗创制,列为唐代“九部乐”之首;清商乐,指汉乐,为中国传统音乐;西凉乐,初称“秦汉伎”,隋称“国伎”,至唐改称“西凉伎”,由汉乐和龟兹乐混合之而成,盛于张掖、酒泉、敦煌、武威等地;天竺乐,来源于天竺国,为印度音乐,是最早传入中国的域外音乐之一;高丽乐,源于朝鲜半岛,东北古代民族音乐,又称“三韩乐”;龟兹乐,源于古龟兹国,十六国后凉吕光伐龟兹,始得此乐,故为西域音乐;安国乐,出自中亚安国(治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北魏太武帝时传入中原;疏勒乐,源于疏勒国(今新疆喀什一带),接近于龟兹乐,后传入中原;康国乐,源于中亚康居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一带),流行于粟特人群体中,亦为西域音乐。



十部乐


隋唐两代的“九部乐”略有差异,到唐太宗贞观年间,平高昌,收其乐,在原有“九部乐”的基础上又增添了“高昌乐”,从而发展为“十部乐”。“十部乐”是用于宴飨百僚宾客、朝会大典、迎佛骨等场合的仪式乐舞,在唐代政治及文化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细数唐代“十部乐”,传统音乐仅剩下“清商乐”一部,西胡乐部则占大部分,其中波斯境内“安国乐”与“康国乐”尤具举足轻重的地位,若再与毗邻西域“龟兹乐”“疏勒乐”互为照应,当占有唐代诸乐部之半壁河山。由此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隋唐以来各地区、各民族文化汇聚中原,相互借鉴吸收融合发展的总趋势。



 “九部乐”“十部乐”是唐代宫廷燕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历代统治者的大力支持下,燕乐一度走向繁荣,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同时期乐舞文化的最高成就。像唐初高祖、太宗、武则天、高宗等皇帝都热衷于乐舞,比如唐太宗创制声势浩大的“破阵乐”,舞者多达120人,武则天自制“神宫乐”,用舞者九百人,这些都是当时宫廷乐舞高度发展之体现,同时也为后期宫廷乐舞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代开放繁荣

广泛借鉴胡族乐舞

吸收域外乐舞文化

兼容并蓄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宫廷乐舞



参考文献:

[1](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二九《音乐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2](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一《礼乐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作      者:吴小龙

编      辑:徐子淇

  指导老师:王双怀




唐代乐舞丨唐承“九部乐”,延隋乐舞兴!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