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道德经》【约前571—前471】

老子,李氏,一说姓利,名耳或贞,字聃,生于东周的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原属陈国,今河南省鹿邑县),隐居邢台广阳山。其著作被人们广泛称为《道德经》,为道家和道教的经典。

一般认为老子的《道德经》是开启道家思想的原点,但目前已经没有可阅读的原版,历代流传下来的批注版均为汉代以后得版本,切不同的批注本有互相矛盾之处。因此道家也是诸子百家中最为模糊的。总的来讲,道家对儒家的主张基本持反对态度,尤其是厌恶儒家强调的世俗权威与等级制度,道家的名言是‘圣人不死、大盗不止’,道家主张在社会生活中正视不同人的差异,个人生活与选择不能受到组织胁迫,因此他们认为官僚机构应控制在最小限度。道家的宇宙观则是 “道法自然”,以一种“到自然中”的导向鼓励“不争、无为、任其自然、尚柔弱、不以身先天下等”。所以道家思想有支持泛神主义、抒情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倾向。
18世纪以后,道家思想曾受到西方学者的热烈追捧,特别是自由主义学者的追捧,黑格尔称老子是一位“真正的哲学家、有见识的伦理师、善言的神学家和形而上学家,与柏拉图一样崇高”。但这些追捧都是建立在近代启蒙运动和现代教育基础上的,如回到当日之华夏乱世,我们会发现《道德经》不仅不能挽救时代之狂澜,还让明达之人变为隐士,让有热忱的社会工作者变为艺术家和诗人,这又怎能挽救苍生。

争议:
关于‘道德经’是谁所著的争论起源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先说为李耳所著,接下来又述及老莱子和太史儋。最早对‘老子’身份提出质疑的是崔浩,直到清代不断有人质疑‘老子’并非李耳。对于老子其人其书的争论有以下四种代表性的观点:
高亨和吕振羽认为老子略长于孔子,‘老子’一书为李耳所作,战国时代又有后人的增补。
‘古史辨’中唐兰主张应该将‘老子’和其作者分开,实际上成书于战国中期,是李耳学说的延伸。郭沫若进一步认为‘老子’一书是环渊所录的李耳遗训,环渊与孟子同时,是老子的再传弟子。
梁启超、冯友兰则认为老子是战国时期人,‘老子’也成书于战国。罗根泽认为‘老子’是太史儋所作。
顾颉刚和刘节认为‘老子’成书于秦汉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