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被北大女生和上野千鹤子的对话触发了,说说我的“女性主义”

2023-03-11 12:24 作者:原力番茄籽  | 我要投稿



▲●▲


北大三女生访谈日本女性主义学者上野千鹤子引发了一场海啸般的争议,有人激进的把她们的访谈比作是“三个子宫”和“一个大脑”的对话,也有人为网暴北大女生鸣不平,无论如何,我相信这都带来了一次社会层面的深思什么是女性主义,这才是有意义的。


回顾这次事件,北大女生饱受诟病的本质是她们没能问出一个好问题,这个背后是认知。而北大标签让众多网友失望于中国顶级高等学府出来的“高知”女性思维和认知的局限,纷纷捶胸顿足怒其不争,其实大可不必。有没有一种可能是她们认为自己正是迎合了看客的思维惯式和代替了大众的喉舌而预设了那些提问呢,而这些正是主流意识的呈现。


这些年来,“女权”,“女性主义”在众多自媒体的推波助澜下,似乎越来越被标签化,不妨跳出所谓女性主义的定义框架,先从“人”这个独立个体的层面来聊聊我的体悟



跳出“女性身份”谈女性意识

拥有独立思想是每一个个体都应追求的,无论性别。当生活中的权威角色或“成功人士”输出某个观点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做到不一味盲从,不人云亦云,对某一个似乎已经有标准答案的议题先做独立分析和思考,再得出独立的见解。


当听到有人说“我并不认为波伏娃比我更懂女权,”并且可以列证一二的时候,并不会觉得冒犯,反而觉得激动人心。波伏娃曾在其女性主义著作《第二性》中深刻揭示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象和历史渊源,鼓励女性走出家庭走向职场,实现女性的超越性。


但是她书中的观点有不少局限性,有着鲜明的性别对立色彩,无益于解决社会矛盾。女权不应只有一种波伏娃式的解读,任何问题都是。大多数人的“以为”,即使听上去逻辑多严密,在为你所用时都应先经过你的独立思考,这是对自我负责。

还有敢于挑战世俗价值标准和规则的勇气。这个社会总是告诉我们这样那样的边界,好像只有按照这个标准框架生活我们才是“正确且安全的”。于是,内卷成为不可遏制的趋势,个性光芒渐渐敛去,世故圆滑取而代之。


在社会投下的边界之上我们又给自己设置了很多限制,习惯了“我不行”,“我怕”,“大家不都这样吗”……,活的拧巴又不自由。


曾几何时,社会主流评价女性美的标准成了白幼瘦,衡量男性成功与否离不开钱和权,这个世界本应丰富且多元,在单一的价值观之下只会遏制人的天性,整个社会也会陷入创造力的缺乏和文明进步的停滞危机之中。


想起多年前被群嘲的凤姐,如今还是有几分佩服的。现在的她至少是勇敢的做自己,努力的走出“不好看又没资源的农村女孩就应该呆在属于自己的地方”这样的他者定义,各种质疑没有阻挡她去过想要的生活。


希望每一个女性都毫不羞愧的做自己,拥有不被定义和标签化的自由,就算周围的人都说你自不量力,如果是你真正想要的目标梦想,请勇敢的捍卫它


独立、勇敢、自由的女性意识正在觉醒,也必然觉醒。



拥抱女性身份

诚然,现代女性面对的挑战实多。


职场上有年龄、性别和生育歧视,除了35岁紧箍咒之外几乎任何一家公司的HR都会在面试时询问女候选人的生育状况和计划,女生还要警惕潜在的职场性骚扰。婚恋市场上,女性的外貌身材和年龄被待价而沽,动不动还被贴上“剩女”标签;婚后有生育压力,若不想生却怕危及婚姻,无法对自己的身体做主,育后重回职场可能还要经历一番挣扎,丧偶式育儿的不在少数。生活中生理结构带来的困扰如每个月的生理期疼痛,以及天生的体能弱势……


由此,女性群体也更容易产生焦虑——年龄焦虑,外貌焦虑、职场焦虑、婚恋焦虑、生育焦虑等等,严重的甚至会产生对女性身份的自我厌弃或者抑郁。社会对于女性生存和发展的包容度还有待提升。


然而,最严重的“厌女”情结竟然发生在女性群体内部。记得我刚毕业不久遇到的一个女上司,总是对我充满戒心,甚至会故意在一些商务应酬中把我推到最前面挡酒,我实在喝不了她就当着高管的面说我太清高,而她对男性下属则非常之友善。那时的我非常困惑,感受到了来自同性莫名的恶意。某些女性更倾向于把同性列为竞争假想敌,以此来维持自己的优越感。


一些社会新闻中,原配带人在街上脱光小三的衣服暴打,而对一旁的丈夫却不敢动手,明明一个巴掌拍不响,怎么就只对女方下狠手呢?细想之下,也许是女性长期受父权影响驯化,潜意识里始终有着“被选择”的弱势心态,所以在其“领地”受到威胁后就只能对同性进行“绞杀”,而对所谓掌握“选择权”的一方却是妥协忌惮。


“你生而有翼,为何喜欢爬行?”鲁米的这句诗恰恰说出了我心中的感慨。面临种种焦虑不公,甚至对女性身份的潜在厌弃,我们能做点什么吗?先从照见我们自己的内心开始。


提升自我认知,认可自身价值

我们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在帮助我们建立自我认知上是缺失的,基本是靠自己一路跌跌撞撞付出成长的代价慢慢建立自我认知,遗憾的是,有些人一辈子可能都不够认识自己,或者把社会陶造过的“自己”当做是真正的“我”。


心灵导师埃克哈特·托利曾在《当下的力量》中写道,人在无意识状态下创造了一个错误的我,也就是小我,而这个错误的我替代了你的真正自我。小我的需求是无止境的,他容易感到脆弱易受威胁,它会制造虚幻的自我感,而无意识之下你会对其思维认同。


总之,你以为的你可能不是真正的你,真正的自我是根指植于存在之中的。小我是紧缩的不自由的,处处自我设限的,而真正的我是开阔的,自由的,本自具足的。


从灵性层面,我认为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是带着自己的“原始出厂设置”的,但是在今生这个系统里面装什么样的app是可以由我们自己决定的,出厂设置自带的bug需要我们通过不断的成长来修改消除。并且,我更倾向于把自己真正想成为的样子,当做是真正的我。发现真我,挖掘自我的价值是我们此生的任务之一。


这个社会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准或许奉行功利和实用主义,但是我鼓励每个女性都要去发现属于自己的价值,找到自己的闪光点,不要妄自菲薄,更不要生活在他人的眼光里和经验里。


正如罗翔老师说的,人的价值不在于外在的肯定,也不在于内在的否定。无论你贫穷还是富有,智商180还是18,你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都有自己独立的价值。我们永远要尊重自己,相信自己,探索自己。也许你现在还不知道自己的价值在哪里,说不定就在那些现在看来无用且不能创造物质财富的特质里。


自爱互助。

无条件的爱自己接纳自己也是我们的课题之一。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我曾经从“恐弱”到“慕强”,再到现在坦然接纳自己的一切。我的父亲是一个崇尚丛林法则的人,从小他就教育我女孩子如果要在弱肉强食的社会占有一席之地就要比男生更强大,所以很小时我就不允许自己“示弱”。


记得有一次和邻居男孩们玩差点被欺负,我就先发制人将其中一个按在地上摩擦,后来家长上门告状我就躲在院子石板下面不敢出来,听到我爸和气认错说等我回家会好好教训我,可他后来不但没有骂我还称赞我做的好。渐渐的,我觉得只有“强”才是被认可的,以至于我很长一段时间不敢面对自己的软弱。


从恐弱到慕强何尝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呢。强和弱,是与非,如果仅仅用二元对立的视角来看待生活,就无法坦然接纳一个完整的真实的自己。当我对自己的软弱无法接纳的时候,我并不是真正的爱自己,而这种紧绷的状态必然会被生活打破。


爱自己也不是仅仅给自己吃好穿好,在物质上极力满足自己。而是在各个维度,都给与自己最好的支持,特别是在精神层面自我滋养。倾听自己内心的需求,不给自己使绊子,有成就的时候给自己点赞,遭遇挫折的时候不否定自己的价值,静下心来看看哪里可以改进,做自己坚实的后盾。


要知道自爱是无条件的,无论开始拿到的牌有多烂,无论外界环境对你多么不友好,你都要无条件的相信自己,不放弃不沉沦。可惜的是很多时候,我们爱世界多过爱自己,爱他人多过爱自己,过于注重外界而惶惶不可终日,迷失了自我。


请学会爱自己吧,做自己的定海神针,外界的反馈只是一种信息提醒,当下的改变永远都不嫌晚。当你有余力的时候,再去爱他人,帮助他人。生活中的挑战已经够多了,女性更能体会身为女性的不易,所以就不要互相为难了,相反更应该彼此帮助和支持,girls help girls。女性在处理生活中的困境时,尽量用智慧的方式理性的手段来互帮互助,相信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进步,民间自发的女性互助组织也会更多的参与到社会进程中来。


探索自我

史学大家许倬云曾在十三邀的访谈中给出了对当代年轻人的忠告:往里走,安顿自己。并且之后以此为题著书立言,分享了他对人生的智慧洞见。往里走,就是往内心探索。


很多女性同胞忙于在社会和家庭层面担任不同的角色,职业女性或家庭主妇,是女儿、妻子、母亲……甚至为此殚精竭虑,唯独忘了一个“我”,忘记了自己也是一个完整的需要被照见的存在。往内探索需要给予自己内心更多的注意力。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体验,通过不断的观察和学习,进而在回收和内化中体会领悟获得成长,开阔视野,扩大心胸。这样的成长会形成一种永动力帮助我们去创造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在体验中成长,在成长中创造,前者是向内的势能,后者是向外的动能,两者相辅相成形成完整的闭环效应。

如果你有清晰的人生目标,请快乐的享受实现的过程,但不要过于执着于目标本身而失去和当下生活的链接;如果没有生之热爱,也无妨你过好自己,做可以做的事情,安住于当下的每一刻。正如许倬云在书中写道:理想就是尽我的能力,做我可以做的事情。我对自己的期许,是尽力而为之。


往内探索,也是认识到自己本自具足,不寄望于外界的给予和成全。比如说智慧,是我们本来每个人都有的正常状态,只是当我们为现实问题焦虑迷茫的时候,这个智慧就被遮挡了犹如乌云蔽日,然后急匆匆的向外求助解决方案,乱了分寸。如果能往内安顿静下来,静则生慧,很多问题也会清明起来。


在我们面对爱的时候,或多或少带着索取的期许,毒鸡汤说另一半让人完整,可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完整的,也只有意识到自己的完整,才能更好的带着从容去爱。如果你意识到自己的本自具足,就不会轻易的妄自菲薄,更不会把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建立在外部世界。


请永远不要停止自我探索,终身成长,至死方休;请永远不要停止看书思考,不求腹有诗书气自华,但求读过的书陪伴你度过那些灵魂暗夜,日益精进;请永远不要自我设限画地为牢,内心的自由才能带来外在的宽阔。要知道,你认真生活的样子,光而不耀,极美。


最后,我可能无法像某音平台上给出类似于“十个方法让你走向人生巅峰”这样“术”的建议,但是我愿抛砖引玉,振臂高呼各位女同胞们往内走,回归本真,这个世界没有标准答案,如果有也不在你以外。希望每个人都能通过不断的往内探索,获得源源不断的力量来过好这一生。



被北大女生和上野千鹤子的对话触发了,说说我的“女性主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