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猎奇,科幻——《宝石之国》作者市川春子的世界

战斗,成长,友情。
——这是宝石们坚强,脆弱,又美丽的战斗故事。
上期专栏:《绚丽宝石,雕琢而成——《宝石之国》为什么选择了3D制作?》

本篇专栏不涉及任何剧透,但必要的世界观介绍和作品画面对比不在此列。
截至2017年11月6日,十月新番动画《宝石之国》已经更新到了第五话《归来》。第一个剧情高潮也已经到来。其奇妙的世界观,鲜明有趣的角色,细腻的感情描写吸引了无数观众。《宝石之国》作为一部漫画改编的作品,它的原作是什么样的?能够创作出如此奇妙作品的人是个怎样的人?
本专栏本着不剧透,让大家尽可能享受动画本身的原则,不会对作品接下来的进展有什么介绍和分析。本期专栏,我们承接上期的内容,和大家聊聊《宝石之国》的漫画原作者——市川春子。
这是一个有着独特的美学和感性,特立独行,甚至有些恶趣味的作者。
市川春子(いちかわ はるこ)
漫画家。1980年生于日本千叶县。在北海道教育大学美术科读书时移居北海道,至今定居于札幌市。从2007年到2011年,一直在《月刊Afternoon》上连载短篇漫画。而2012年开始创作的《宝石之国》则是其第一次尝试长篇连载。该作获得“这本漫画真厉害!2014”男生编第十名,系列累计发行数已经突破了140万部。
从设计师到漫画家:
自己想角色,自己编故事,自己画出来,这本身就是乐趣。
如果就一个漫画家的印象来看,市川的学生时代不免有些普通:平时打打游戏,看的漫画大多也是借的。在一次采访中,市川谈起令她印象深刻的作品:小学时看的搞笑漫画《高中!奇面组!》(连载于1980-1982年)和《这些家伙100%是传说》(连载于1989-1992年),中学时的萩尾望都作品,以及高中时的《阿基拉》和《风之谷》。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自北海道教育大学毕业之后,她进入了设计公司,主要从事装帧设计的工作。日后创作的风格和根基,就在此时打下。作为一名设计师,市川在一次采访中表示,她的所有作品的装帧设计均由她本人亲自完成,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她作为平面设计师的某些才能。或许这就是设计师的坚持吧。
但是,设计归根结底是一份“按客户的意思来”的工作。在内心深处,市川一直有着独立创作的想法。不去依赖什么甲方,“全靠自己来完成企划,编辑,设计整个流程”。全凭自己的意志,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毫无保留地展现在纸面——由此,她开始了自己的漫画创作。于是,《虫与歌》《25点的休假》《宝石之国》这些作品的原型诞生了。
当然,这些都是一边上班一边作画的半成品,连成型的漫画都算不上。为了摆脱这种随意的状态,给自己一个截稿日和目标,2006年,市川瞄准了当时讲谈社的“Afternoon四季奖”。而投稿作品,就是她的出道之作《虫与歌》。

我就是要画短篇,一鸣惊人的《虫与歌》:
《虫与歌》的投稿可谓孤注一掷。“如果这个不行的话,我就不画漫画了”。市川在一次访谈时如是说。所幸作为处女作来说,《虫与歌》非常成功。这部作品获得了讲谈社举办的“Afternoon四季奖”之夏季奖,市川也借此成功出道。一直到2009年,她创作了数篇一章完结的短篇漫画,这些作品一并收录于单行本《虫与歌 市川春子作品集》发行。2010年,《虫与歌》获得了14届“手冢治虫文化奖”的“新生奖”。该奖由朝日新闻社主办,旨在评选出优秀的漫画作品。第一回评选的漫画大奖得主,就是赫赫有名的藤本弘——藤子·F·不二雄的《哆啦A梦》。第7回开始增设新生奖,获得第一届新生奖的,就是小畑健的经典围棋漫画《棋魂》。该奖的含金量可见一斑。

一直到2012年《宝石之国》开始连载,市川始终在创作“一章完结(読み切り)”的短篇故事。延续到《宝石之国》,这些短篇故事都有着一些相同或者相似的元素:
——重视对自然环境的描绘。
——角色多为不可思议的生命体,或者是人形的非人类(人非人)。
——主题多为对生与死的探讨。
——经常有有点“性感”的人体破坏画面。
——剧情背景全靠人物对话推测。不做任何解释。
……如此等等。讲到这里,联系到《宝石之国》目前的剧情,想必各位的心中对市川春子这个作者的形象,都有一个自己的推测了。

佛教,猎奇(bizarre)和科幻——市川春子的创作世界
自《宝石之国》开播以来,观众无论是否看过原作漫画,都对其中显而易见的佛教元素印象深刻。同时,剧中的六次流星降世,生物回归大海,又有着逆推生物进化史,影射六次大灭绝的科幻味道。


如果要给市川春子下一个评价的话——她毫无疑问是一个有着猎奇(bizarre)趣味的人。然而,和一般充满血腥暴力的负面内容的猎奇不同,她的作品同时具备一种“无垢”的洁净感。这种矛盾,造就了她作品独有的“bizarre”感——这个词的含义是:奇异,奇妙,不可思议。
在她的笔下,人非人,物非物,生非生,死非死。
没有血腥溅出,却到处充满残肢断臂;没有艳情描绘,却显得色气十足。这种融合了两种极端表现的作品风格,让人不免想起佛教的艺术风格。对“人非人”的酷爱,是市川作品最为鲜明的特征。实际上,这与市川春子的高中时代有关。

市川就读的高中,是一所佛教学校。按本人的说法,在就学时,学校下发了念珠,每天早上也要念经,其他学校教伦理课的时候,她的学校教的就是佛学。这种持续的熏陶对她影响颇深。
在读经时,《无量寿经》经文里描绘极乐净土庄严华美,有“极乐净土铺满宝石”(注1)一句,令她不禁思考——佛说极乐净土拯救众生,这些被用来铺地的宝石,谁来拯救?“无量寿”是“无量光明(はかりしれないほどの光)”的意思(注2),市川在访谈中说, “即使是有着无量的光明,还是无法拯救一切。那些宝石太可怜了”。
由此她想到:
那些用来装饰极乐净土的宝石,是从哪里采集到的呢?虽然经文里似乎是说是净土自然发生的……但如果是为了装点净土,诸天神佛下界搜集(狩猎)宝石的话,岂不是更有趣吗?
这种思绪,后来就催生了《宝石之国》这部作品。
由此,为什么是宝石?为什么有和尚?为什么月人是佛的形象?就串成一线,迎刃而解了。而且,这种觉得“宝石”也属于“有情众生”的移情思想,贯穿了市川作品的全部。
这种移情思想,表达在作品中,就是市川独有的“恋爱”观。
上半身为男,下半身为女。无性别的宝石们的“艳丽”与“爱情”
《宝石之国》的角色设计中,一大特点就是角色“上半身为男,下半身为女”,本质上说,宝石们没有性别,也不能生育。黑色的衣服也是丧服的意味。虽然是这种充满禁欲感的人设,然而市川坦言,在漫画中,自己最重视的,居然还是“艳丽(色っぽい)”。
艳丽(色っぽい)。
这里的“艳丽(色っぽい)”有两层意思:一方面,是色彩的丰富;一方面,是角色的“魅力”——尤其是女性身上的,对异性的吸引力。宝石们或许没有性别,但这和美丽无关,和恋慕无关,和爱意无关。在原作漫画中,市川就在作画时格外注意强调宝石的臀部和腰际的线条,手脚也非常纤细修长,甚至夸张到非人的程度。在她看来,这是表达“无性别的性感”特有的美学。既是少年又是少女,既非少年亦非少女。在这种“美”之下,爱是理所当然会产生的。
对于“爱情”的表达,市川的作品和其大量使用纯色,阴影的冷基调相反,非常热烈,甚至可以说扭曲。这位充满恶趣味的作者,不止是给宝石们赋予感情,从出道作《虫与歌》中表达的“与似人非人之物交流”就开始这么做了。

之后的《星之恋人》,主人公皐月恋上了“植物人”杜鹃——不是那种描述人失去知觉的形容词,而是字面意思的由植物而生长发育成的“人形生物”。熟悉植物的同学肯定看出来了,这里用的是杜鹃花的一个种“皋月杜鹃”的梗。然而,这个人形生物杜鹃,却恋上了创造自己的“叔父”——植物学教授。围绕一株杜鹃花,居然还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三角恋和父女恋。

再之后的《25点的度假》,从事海洋生物学研究的女主角乙女,因为被海洋生物感染,爱上了自己的亲弟弟甲太郎。这种背德的关系,市川在角川发行的文艺杂志《达·芬奇 2011年11月号》中说,就是因为 “有血缘关系,这种感情才有意思”。


总的来说,《宝石之国》正如所言是一部充满战斗,成长,友情的作品。而作者市川春子,则忠实履行了她的格言:
“画漫画的乐趣,就在于将妄想绘制成形”。
(来自“这本漫画真厉害! 2014”对市川春子的采访)
或许正是这种超脱常人的想象力,才能赋予她的作品独特的观感吧。
最后,以一个不是市川老师铁杆粉丝绝对发现不了的梗结尾:


发现了吗?这个制作组很懂啊!
注1
“成佛已来凡历十劫。其佛国土自然七宝。金银、瑠璃、珊瑚、琥珀、砗磲、码碯合成为地。恢廓广荡,不可限极。”——《佛说无量寿经》
注2
“佛告阿难: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无量寿佛,光明显赫,照曜十方,诸佛国土,莫不闻焉。”——《无量寿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