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学生习作欣赏4

2021-12-03 13:53 作者:6小兔  | 我要投稿

本文为b站同学投稿修改的题目,苏州大学的考研题目萧红的散文《同命运的小鱼》, 文本分析不错,但是存在很多问题,希望同学们可以借鉴有所收获




自由与囚禁隐喻

一个关于自由与囚禁的寓言

——《同命运的小鱼》的结构主义分析

主标题:用存在主义,主题

副标题:分析文本使用的主要方法

第一段:谁写的+文章特征+故事内容+回应标题

      《同命运的小鱼》是萧红女士的一篇叙事散文。这篇文章以第一人称介乎散文与小说之间,讲述了“我”和朗华养了五条小的故事死了的三条我们决定用来做菜,剩下两条小鱼仍然养着。而这两条小鱼中的一条在盆中死去,一条在“我”和朗华出门期间跳出盆外干涸而死。(这样一篇叙事性散文中,最具有意味的是最后一条小鱼的生与死伴随着自由与囚禁贯穿全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我们展示了五条鱼的命运,因此,鱼在这篇散文中具有强烈的隐喻色彩,人的一生就如同鱼一般伴随着自由与囚禁,这里,试用结构主义的二项对立对《同命运的小鱼》进行分析。

      结构主义的二项对立分析方法就是要从文本结构中找出对立的、有联系的、转换关系。将这篇散文按照“叙事单元”划分,可以看到两个并行不悖的维度:

     根据罗兰·巴特的叙事理论寻找文中的“叙事单元”可以发现两个维度:

      从小鱼的角度:遇水而活在水中快活的游小鱼不动了小鱼跳出盆外小鱼死亡。(从开心到不开心)

      从“我”和朗华的角度:高兴小鱼活了小鱼渐渐不动了,担心小鱼加倍爱护小鱼,小心翼翼小鱼死了,难过但期望复活明白小鱼真的死了,绝望。(从开心到不开心)

      以上的两个维度,却不约而同的让读者看到了同一种情感变化,无论是从我和朗华的角度,还是从小鱼可以看到出现了非常诡异的情况:我们和小鱼在“养鱼”这一过程中,都是渐渐从开心到不开心,可是“我”和朗华依然养着鱼直至最后一条也死去。于是文本中的“行动元”出现了明显的二元对立,从小鱼的角度来看,作为“主体”的小鱼想要跳出盆外寻找自由,而“我”和朗华却始终是小鱼跳出盆外的“阻碍者”。我和朗华与小鱼就形成了一组二元对立关系。我和康华成为了压抑鱼想要获得自由的欲望,首先,最初的五条小鱼死了三条后,我和朗华决定用死掉的鱼来做菜,吃不完后扔进了垃圾箱,某种程度上这是彻底毁灭了小鱼的自由,直至死亡也不得复归属于它的世界。而活着的养着的两条小鱼,一条在盆中死去,在这个因为生活在不适合它生存的地方死去,另一条则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它跳出盆外,寻求自由,结局却依然是被“我”和朗华扔进垃圾箱,毁灭最后的自由。在这样的一组二元对立关系中,我和朗华看似是在拯救剩下的两条小鱼的命运,但是,我们却以给予它们生命为名,而剥夺了它们自己自由的权力。

       正如作者所说,“这是凶残的世界,失去了人性的世界”。从微观来看,“我”和朗华建构起“我们”认为的自由,将这样一套话语权威施加在小鱼身上。“我们”认为,小鱼需要水,这也的确是小鱼所需要的,所以才会有两条小鱼遇水而活。但盆中的水彻底囚禁了小鱼在这一个狭窄的空间里,于是有了第四条小鱼的死亡。小鱼本属于大江大河,“我”却认为江太冷不适合小鱼,这样认知的偏差、话语的建构或许是人与动物间矛盾的原因之一。可是从宏观来看,“我”和朗华对自己的囚禁却不自知,尽管意识到应该送小鱼回江里,但在自己的话语背景下,迟迟没有行动,于是导致了第五条小鱼的“反抗”和死亡。“我”和朗华的不自知并不能仅仅归咎人类本身,自人类诞生,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冲突不断,这是千百年来人类集体无意识中对圈养动物的嗜好,将这种嗜好建构成人与物种的表面和平平等麻痹自己,以自己认知的自由抚慰圈养物种的罪恶心理。以和平为掩饰,以囚禁为手段,主张牺牲物种的自由达到人与其他物种的“和平共处的乌托邦”,本质上却是将自由的物种囚禁为不自由的存在,而那个和平的终点永远被延宕、搁置。

       从另一方面来说,我和朗华,或者说我们人类和小鱼也是同样的命运,我们被我们的话语体系所建,被话语体系所支配,我们想要去获得自由,但是,我们却往往会放弃这个我的表达,因为获得自由意味着承担责任,我们为了赢得社会的认同,不得不被制度、文化、习俗囚禁。

       将这些“行动元”放入格雷马斯的矩阵中,我们能看到更加清晰的看到其中的悖论。小鱼想要追求的自由与盆对它的囚禁构成了矩阵的上方两角,一方小小的盆彻底囚禁小鱼,要自由就必须跳出盆,可那又意味着死亡,生的愿望造成盆对小鱼永远的囚禁。而“我”和朗华作为一个整体共同落入了矩阵的下方两角:“我们”虽然将小鱼养在盆里,但只是将小鱼放在厨房,小鱼有跳出盆寻求自由的机会,小鱼的自由永远是“接近态”,而非“完成态”,这构成了“我们”给与小鱼的“非自由”;另一方面,尽管小鱼能够寻求自由,“我们”并没有彻底将小鱼禁锢在盆里,可事实上,小鱼跳出盆就面临死亡,并且,当小鱼真的跳出去后,结果却是被“我们”扔进垃圾箱,依然无法回归“我们”本已允诺的大江大河,这就构成了“我们”对小鱼的“非囚禁”。而从“我”和朗华的角度来看,这种“非自由”、“非囚禁”又何尝不是“我们”也在面临的困境:“我们”养小鱼是我们自己的选择,可是小鱼渐渐的死亡,使得“我们”不得不时刻担心小鱼、加倍爱护小鱼,这就造成了“我们”心灵的“非囚禁”,小鱼的死亡使得“我们”的心理产生了痛苦,反复确认小鱼是否死亡,直到绝望。可在绝望之后,也只是将小鱼用报纸包起来,送进垃圾箱,以此解救自己的心灵,这又构成了“我们”心灵上的“非自由”。从而形成了“我们”和小鱼相同的“命运”。

      通过以上分析,自由与囚禁的矛盾冲突不得不引发我们对于人与动物的关系、人类自身选择的带来悖谬的思考。

      结构主义二项对立,只是分析方法,其目的就是通过二项对立的研究,重组一个新的世界。概而言之,萧红的这篇散文,通过我和朗华与鱼的对立关系作为出发点,看似写的是鱼的命运,而实际上是作者在探讨自由与囚禁的矛盾冲突,既是对盆中鱼的命运的思考,也同时是对人的命运的思考。我们人类每一个人都活的像鱼一样,任由生活摆布,我们要想自由而不得已被他者囚禁。


学生习作欣赏4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