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约

百里守约历史原型:裴行俭
裴行俭(619年-682年6月9日)
字守约
绛州闻喜县(今山西闻喜东北)人
唐朝初年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隋朝左光禄大夫裴仁基次子
裴行俭出身“河东裴氏”中眷房,于唐太宗时以明经科考试中选,并得名将苏定方教授用兵奇术。
历任左屯卫仓曹参军、西州都督府长史、安西都护等职。在西域时,各国大多慕义归附。
后还朝任吏部侍郎,与李敬玄、马载同掌选事十余年,甚有能名,所创长名姓历榜及铨注等法,影响后世选才授官的制度。
上元三年(676年),出任洮州道左二军总管、秦州右军总管,参与防御吐蕃。调露元年(679年),计俘叛乱的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以功升任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身兼文武两职。
次年,大破东突厥阿史那德温傅及阿史那伏念所部,尽平东突厥残部。永淳元年(682年),裴行俭病逝,年六十四。累赠扬州大都督、太尉,谥号“献”。
裴行俭精通阴阳历法,善于鉴别人才,所提拔的名将有程务挺、王方翼、李多祚、黑齿常之等。
他工于书法,尤擅草、隶。有文集二十卷,并著有《草字杂体》《选谱》及兵法秘诀四十六条,今已亡佚。
本名:裴行俭
字:守约
所处时代:唐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绛州闻喜县
•早年经历
裴行俭出自河东裴氏定著五房之一的中眷裴氏。
其曾祖父、祖父都仕于北周;父亲裴仁基,在隋朝官至左光禄大夫;其兄裴行俨,为隋末猛将。
裴行俭少年时代凭借先辈功勋被委任为弘文生。
唐太宗贞观(627年—649年)中叶
参加明经科考试中选,被任命为左屯卫仓曹参军。
当时,左卫中郎将苏定方说道:“我用兵的谋略,世上没有可传授的人,现在你很合适。”就把自己用兵的奇术全部传授给裴行俭。后来,裴行俭调任长安县令。
唐高宗李治准备立武昭仪(武则天)为皇后,裴行俭认为国家的祸患就从这事开始,与顾命大臣长孙无忌、褚遂良秘密商议对策,大理寺卿袁公瑜向武昭仪的母亲杨氏告密,裴行俭因而被贬为西州都督府长史。
麟德二年(665年)
裴行俭升任安西都护,西域各国大多仰慕他的仁义,归附唐朝。
•主持吏部
裴行俭后来被召回朝廷,任司文少卿,又改任吏部侍郎。他和李敬玄、马载一同主持选才任官的工作,获得有才干的声誉,被人们称为“裴、李”、“裴、马”。
裴行俭创设长名榜、铨注等法规,作为国家选才授官的制度被后世沿用。他还规定了州守县令的升降、衡量资历的高低作为制度。
•威震西域
主词条:裴行俭破西突厥之战
上元三年(676年)
吐蕃入侵,裴行俭离京任洮州道左二军总管,又改任秦州右军总管。这两次任命,他都受周王李显指挥。
调露元年(679年)
突厥十个部族的可汗阿史那都支以及李遮匐,引诱各附属部落来骚扰安西,和吐蕃结为联盟,朝廷准备征讨。
裴行俭建议说:“吐蕃跋扈蛮横,正处强盛时期,李敬玄征讨失利,刘审礼已被斩首,怎能又为西部边境酿成事故呢?现在波斯王死了,他的儿子泥涅师在长安做人质,如果派遣使者送泥涅师回波斯继承王位,就从突厥、吐蕃两国经过,要是运用计谋解决问题,是可以不用劳神费力就能成功的。”
高宗于是命令裴行俭带上诏书护送波斯王,并任安抚大使。穿越莫贺延碛沙漠时,飞沙走石,白天如同夜晚,向导迷了路,将士们饥饿疲劳。
裴行俭命令宿营举行祭祀,传令说:“水泉不远。”将士们才稍微安心,很快就云散风静。唐军向前走了几百步,水泉丰沛草木繁茂,后边来的人不知到了什么地方。大家都感到惊异,好像是到了西汉李广利将军取马的大宛贰师城。到了西州,各属国官员出城迎接,裴行俭从当地招集了一千多名才智出众的人跟着自己向西走。
制造舆论说:“天气太热,不能前进,应该住下来等待秋天。”阿史那都支侦探到这个情报,便没有设防。
裴行俭从容地召见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四镇的酋长,假装邀约打猎,对他们说:“我爱好打猎的兴趣从来都没有忘掉,谁愿意跟我去打猎?”愿意跟随的当地年轻人有上万名。
裴行俭于是暗地带着队伍出发。几天之内,加速前进。
在离阿史那都支的营帐十多里,裴行俭先派阿史那都支亲近的人去向他问安,外表显得清闲无事,不是来袭击的,又派人急速召见阿史那都支。
阿史那都支本来和李遮匐商量好,到了秋天再迎战护送波斯王的队伍,后来听说唐军到了,仓促之间想不出对策,只得率领五百多个下属人员到裴行俭的军营拜见,于是被其擒获。
当天,裴行俭传递阿史那都支做符契用的弓箭,召集各部族酋长都来为他求情,一同将他们押送到了碎叶城。
裴行俭挑选精锐的骑兵轻装简从,袭击李遮匐。行军途中,裴行俭抓获了李遮匐的使者。他将使者释放,让使者告知李遮匐阿史那都支已被捉拿的讯息。
李遮匐得讯后便投降,与阿史那都支等一同押送至长安。军官们在碎叶城为裴行俭镌刻石碑,来记述其功劳。
高宗亲自设宴慰问他,说:“裴行俭率领孤军深入到万里之外,不用作战就捉拿了叛党,平息叛乱,可以说是文韬武略集于一身了,可同时授予文臣、武将两种官职。”当即任命他为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
大破突厥
主词条:朔州、黑山之战
调露元年(679年)
突厥首领阿史德温傅、阿史那奉职二部落相继反唐,立阿史那泥熟匐为可汗,单于都护府所辖的二十四州都造反响应他,叛军有几十万人众。
都护萧嗣业奉命征讨没有成功,反被阿史德温傅击败。高宗下诏授裴行俭任定襄道行军大总管,率军讨伐。
他统率太仆少卿李思文、营州都督周道务等部共十八万人,会合西路军的程务挺、东路军的李文暕等人,共有三十多万人马,军旗连绵上千里,全由裴行俭指挥。《旧唐书》称叹“唐世出师之盛,未之有也”。
在此前,萧嗣业运输军粮,多次被敌人抢走,士卒饥饿而死。
裴行俭说:“可以用计战胜敌人。”于是准备了三百乘假粮车,每乘车里埋伏五名骁勇的士卒,带着斩马的长刀、强劲的弓弩,用瘦弱的士卒拉车前进,还派精兵秘密地紧跟在后边。
敌人果然来抢粮车,拉车的瘦弱士卒假装逃脱险境,敌人用马把车迅速拉到有水草的地方,解下马鞍,让马吃草。
正要从车里拿粮食,骁勇的士卒猝然冲出,后边的伏兵恰好赶到,差不多将突厥军杀死或俘虏光了。从此没有哪股突厥军敢于走近粮车。
唐军暂时驻扎在单于的北边,傍晚,已经扎好了营帐,战壕已全部挖好,裴行俭改变命令迁移到高冈上扎营。
军官们说:“将士们已经安顿下来了,不能扰乱他们。”裴行俭不听这些,催促迁移。到了夜晚,狂风暴雨突然来了,原来扎营的地方,积水一丈多深,将士们没有谁不惊叹,询问怎么知道会有风雨的,裴行俭说“:从今以后只按我的指挥办事就行了,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突厥军在黑山(今内蒙古包头西北大青山)抵御,频遭失败,裴行俭让将士们尽情厮杀,前后杀敌无法统计。
阿史那泥熟匐被他的部下杀死,部下提着他的首级前来投降;又活捉了阿史那奉职后班师回朝,突厥的残余部队逃往狼山。裴行俭回朝以后,阿史那伏念自称可汗,又同阿史德温傅会合。
永隆二年(680年)
裴行俭重新统率各路军队,驻扎在代州的陉口,派遣间谍展开离间活动,劝说阿史那伏念,使他跟阿史德温傅互相猜疑。
阿史那伏念害怕了,秘密送来降书,并请求让他亲自捆来阿史德温傅表示诚意。
裴行俭保守秘密没有公开,而呈递密封奏表报告了朝廷。几天之后,尘土冲天向南滚来,哨兵们惊恐,裴行俭说:“这是阿史那伏念押送阿史德温傅来投降,没有别的情况。不过接受投降如同接受挑战。”
于是命令严加防备,派一名使者前去慰问。事情果然是这样。到这时,突厥残部全被消灭。高宗十分高兴,派户部尚书崔知悌慰劳部队。
当初,裴行俭曾向阿史那伏念许诺不杀他们,侍中裴炎妒忌他的功劳,向高宗陈述意见:“阿史那伏念被程务挺、张虔勖威胁追赶,又遭碛北回纥的逼迫,没有办法才投降的。”结果导致阿史那伏念及阿史德温傅被处死。
裴行俭的功劳也不予记载,只被封为闻喜县公。裴行俭叹息说:“西晋的王浑忌妒王浚平定吴国功劳的事,从古至今人们认为可耻。只怕杀掉降将以后就没有再愿归顺的人了!”于是借口生病,不再露面。
•未行而逝
永淳元年(682年)
十姓突厥的车薄叛乱,裴行俭又任金牙道行军大总管,准备领兵出征。
但还未出师,裴行俭便于四月二十八日在长安延寿里的家中逝世,享年六十四岁。
高宗追赠他为幽州都督,谥号“献”。
又令皇太子挑选一位六品京官管理他的家事,直到子孙能够自立才止。十月,裴行俭葬于闻喜县的东良原。
唐中宗李显登位,又追赠裴行俭为扬州大都督。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后,加赠太尉。
建中三年(782年)
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礼部尚书闻喜公裴行俭”。
宣和五年(1123年)
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裴行俭。在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裴行俭亦位列其中。
总结•主要影响:
政治上
裴行俭任西域都护时,西域各国大多慕义归附。后还朝任吏部侍郎,与李敬玄、马载同掌选事十余年,甚有能名。他始创了长名姓历榜,并引铨注等铨选之法,影响后世选才授官制度。
军事上
在上元三年(676年),裴行俭参与防御吐蕃。
调露元年(679年),计俘叛乱的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匐延都支。
次年,大破东突厥阿史德温傅及阿史那伏念所部,并以反间计逼阿史那伏念等来降,尽平东突厥残部。
裴行俭善于鉴别人才,其在军中所提拔的副将,如程务挺、张虔勖、崔智聅、王方翼、蚕金毗、刘敬同、郭待封、李多祚、黑齿常之等人,大都成为当世名将。
历史评价
苏定方:吾用兵,世无可教者,今子也贤。
《新唐书》引
李治:行俭提孤军,深入万里,兵不血刃而叛党擒夷,可谓文武兼备矣,其兼授二职。
《新唐书》引
张说:公志坚虑精,神勇识澈,艺必讨本,学皆睹奥。又善测候云物,推步气象,鬼无遯谋,灵不藏用。
著文集二十卷,造草字数千文,皆宝传人间。以为代法。
又撰《选谱》十卷,又为军营行阵、部众、料敌等四十六诀,大圣天后令秘书监武承嗣就家取进,以为秘术。
《赠太尉裴公神道碑》
张怀瓘:工草书,行及章草并入能。有若搢绅之士,其貌伟然,华衮金章,从容省闼。
《书断》
杜牧:周有齐太公,秦有王翦,两汉有韩信、赵充国、耿恭、虞诩、段颎,魏有司马懿,吴有周瑜,蜀有诸葛武侯,晋有羊祜、杜公元凯,梁有韦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韦孝宽,隋有杨素。
国朝有李靖、李勣、裴行俭、郭元振。如此人者,当此一时,其所出计画,皆考古校今,奇秘长远,策先定於内,功后成於外。
《注孙子序》
刘昫:昔晋侯选任将帅,取其说《礼》《乐》而敦《诗》《书》,良有以也。
夫权谋方略,兵家之大经,邦国系之以存亡,政令因之而强弱,则冯众怙力,豨勇虎暴者,安可轻言推毂授任哉!
故王猛、诸葛亮振起穷巷,驱驾豪杰,左指右顾,廓定霸图,非他道也,盖智力权变,适当其用耳。
刘乐城、裴闻喜,文雅方略,无谢昔贤,治戎安边,绰有心术,儒将之雄者也。
天后预政之时,刑峻如壑,多以谀佞希恩,而乐城、甑山,昌言规正,若时无君子,安及此言?
正平铨藻吏能,文学政事,颇有深识。而前史讥其谬谥,有涉陈寿短武侯应变之论乎!非通论也。
《旧唐书》
刘昫:殷礼阿衡,周师吕尚。王者之兵,儒者之将。乐城、闻喜,当仁不让。管、葛之谭,是吾心匠。
《旧唐书》
宋祁:仁轨等以兵开定四夷,其勇无前,至奉上则瞿瞿若不及,行俭临下以恕,师德宽厚,其能以功名始终者,盖近乎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者邪!
《新唐书》
张预:孙子曰:“用而示之不用。”行俭实欲袭都支,而伪示以闲暇。
又曰:“因利而制权。”行俭因敌钞掠而伏兵粮车。
又曰:“犯之以事,勿告以言。”行俭不告士卒以徙营之由。
又曰:“事莫密于间。”行俭纵反间而缚温傅是也。
《十七史百将传》
李纲:李大亮宿卫之忠,裴行俭、苏定方术略之奇,秦叔宝、薛仁贵、李嗣业搏战之勇,高崇文纪律之严,王忠嗣执守之固,李抱真训练之精,张万福乐善之笃,李光颜、愬谋虑之决,皆凛然有贤将之风。
《唐朝贤将传序》
陈元靓:唐有秩宗,清门缵戎。发挥玉略,军谋武功。铨品人物,将材文雄。壮容伟绩,凛然英风。
《事林广记后集》
黄道周:行俭也贤,兵术尽传。都支诱动,讨之用权。借送王子,忽至西川。敌不设备,遂擒以旋。兵不血刃,文武俱全。念傅再反,俭复行边。粮车伏士,精兵后潜。敌果来掠,齐出斩焉。军营已定,命移高原。营移方定,风雨如泉。前知之妙,莫不骇然。伏念向顺,既得温傅。应待不死,论斩是奸。朝政若此,敢不归田。
《广名将传》
陈子龙:自汉以后,文武渐分,然犹有虞诩、诸葛亮、周瑜、陆逊、司马懿、羊祜、杜预、温峤、谢玄、韦睿、崔浩、李靖、裴行俭、郭元振、裴度、李德裕、韩琦、李纲、虞允文之徒奋策儒素建功阃外,为时宗臣。
彼岂必有抟虎之力,射雕之技哉?不过深明古今之事,能决机宜之便耳。
《安雅堂稿》
彭孙贻:行俭知人善行,雅量藻鉴,凡所赏技皆为名将。
《茗香堂史论》
彭孙贻:刘仁轨、裴行俭皆起儒生,怀将略,立功徼外,功名相等。
《茗香堂史论》
王夫之:武、韦之世,其宣力中外者,则刘仁轨、裴行俭、王方翼、吉顼、唐休璟、郭元振、姚元之、张仁愿悉无所掣曳以立功名。
《读通鉴论》
牛天宿:裴行俭、马载为吏部侍郎,同时典选十余年,甚有能名,时人称为“裴、马”。
《百僚金鉴》
李塨:行俭能平都支,其才也;而立波斯王,其窍也。后之志于功名者,亦寻其窍而已。
《阅史郄视》
李塨:裴行俭以为士先器识后文艺,讥王勃等浮躁炫露,非享爵禄之器。千古名言也。
《阅史郄视》
朱轼:行俭才兼文武,有人伦之鉴,其器量亦不可及。令长秉铨衡、和钧石,岂不为有唐名相?乃仅仅以知兵显,而史氏遂以将帅目之,惜夫!士君子无所不学,经文纬武,非有两途可为知者道耳,内则佐天子作舟霖于苍生;外则为国家扬皇威于万里。此之谓读书人。岂必如邓弼所云一服儒衣,遂奄奄欲绝哉?行俭用兵以谋略见奇,不以血刃著绩,儒将风期,尤其可传者也。
《史传三编》
爱新觉罗·弘历:行俭于当时,固为诸将巨擘。
《评鉴阐要》
王昶:然彼所讥者在王、杨、卢、骆,而所推奖者乃在王勮、苏味道二人,则不知人实甚闻之。……乃行俭之持论,将以四子之终身抑郁不遇而死,谓不知王勮、苏味道之代掌铨衡、寿考令终乎?……乃行俭于四子则讥之,于二人则韪之,其后并欲托以弱息,藉以荫庇,是俗情之尤鄙者也。
《湖海文传》
陆以湉:裴行俭兼文武才,用兵无不胜,其法不外诡谋诱敌及用反问而已。
《冷庐杂识》
主要作品
裴行俭擅长草书、隶书,是位书法名家。唐高宗曾经赐裴行俭白绢,命他书写《昭明文选》。
高宗观赏之后,喜爱其用笔的法度(规矩),赏赐颇为丰厚。裴行俭常常说:“如果不是精美的笔和墨,褚遂良还不曾经常写。不选择笔、墨的好坏而能写得机灵敏捷的,只有我和虞世南而已。”他撰写《选谱》、《草字杂体》等书,有好几万字。
史称裴行俭精通阴阳历法,每次行军作战,都能预知胜期。他曾就安置军营、阵势摆列、预料胜负、识别人才等问题编写了四十六条经验诀窍。武则天后来让其侄武承嗣上门将其取走,此法于是失传。
轶事典故
•仗义疏财
唐高宗曾赏赐给裴行俭骏马及珍贵的马鞍,裴行俭属下的令史私自骑马奔驰,马跌跤摔坏了马鞍,吓得逃跑了。裴行俭叫令史回来,并未追究。
唐军平定阿史那都支、李遮匐(阿史那都支)时,缴获无数贵重的珍宝,各国的首领、将士希望看看。裴行俭乘机设宴,全部拿出来让他们观赏。有一个直径两尺的大玛瑙盘,错杂艳丽的色彩闪烁光亮,军中小吏脚步太快跌了一跤,盘子被摔碎了,惶恐惊怕,跪在地上头叩出了血。
裴行俭笑着说:“你不是故意的,怎么吓成这个样子?”没有一丝舍不得的颜色。
之后,高宗赏赐给裴行俭从阿史那都支那儿缴获的金银、器皿三千多件以及众多的骆驼、马、牛,裴行俭将其分送给亲戚、朋友直至部下,几天时间就送光了。
人际关系
世系
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
裴行俭出身于河东裴氏中眷房,为东汉尚书裴茂的后裔。 裴茂的后代裴奣,仕东晋为太尉咨议参军、并州别驾,子孙号为中眷裴氏。裴奣的次子裴双虎,在北魏官至河东郡太守。裴双虎的曾孙裴伯凤,在北周任骠骑大将军、汾州刺史,封琅琊郡公。裴行俭即为裴伯凤的曾孙。
配偶:
原配:陆氏,兵部侍郎陆爽之女。
继室:库狄氏,拜御正,封华阳夫人。
儿子:
长子:裴贞隐,早逝。
次子:裴延休,并州文水令。
三子:裴庆远,协律郎。
幼子:裴光庭,以门荫入仕,历任太常寺丞、郢州司马、司门郎中、兵部郎中等职。建议突厥参与封禅,迁鸿胪少卿,拜兵部侍郎。
女儿
裴氏,嫁凤阁侍郎苏味道。
裴氏,嫁弘文馆学士、天官侍郎王勮。
后世纪念
参见:裴行俭墓
裴行俭墓位于闻喜县郝庄乡永青村西南。墓原有冢,有石人、石马,均于20世纪60年代平田整地时破坏,现仅存唐代石碑一通,字迹模糊不清,额篆“唐故礼部尚书”字迹。
参考文献资料
壹•《新唐书·卷七十一·表第十一》.国学导航。
贰•《赠太尉裴公神道碑》:礼龙中兴,朝思旧德,赠公扬州大都督。开元孝享宰嗣,延恩赠公太尉。
叁•《新唐书》:裴行俭,字守约,绛州闻喜人。父仁基,隋光禄大夫,自王世充所谋归国,被害。赠原州都督,谥曰忠。
肆• 《新唐书》:行俭幼引廕补弘文生。贞观中,举明经,调左屯卫仓曹参军。时苏定方为大将军,谓曰:“吾用兵,世无可教者,今子也贤。”乃尽畀以术。迁长安令。高宗将立武昭仪,行俭以为国家忧从此始,与长孙无忌、褚遂良秘议,大理袁公瑜擿语昭仪母,左除西州都督府长史。
伍•《新唐书》:麟德二年,擢累安西都护,西域诸国多慕义归附。
陆•《新唐书》:召为司文少卿。迁吏部侍郎,与李敬玄、马载同典选,有能名,时号“裴马”。行俭始设长名榜、铨注等法,又定州县升降、资拟高下为故事。
柒•《新唐书》:上元三年,吐蕃叛,出为洮州道左二军总管,改秦州右军,并受周王节度。
捌•《新唐书》:仪凤二年,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及李遮匐诱蕃落以动安西,与吐蕃连和,朝廷欲讨之。行俭议曰:“吐蕃叛皛方炽,敬玄失律,审礼丧元,安可更为西方生事?今波斯王死,其子泥涅师质京师,有如遣使立之,即路出二蕃,若权以制事,可不劳而功也。”帝因诏行俭册送波斯王,且为安抚大食使。径莫贺延碛,风砾昼冥,导者迷,将士饥乏。
玖•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唐纪十八》调露元年:初,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及其别帅李遮匐与吐蕃连和,侵逼安西,朝议欲发兵讨之。吏部侍郎裴行俭曰:“吐蕃为寇,审礼覆没,干戈未息,岂可复出师西方!今波斯王卒,其子泥洹师为质在京师,宜遣使者送归国,道过二虏,以便宜取之,可不血刃而擒也。”上从之,命行俭册立波斯王,仍为安抚大食使。
拾•《新唐书》:行俭止营致祭,令曰:“水泉非远。”众少安。俄而云彻风恬,行数百步,水草丰美,后来者莫识其处。众皆惊,以方汉贰师将军。至西州,诸蕃郊迎,行俭召豪亻桀千余人自随。扬言“大热,未可以进,宜驻军须秋”。都支觇知之,不设备。
拾壹•《新唐书》:行俭徐召四镇酋长,伪约畋,谓曰:“吾念此乐未始忘,孰能从吾猎者?”于是子弟愿从者万人,乃阴勒部伍。数日,倍道而进,去都支帐十余里,先遣其所亲问安否,外若闲暇,非讨袭者。又使入趣召都支。都支本与遮匐计,及秋拒使者,已而闻军至,仓卒不知所出,率子弟五百余人诣营谒,遂擒之。是日,传契箭,召诸部酋长悉来请命,并执送碎叶城。简精骑,约赍,袭遮匐。道获遮匐使者,释之,俾前往谕其主,并言都支已擒状,遮匐乃降,悉俘至京师。将吏为刻石碎叶城以纪功。帝亲劳宴,曰:“行俭提孤军,深入万里,兵不血刃而叛党擒夷,可谓文武兼备矣,其兼授二职。”即拜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
拾贰• 《新唐书》:诏露元年,突厥阿史德温傅反,单于管二十四州叛应之,众数十万。都护萧嗣业讨贼不克,死败系踵。诏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讨之。率太仆少卿李思文、营州都督周道务部兵十八万,合西军程务挺、东军李文暕等,总三十余万,旗帜亘千里,行俭咸节制之。
拾叁•《旧唐书·卷八十四·列传第三十四》
拾肆•《新唐书》:先是,嗣业馈粮,数为虏钞,军馁死。行俭曰:“以谋制敌可也。”因诈为粮车三百乘,车伏壮士五辈,赍齑陌刀、劲弩,以羸兵挽进,又伏精兵踵其后。虏果掠车,羸兵走险。贼驱就水草,解鞍牧马。方取粮车中,而壮士突出,伏兵至,杀获几尽。自是粮车无敢近者。
拾伍•《新唐书》:大军次单于北,暮,已立营,堑壕既周,行俭更命徙营高冈。吏白:“士安堵,不可拢。”不听,促徙之。比夜,风雨暴至,前占营所,水深丈余,众莫不骇叹,问何以知之,行俭曰:“自今第如我节制,毋问我所以知也。”
拾陆•《旧唐书》:贼拒黑山,数战皆败,行俭纵兵,前后杀虏不胜计。伪可汗泥熟匐为其下所杀,持首来降;又擒大首领奉职而还,余党走狼山。行俭既还,阿史那伏念伪称可汗,复与温傅合。
拾柒•《旧唐书》:明年,行俭还总诸军,屯代州之陉口,纵反间,说伏念,令与温傅相贰。伏念惧,密送款,且请缚傅自效。行俭秘不布,密以闻。后数日,烟尘涨天而南,斥候惶骇,行俭曰:“此伏念执温傅来降,非他也。且受降如受敌。”乃敕严备,遣单使往劳。既而果然。于是,突厥余党悉平。帝悦,遣户部尚书崔知悌劳军。
拾捌•《旧唐书》:初,行俭许伏念以不死,侍中裴炎害其功,建言:“伏念为程务挺、张虔勖肋逐,又碛北回纥逼之,计穷而降。”卒斩伏念及温傅于都市。行俭之功不录。封闻喜县公。行俭叹曰:“浑、浚之事,古今耻之。但恐杀降则后无复来矣!”遂称疾不出。
拾玖•《赠太尉裴公神道碑》:永淳元年,诏公为金牙道大总管,未行遘疾,四月二十八日,薨於京师延寿里,春秋六十有四。
贰拾•《赠太尉裴公神道碑》:长子贞隐,早卒,嫡孙参元嗣封。藐是诸孤,哀哀童幼,高宗悼焉,赠幽州都督,赐凶仪还乡,丧葬官供,礼部郎中监护,窀穸之数,率礼有加。别敕留守委皇太子择六品京官一人检校家事,五六年间,待儿孙稍成长日停。……其年十月,葬我宪公於闻喜之东良原,礼也。
贰拾壹•《旧唐书》:永淳元年,十姓突厥车薄叛,复为金牙道大总管,未行卒,年六十四,赠幽州都督,谥曰献。诏皇太子遣官护视家事,子孙能自立乃停。
贰拾贰•《旧唐书》:中宗即位,再赠扬州大都督。
贰拾叁• 《新唐书·卷十五·志第五·礼乐五·吉礼五》
贰拾肆•《宋史·卷一零五·志第五十八·礼八·吉礼八》
贰拾伍• 《新唐书》:李敬玄盛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之才,引示行俭,行俭曰:“士之致远,先器识,后文艺。如勃等,虽有才,而浮躁炫露,岂享爵禄者哉?炯颇沉嘿,可至令长,余皆不得其死。”所引偏裨,若程务挺、张虔勖、崔智睟、王方翼、党金毘、刘敬同、郭待封、李多祚、黑齿常之,类为世名将,傔奏至刺史将军者数十人。
贰拾陆•《新唐书·卷一百八·列传第三十三》
贰拾柒•《全唐文·卷二百二十八》.汉典古籍
贰拾捌•张怀瓘《书断》卷下.网易阅读
贰拾玖•《樊川文集》.文献网
叁拾• 《十七史百将传·卷九》.汉典古籍
叁拾壹•《梁谿集》 .文献网
叁拾贰•《事林广记后记》.文献网
叁拾叁•明·黄道周·《广名将传·卷十》
叁拾肆•明·陈子龙·《安雅堂稿·卷四》
叁拾伍•《清人论唐——以探究唐代人物为主》:田卫丽,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叁拾陆•《读通鉴论·卷二十一·中宗》.国学导航
叁拾柒• 清·李塨·《阅史郄视·卷二》
叁拾捌•《史传三编》.古籍文献网
叁拾玖•《评鉴阐要》.国学大师
肆柒• 《冷庐杂识·卷一》.国学导航
肆拾壹•《新唐书》:行俭工草隶,名家。帝尝以绢素诏写《文选》,览之,秘爱其法,赉物良厚。行俭每曰:“褚遂良非精笔佳墨,未尝辄书,不择笔墨而妍捷者,余与虞世南耳。”所撰《选谱》、《草字杂体》数万言。
肆拾贰•《新唐书》:行俭通阴阳、历术,每战,豫道胜日。
肆拾叁•《新唐书》:又为营阵、部伍、料胜负、别器能等四十六诀,武后诏武承嗣就第取去,不复传。
肆拾肆•《新唐书》:尝赐马及珍鞍,令史私驰马,马蹶鞍坏,惧而逃。行俭招还之,不加罪。初,平都支、遮匐,获瑰宝不赀,蕃酋将士愿观焉,行俭因宴,遍出示坐者。有玛瑙盘广二尺,文彩粲然,军吏趋跌盘,碎,惶怖,叩头流血。行俭笑曰:“尔非故也,何至是?”色不少吝。帝赐都支资产皿金三千余物,橐驼马牛称是,行俭分给亲故洎麾下,数日辄尽。
肆拾伍•新唐书:宰相世系一.国学导航
肆拾陆•《新唐书·卷七十一·表第十一》.国学导航
肆拾柒•《全唐文·卷三百九十七》.殆知阁
肆拾捌•《赠太尉裴公神道碑》:公元夫人河南陆氏,兵部侍郎爽之女也。陆氏卒,继室以华阳夫人库狄氏,有任姒之德,班左之才。圣后临朝,召入宫阙,拜为御正。
肆拾玖• 《山西闻喜裴氏世牒》
伍拾•裴行俭墓.山西省文物局
引用时间•2022.12.06
以上数据均来自百度,排版就花了我两个多小时(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