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论日常生活审美化

2023-03-18 19:57 作者:燕行客  | 我要投稿

  社会美是社会生活领域里的意象世界,但却常被美学理论所贬低,处于极端位置。比如,康德和阿多诺这两个人是否定社会美的,原因在于他们认为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不可能为审美理想所渗透。然而,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日常社会审美化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物,而是真实地呈现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飞入寻常百姓家”而不只是虚无的艺术作品中。

  日常社会审美化是根据审美的角度对社会的各个领域与加以改造。我认为日常社会审美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其一,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指一战以来产生的达达主义、先锋派和超现实主义运动等艺术类亚文化。它们一方面消解了艺术作品的神圣性,造成经典高雅文化艺术的衰落;一方面进而消解了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导致艺术可以出现在任何地方、任何事物之上。其二,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指与此同时生活向艺术作品逆向转化。人生之中最伟大的商品,即是由个人情感和审美愉悦构成。其三,也是最重要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指深深渗透入当代社会日常生活结构的符号和图像。就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此一维度来看,消费社会决不能仅仅视为释放着某种一统天下的物质主义,因为它同样向人们展示述说着欲望的梦幻图像,将现实审美化又去现实化①。

  当今社会是审美化的社会,虽然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对我们当今社会性质的定义不同,都存在他们自己学科特征的鲜明烙印,但是他们不能否认的是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已变得很“柔软”,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虚拟性。这种转变是从科技上的现代化转变为艺术的审美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社会的虚拟化造成的。所以,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一个特定的概念,是指在20世纪后半期整个社会由实在向虚拟发展的特殊现象。由此,我们也可以得知为什么所有现实生活中的艺术化现象不都是日常生活审美化。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而同属于现实生活中的艺术化现象的生活艺术化和艺术生活化都是特殊现象。其中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看待美的方式,日常生活审美化认为社会是美的,社会大众都可以享受美的生活;生活艺术化将美与丑陋现实对立;艺术生活化模糊了艺术与现实的界限。

  而要说明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就先要理解波德里亚的论著,他早年论述消费社会的著述提出了一种“商品—符号”理论,藉此显示了商品如何变成为某种索绪尔意义上的符号,其意义取决于它在一系列自说自话的能指当中,处在哪一个任意的位置上面。而在80年代波德里亚的一些著作中,他变本加厉发展了上述逻辑,将注意力转向媒体提供的超负荷信息,使千奇百怪、无穷无尽的图像和拟像扑面而来。真所谓“电视就是世界”。其实这是非常适合论述当代中国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核心问题的,即谁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个问题的正方观点便是,日常生活审美化虽然无缘于中国大多数远谈不上富裕的人们,可是,随着电视普及到最遥远的边陲乡曲,那些美轮美奂的画面一样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真实,或者,至少可以雄辩地成为普罗大众“梦想的权利”。

  对于今天这个全面审美化的时代,可以用结构主义符号学加以区分。前现代侧重于所指和存有,现代侧重于能指和所指,存有与标记之间的关系,后现代则侧重于能指和标记。而后现代总体审美化的关键就在于标记,这也体现出了一种符号化现象,即有所虚拟化。后现代生活本身就是要将生活拟化为艺术形式,或根据审美原则重塑现实。现实从根本上来讲,是虚拟的,是被构造的,这是后现代

  审美与前现代审美、现代审美最不同的地方。也正因如此,后现代审美化才是日常审美化而非生活艺术化或艺术生活化。后现代哲学家将历史源头追溯至尼采,他从三方面将审美化推向极端:一是现实是被造就的,事实与事实有关;二是现实是通过虚拟的形式产生,即通过直觉、基本意象导向隐喻、幻想;第三,现实是生产的结果,可变世界的突现就必须本认真考虑②。尼采之所以被奉为后现代哲学家的先驱,是因为他主张现实是由审美地或解释地构成的,在他眼中,现实和真理都具有审美倾向。事实上,尼采的观点在今天的科学哲学家与科学家那里都并不感到奇怪和偏激,反而觉得亲近。在今天流行的科学哲学中,科学被社会审美化了,科学并不是完全给予的客观存在,而是被科学范式构造起来的东西,科学家像艺术家那样构建着自己的对象,科学与审美的联系日益密切,今天所处的世界已从物质世界软化为信息和能,与人的意识有关。在这层次意义上,科学已和艺术一样,不是给出世界本身而是讲出与世界有关的故事。在全面审美化的情形中,科学审美化导致了艺术审美化,现实的可塑性变得越来越强,美学成为大众的生存策略③。美学的研究范围已从艺术拓展到日常生活、认识形态、媒介文化和审美—反审美并存的经验,这些无论对于传统美学还是当代美学而言,都是最紧迫研究的领域。

  以罗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者主张以语言叙事取代社会实践,欢迎审美时代的到来,认为在审美时代下的民主才是真正的自由,是促进人类解放的捷径。但这一主张却遭到了新马克思主义者的反对。这些新马克思主义者将日常审美化放诸全球范围内,认为日常审美化在这种条件下仍是一种局部现象,少数人的奢侈是建立在多数人的贫穷之上,这种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在社会上又转化生成在不同的国家、民族和阶级之间,人们无法盲目否定这一切而安然享受审美所带来的乐趣,新马克思主义者所指出的这种转化在全球化的社会中依然存在,这也是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在日常审美化中的应用。在日常审美化的社会中,人们并非完全地掌控自由和民主,相反,审美只不过是资本主义一种新的控制形式,这其中包涵着对意识的控制、资本的控制和技术的控制。这些控制被巧妙地隐藏在表面自由的背后,从而使被控制者失去对控制的意识,巧妙化于无形,进而不能也不会对施控者反抗。

  但是,有的人也认为新马克思主义者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社会—政治批判是不得要领又有些夸张的。首先,新马克思主义者对控制的担忧是多余的,控制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减弱;其次,不同阶层对审美文化都强调了限制的重要性,这并非是丑陋不堪的,而是文学教养的一般特性;再次,他们对日常审美化的批判并没有击中批判的要害,日常审美化遭到批判是因为他们在审美过程中受到了限制,他们的审美享受没有充分得到体现。日常审美化现象是存在欺骗性的,日常审美化的现象并非是真正的美,美是不能被定义的,能定义的只有审美对象。审美对象并非指美的事物,而是任何事物的特定形态。只有对这些特定形态产生对抗性的事物,才能成为我们感兴趣的审美对象。日常审美化在现实社会中是通过“平均美”进行的,我们无法对美下定义,却可以对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对象进行改造,制定衡量标准,生产工艺品。通过消费塑造后现代的审美外观,是带有“平均美”范式的,具有极强的侵略性。人们在这种攻势下会逐渐丧失自己的判断能力,屈服于大家所公认的标准,美的特性将会受到加大的影响从而消亡,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为了避免这种事情危险程度的加深,我们就要采用真正的审美策略,培养个体的审美敏度与特质。

  现实世界中的日常审美化趋势势不可挡,它好像是实现了我们对审美的理想化,实际上却是在削弱我们的审美敏感力。日常生活的审美容易掩盖它的真身,致使语言混乱,美的意义与平均美的界定就此被混淆,在这个享乐主义盛行的时代,人们往往需要用痛苦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语言的进一步丧失,使人们很难说出美的意义与平均美的不同,从而丧失在虚拟化的现实中。面对当前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论与现实,我们应该从文化批判的立场出发,打破那种虚幻的镜像并进入更加广阔的文化空间,用更为理性的态度和批判的眼光去改造日常生活审美化带来的负面效应和审美混乱,为酝酿新型的文化形态作出自己的努力④。

参考文献

①陆扬.《费瑟斯通论日常生活审美化》[J].文艺研究.2009 (11):P19-21

②彭锋.《美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2:P228

③彭锋.《美学的意蕴》[M].中国人们大学出版社.2000:P2-3

④李艳丰.《“ 日常生活审美化” 的理论阐释与文化批判》 [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10):P49




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