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海贺礼《申城庆归》的个人拙见
先叠甲,大家现在确实生活水平提高了审美也有了改变,对文化遗产也越来越重视,但不能以现在的审美看以前,时代是发展的进步的,更何况其实从现在来说上海送的水晶确实也是精美好看的,我肯定它的水平和价值。 但这是
贺礼
啊,是祝贺时赠送的礼物,都听过“礼轻情意重”这句话吧,所以这个“祝贺”的优先级肯定是在礼物的价值之前的。我不是妄自揣度上海的这个礼物情意轻,因为没有人可以靠主观意志去践踏别人的心意,但我也不会读心术,只能用简陋的条件尽力去理解我能触摸到的部分,我相信这也是绝大多数人能触摸到的部分。 其实最直观的其实是每个礼物前面都有自己的介绍栏,相当于贺卡。我知道中国讲究内敛含蓄,但这应该是一个可以直抒胸臆的场合。别的不说,将来会有许多外国人来参观,他们可能想不破《九州岛同心》的精美绝伦,可能品不到《长白情》的舐犊情深,但他们识字啊,文字是最有力量的武器,文字也有最柔软的深情,在这方面,《申城庆归》确实可以说是不尽人意。
上海市人民政府赠送澳门的回归贺礼《申城庆归》,利用别具创意的现代设计手法,表达上海人民对澳门回归的祝贺之情。
作品以晶莹剔透的水晶玻璃,打造了一朵弧线自然流畅的上海市花—白玉兰,寓意上海的未来充满希望和活力。花瓣中央镶嵌了一组由18K黄金打制而成的上海标志性建筑群,其中包括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金茂大厦、上海大剧院、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杨浦大桥等,反映上海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发展。建筑群周围簇拥了五十朵由羊脂白玉雕成的白玉兰花,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上海五十年来的辉煌成就。
不仅如此,我还阅读了一份于1999年发表在《上海工业美术》上面的文章,以我浅薄的文学水平确实感受不到什么情意。(截整图太糊,清晰版放文章最后了。)
我相信大家过生日的时候,也不希望收到一张别人的自拍照的,现在大家再看,会不会觉得有一些喧宾夺主呢? 当然我也看见大家说香港和西藏,也是类似“自拍照”,我开头就说了不谈金钱价值,其实我们也不是专业人士不会评估。但他们在热烈表达情感的时候可是毫不吝啬的,这至少是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心意吧。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赠送澳门的回归贺礼《繁荣的香港》,是一幅由100多种颜色、共300多万支纯羊毛手织而成的挂毯。
香港以中西合壁的文化景观、充满活力的时代气息和繁华的都市生活着称于世,是中国南海上的一颗明珠。
挂毯画面取材自香港岛海岸景观,左下方形似展翅腾空的大鹏型建筑,是香港举行回归大典的会议展览中心新翼;位于其后方的建筑是全港最高的中环广场;作品右侧那座多棱形建筑则是由世界著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中银大厦。那里是香港最繁荣的商业地段,荟萃了最富特色的建筑群,呈现香港最具魅力的一面。
在澳门特区宣告成立之际,香港特区已经成功实践“一国两制” 的伟大事业。香港特区政府赠送这幅挂毯,是祝愿澳门回归后,在“一国两制”方针的管治下,社会将更加繁荣安定,而香港与澳门的情谊将更深厚,携手迈向美好明天。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赠送澳门的回归贺礼《山高水长》,是一幅别具特色的艺术挂毯。
作品采用西藏传统的地毯工艺,以西藏传统的艺术卷轴画为表现形式,结合鲜艳、明快、大方,富有视觉张力的民族绘画艺术制作而成,具有浓厚的藏族文化特色。
西藏挂毯的材料主要以当地生产的羊毛、植物及矿物提炼的染料为主,颜色搭配丰富多彩、明亮艳丽,充分体现了藏族人民朝气蓬勃、开朗向上的性格。
挂毯以吉祥彩云托起西藏佛教圣地布达拉宫为主画面,绮丽的彩虹架起了西藏与澳门的友谊桥梁,飞翔的白鹤送去了西藏各族人民吉祥的祝福。欢腾的浪花和彩云,象征西藏与全国各族人民一同喜迎澳门回归、普天同庆的景象。
我知道确实很多省份都采用了一些本土的传统技法,向刚刚归来的澳门同胞展现我们独有的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认同感,但这个点我觉得没什么可争论的。 上海的水晶工艺品确实是现代工艺,但那又有什么问题?这恰恰是上海想展现的,展现自己的发展与成长,黄浦江由古到今都不曾停歇,上海同样也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啊,北京在“北平、京师”时故宫的雕栏玉砌白雪红墙不逊今日,那为什么有些人要不认同“华亭”“申城”使史书浅薄? 不知道大家读过陆凯的《赠范晔诗》没有,“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我所遗憾的其实只是这白玉兰花间的春意,确实太浅薄了些罢了。 图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