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实言虚,混淆重点的马前卒版“社会化抚养”
0,两个阶段不一样
解决养孩子劳力压力的重点是幼儿时期,谁都不想整天喂饭洗衣换尿布。而心理建设,亲密陪伴,树德育人的重点是青少年,学生时期。幻想一个把小孩送进去有人替你洗衣服,换尿布的机构,尿布有人换就能健康成长,就能培育出怎么样的青年,就能让谁大言不惭喊口号的,是不是搞错了什么?两个阶段的需求也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专业服务的能力,后者是需要一定的情感,心力的付出,同时他们也不会想换尿布。
人们抱怨第一阶段的麻烦,又期望能解决第二阶段的社会问题,就很容易被些模糊其词的大力丸出售者诓骗。马前卒就用第一阶段的上世纪的历史模版来声称其能解决第二阶段的问题,还让多少人一本正经地上价值,是很滑稽的。
我认为第一阶段问题并不难解决,专业机构解决专业问题,为幼儿进这些机构提供一些补贴即可。而重点在青少年时期的育人,成长,这才是真正涉及家长职能,甚至资格是否被取代的部分,会在最后提出解决方案。
一,人员谁来做?
既然类比的是工厂大院,那就暂且把重点放在第一阶段左右。
让一批人脱离社会生产,专门管小孩。这些人从哪里来的才是关键。在相对低成本状态,这些人和集体育儿所时期的来源本质不会变,门口保安的七大姑八大姨亲戚,闲散人员能出什么结果,也显而易见。而如果高成本,工资拉的很高,开设专门的培训,考核机制,乃至大学专业。也不会好太多,因为培养小孩虽然是一个高上限的东西,但其经验几乎不可移植或标准化;故一对多的培养顶多保证一点下限,这点下限对如今意义也不大。
教育方面能显著体现出水平差异,真正存在优秀队伍的是“名师”,那是因为应试是一个结果可见可控的事情。但成长是无法量化的,所以逆马式社会化抚养的从业人员的考核待遇也无法拉不开差距,优胜劣汰。让小孩做题来考核的话,只能说快乐拜拜;让养师做题来考核的话,什么酱香科技;不做题靠观察考核的话,后门可更多了。
所以这注定是一个混子工作,门槛工资设再高,也只能是清华北大进烟草厂一样,进前卷,进后混。教学还能在紧张的氛围里与试题做做动态斗争,研究点方法论,有点成就感,还可能未来与毕业的学生保持一些联系。
而若如今就需要你这样素质的人才来把管小孩当做长久的事业,应对几乎一成不变的育儿工作,你又是否愿意呢?
所以说,砸钱再多,这些额外的工作也不会超过如今幼儿园老师的水平,情感需求不指望,指引方面平均也不会有如今父母的十分之一多。如今95%父母们根本不会觉得这是更优解,而放弃精耕细作。所以要只服务5%的没有能力的吗?专科正经考上的都会被歧视,何况这些一开始就分拣出去的,从小就成长于歧视,人生也差不多寄了。所以要强制,让人在这种大事上必须选择次优解吗?那问题和麻烦可就说不完了。
天上掉不下来一千万个孔子,苏格拉底,砸钱也是砸不出来的。有个故事印象很深刻,村门口有家小卖部,后来公有变合营,合营变私有,小卖部里还是那家人,形式变了点,买东西时该笑脸还是笑脸,该臭脸还是臭脸。
有些时候,人而非形式才是问题的本质。对抚养这种严重依赖人的问题,不是让闲散大妈,或者师范学生多上几节培训,换个形式就能解决的。资本,市场对最新事物的嗅觉总好过一个人的臆想,但如今市场依然没有出现多少类似的机构。富人总能请来最优秀的人才,也有解脱时间的需求吧;外国还有部分富豪孩子众多,不需要都接班,但为什么他们的家庭抚养,丝毫没有被代替?总不会是因为保守吧。
二,生得起就会生?
所以折腾那么多,花费国家转向级别的重大成本,建立那么多功能较冗余的组织机构,意义何在?
能提升生育率吗,一点点。能扭转生育率下降吗?其实不能。
很多人嘴上喊得激进,但本质极为保守。一提解决问题,脱口而出就是上世纪的政策,农业就得如何集体,抚养也想照搬。
比如马逆讨论时,经常前提是,年轻人是想要孩子的,是想要一个有对象和孩子的三四口之家的。但实际上,包括那些喜欢抱怨养不起,生不起的人,他们从根本上就没觉得有这种需求。别说什么抚养分担出去就能专注心理方面的建设和需求满足?
一个心智不完全的玩物能满足什么需求,只有烦人罢了。问问后现代年轻人,如果抚养一分钱不需要,有个小孩就能多发现出什么意义吗?不是不想付出物质那么简单,而是根本不想对一个不可控的东西付出心力,那吱吱呀呀的回报并不诱人。
现在想养的人,多付出一些,也不是不能生。但根本就不想养的人,为什么要生呢?而后者只会越来越多。
马逆版社会化抚养是依赖强烈的传统家庭观念的,以现在的发展趋势,根本是南辕北辙。从生育率而言,还不如专门补助单亲母亲,暂时利用下激素本能的残留,来得有效。
未来肯定需要国家培养完全脱离于家庭的孩子,要么技术突破来自体外,要么伦理突破来自购买。
三,避不开的学校
即使如今钱多花不完,想搞点社会实验,马逆的方案也是没有可行性的。流动性问题就和以前本质不同,以往的人可以一生离不开厂区,大院。现在搬家换工作并不罕有。如果说社会代替了父母的部分功能的话,那许多人就要面对不断“离异”的“half父母”,显然是不行的。
而所谓社会化抚养只是养活那么简单,又何必浪费周折,倒不如大力发展,规范下保姆/家务阿姨产业。
下面说说我的版本。
首先要明确一件事,社会接手就是要代替掉许多父母的存在意义的,而不是替父母干完累活,那些父母就能轻松陪伴云云。
因为非常多父母他们就做不了父母,没能力或者不配做。他们给不了成长所最需要的亲密的陪伴,社会倒贴钱也给不了。代替掉他们,而不是替他们减轻压力,才能让他们的孩子健康成长。
需要这种亲密温馨陪伴的时期是与上初中小学阶段是高度重合的,上完学再去什么其它机构也是荒谬的。
我认为可以这样:初中小学的班级不打乱,为普通学生提供可选的寄宿,假期依然正常运作,少量人员提供饭菜打扫。而家长不合格的必须强制寄宿,家长只能探望。
从授课教师里选择一位提供额外社会化抚养功能,职权,义务的班主任(具备教学能力,需要耐心心善,额外培养,资质考核,大量额外工资,因为需要长期住校,所以新的一轮也可选做普通教师)。让她在放学后睡前的自习,周末假期时,为孩子们分享些见闻,一起看点电影视频,同时关心生活起居之类的。这样的集体生活加以长期稳定的陪伴,也许才能真的像一个社会的父母。
这个方案通俗点可以称为超级学校,超级班主任。承担额外职能的班主任素质学历需要高其它老师一大截,不放弃教学能力(教书育人有共通性,教学能力的需求可以避免其它指标的问题),但也有额外的选拔,来自国家的额外的补助,监察。预想下的可行性和实用性都要远好于空中楼阁的宏大概念。
而更小时候换尿布之类的工作,真的是成长的重点吗?需要各位在伦理上唇枪舌剑吗?
父母想做的做,做不了让专业公立或私立的做这种事的托儿所来做不就完了吗?换尿布需要多高的素质,资质?
我倒真觉得马逆之流抢占了这个概念还挺可悲的。什么孩子在家庭里心理出问题了,艾特马逆,物理出问题里艾特马逆。家长牵着牵着到车轮底下的,社会能预见干预?每三十米安装一个超人才行吧。而心理问题,那些突发的,不严重,不可避免。而长期的,严重的,可以以我的方案强制寄宿,也可以说把抚养权交给了超级班主任下的集体生活。
脱离学校这一房间里的大象,去谈社会抚养是一定是务虚的口号。七点放学,还要再前往一个几公里外的公立社会抚养机构由流水的专业人员提供陪伴(机构只能覆盖周围的少量家庭),家长还资质不够接不了。用社会司机安全没保障,没法负责。只能机构养一堆司机到点了,去各个学校一个个找人接送?明天一早再一个个送过去?这个机构里又得有负责生活,提供服务的人员。机构密度还不能太低,得覆盖所有区域。完美摒弃了学校集中化,家庭分散化的优点,而取其缺点。你们真的不能好好动脑子想想它的存在形式是什么样子,遍地堡垒兵屯?上价值吵架也该找个激进但不残缺的好地方,而不是对着马前卒残缺而不激进的垃圾设计吵来吵去。
别太荒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