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春运能否能成为历史名词

2023-07-21 16:41 作者:bili_58954093161  | 我要投稿

2023年马上走过7个月,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春节”也离我们越来越近,伴随着春节而生的“春运”,也会拉开帷幕。

什么是“春运”,笔者浅显的下一个定义,农历春节前后,人们通过航空、铁路、陆路等公共交通或自驾等方式离开工作地回故乡过年并返回所形成的短暂人口大迁徙可称为“春运”。

口罩三年,在提倡就地过年的政策下,这几年的春运人数下降明显,随着政策的改变,估计春运发送旅客数量一定会接近历史同期水平。

关于“春运”的形成,笔者认为重要有以下原因:

一、农历春节这个节日在中国有特殊的意义,回家过年的观念根深蒂固,在外辛苦一年,春节一定要回家走亲访友,维系亲情关系网。

二、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济欠发达地区,无法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很多人必须背井离乡到经济发达地区谋求工作岗位,到了春节这个重要的节日肯定要回故乡看望父母子女。

那么,“春运”又能否成为历史名词,在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呢?笔者认为,短期内不会,长期来看,很有可能。

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一、 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不可逆转,肯定是城市包围农村,很多地方都出现了无人村的情况,人口涌入城市,并在城市中买房或租房安家,没有了春节再回到小时候成长的故乡的需求。

二、 各地区经济发展趋于平衡,很多人不必到发达地区谋求生计寻求工作岗位,在当地就能解决就业,“父母在,不远游”能在当地有一份可以安身立命或养家糊口的工作没有人应该会再选择远走他乡。

三、 亲情关系的逐渐淡漠。随着社会的发展,亲情关系呈现逐渐淡漠的趋势亦不可逆转,因为接触的少了,相处的少了,除了直系血亲外,绝大多数人与其他亲属的关系估计都很一般。

四、 春节回故乡的重要原因是看望父母,随着父母年龄增大陆续的离开,估计不会有人为了七大姑八大姨的而回到故乡的老宅睹物思人。再者说,很多人都将父母接到城市与自己同住,虽有诸多不便,但也是孝心的体现。

五、 国家大力落实假期的福利政策,年假的落实,以及每遇节假日通过调休方式,给我们创造了3天、5天、7天甚至8天的小长假,随时都可踏上行程,回故乡看看父母,不必局限于春节假日。

六、 观念的改变,春节不再走亲访友,举家到气候温和的南方或陌生的海外走走看看,增长见闻和阅历也成为了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社会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春运”也会成为历史名词,就像这些已经成为了历史名词的“呼机”、“商务通”、“小灵通”、“PDA”、“贫农”、“中农”“富农”、“严打”、“投机倒把”、“扫黄打非”等等让我们偶然会想起。



春运能否能成为历史名词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