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读懂《麦田里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
人在下雨天或者夜深人静的时刻不能松懈自己的内心,思维太过跳跃情绪太过激荡次日你会觉得如同另外一个人的所思所想。读书也一样,不带情绪去读是最好的状态,客观而中立。带入了情绪之后而再旁观只觉得没有什么劲儿,如同人走茶凉,午夜收拾一堆大餐后的狼藉。或许过很久后会有一丝当时的趣味,也或许只剩下糟糕的印象,而这本书实打实贴合了这种念头。
说实话这是一本我很不喜欢甚至很失望的书,虽然并不讨厌。我也看不懂它,当然作者也他妈的不在乎(对不起,实在忍不住回敬作者一句,书里脏话多得一度我想扔在一边,之后会尽量不写,实在是很厌恶说脏字)。一度怀疑塞林格写这本书时状态不对,后续发现英文讲评中他的确在二战后一度情绪困扰住进了疗养院(mental problem),而在那个时间段完成了这部作品。
读此书前很喜欢这个书名,很有诗意的美感,以为即使是青春小说也不会小家子气哪里去,直到翻开开始看,和期待中的文风是天壤之别。读到了最后知道是来自彭斯的一首诗(苏格兰诗人,填词了友谊地久天长,代表作一朵红红的玫瑰太喜欢这首诗了)。书名应该就来自文中主人公霍尔顿和妹妹菲比的谈话"You know that song 'If a body catch a body comin' through the rye'? I'd like―"
"It's 'If a body meet a body coming through the rye'!" old Phoebe said. "It's a poem. By Robert Burns."
"I know it's a poem by Robert Burns."
我不懂也懒得去搞明白为什么这本书要取名为此,也不想搜大量解析去知道它是翻译成"捕手"合适还是"守望者"更妙。我只觉得这本书真心抵达不到"经典""必读""青少年读物"这个标准,尤其是最后者。这本书代表了美国五六十年代"垮掉的一代"嬉皮士文化一类,但仅仅只是乘了这股东风烙下了一个阶段的印记而已。国内当时的热应该多少与人文相对兴起,过了动荡的年代后对于未来的迷茫与国外"在路上""自由与自我"的追求相映射而被独特记忆的美化。题外话:记得八零九零年代摇滚文化的兴盛,米兰昆德拉的流行也很是西方文化冲击的一部分。不过均是个人的一些想法。在此处也或许偏颇,但不容置疑美国没有历史的积淀,你会在不少文学作品中品到这个国家思想上的不成熟和迷茫。"垮掉的一代的作品也很少再有"迷惘的一代"的思考和深沉。
这本书快结束时其实我是有一些愤怒和无聊。它留下的感觉很像gone girl,让人读很不舒服。就如同标榜着女权却给了女主一个作恶的身份,打着迷茫纯真的符号却让主人公自己往孤立无援的虚假里扮演另一了自己。像是一场骗局,却引来不少人的叫好和同情,让人觉得极度不适。结尾相对向上而有希望,但更多来自作者随性而为的情绪。
合上书的瞬间觉得作者好虚伪啊,如同满书中飘过的phony。整本书呈现出的霍尔顿真实的纷杂的想法到最终觉得很丧气而违和的虚假,让人对书中的人物感观很割裂,看似掏心掏肺却抵达不了内心。书中的脏话,语句的重复,反复的批判,对立想法的行为的确在写作中实在巧妙,但主人公的情绪变化太超脱于常人。如果人真得走向极端是不会以一种求助的或者需要他人同情的姿态出现,要么毅然决然一了百了做某事要么默默忍受自行消化封闭自我。恰恰是这种又想倾诉又偏偏作妖的才是在反复试探自己究竟能将自己的内心作践到什么地步。感觉塞林格也是不断在一条失控又安全的线内来回玩火,也或许国外人本就更"自我"吧。
但它让我讨厌不起来,阅读过程多少也引起了情绪的触碰,某处记忆的共鸣。而且反复而简单到主谓宾的陈述奇艺地拼凑出一种镜头感。蒙太奇式的段落闪回与不管作者还是主人公对电影极其的厌恶形成了针尖对麦芒的极度反差。而这种错落又映衬了主人公霍尔顿张流氓同学打听喜欢的女生是否和他在车中下了象棋,对一个想要拉车绕道的司机询问湖里的鸭子是否还在一样古怪而迷人。基于此我不能昧着良心一杆子打死。就如同书中结尾最吸引我的老师在一段清晰透彻的谈话后留下一个让人不能去想的模棱两可猜测一样。另一个微妙的点,书中总是吸引我的地方并不是作者的话,而是他引用的话"Oddly enough, this wasn't written by a practicing poet. It was written by a psychoanalyst named Wilhelm Stekel. Here's what he―Are you still with me?"
"Yes, sure I am."
"Here's what he said: 'The mark of the immature man is that he wants to die nobly for a cause, while the mark of the mature man is that he wants to live humbly for one.'"
这也是本书被无数遍推崇的一句话,就如同《双城记》《傲慢与偏见》《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一样,一定要有一个闪光的金句才行。
总之,读完后内心复杂,但我真心不推荐这本书。不管是易读的英文版还是让人丧气的中文版。尽管脑海中闪现出雨中如天使的小妹妹一圈又一圈走着旋转木马的场景,但它不在我推给孩子去读的系列内。我也不知这本书在青春期的孩子读了后会引为知己还是嗤之以鼻,毕竟我虽然从那条路走过,但我早已忘记当时单薄而倔强的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