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沟通交流的本质是什么?难点是什么?沟通交流的本质是什么?难点是什么?

2023-08-07 21:30 作者:若终有一天  | 我要投稿

前言:

沟通交流的本质应该是“核对信息含义,建立部分共识”。



对于沟通交流,这里举个例子:A说我饿了,B说你一小时前刚吃了饭,怎么会饿呢?


当A表达自己饿了时,A就“肚子饿”的情况,传递出了一段信息。


当B接收到这个信息时,B没有朝着“A肚子饿”的方向,去理解这段信息。


而是将它朝着“不应该肚子饿啊”的方向,去理解这段信息。


此时A和B之间就存在了对同一个信息产生了不同理解的沟通分歧


如果A和B之间想实现较好的沟通交流,那么A和B就需要通过反复的聊天,纠正对同一段信息的不同理解,然后建立部分共识。


所以A可能继续表示:我一小时前吃的不多,那时候没吃饱,所以现在饿了。


B:原来如此,那你要不要再吃点?


在这段假设聊天中,B没有直接认为A饿了,而是认为A不饿,原因是A在一小时前吃过饭了。


在B看来,从因果关系上,一小时前吃完饭,到现在应该是不会饿的。


A对此做出解释,自己确实是在一小时前吃过饭,不过因为当时没胃口所以只吃了一点,所以现在饿了。


A的解释解决了B对因果关系的困惑,所以B转变了思路,相信A此时确实饿了——这时候,A和B成功核对了“A饿了”这段信息的含义,达成了共识


同时B还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要不要再吃点?


这是B的敏锐之处,因为正常情况下饿了可以直接选择去吃些东西,但A没有直接吃而是表达了肚子饿,这可能说明A也在考虑一些东西。


果然,A对此做出了回复:因为一些原因,所以TA也很纠结要不要吃东西。


上面这段假设的聊天,包含沟通交流中的两个常见问题:①「信息接收者」没有朝着「信息提供者」期望的方向,去解读信息;②「信息提供者」没能在一段信息中提供全部表达。


B作为接收者,没能正确理解A表达的“我饿了”,B认为A不该饿——这样的信息解读,偏离了A的期望。


同时,A只表达了“我饿了”,没有具体解释“我为什么不吃东西,而是在这里说我饿了”——只提供了残缺的信息。


在现实中,这些的沟通问题非常常见


所以沟通交流的本质,是核对信息含义。


对信息提供者来说,要考虑自己提供了什么信息、想表达什么样的想法,对方是怎么理解自己提供的信息的?对方的理解在哪一环可能出现了偏差?我的表达是恰当的吗?会不会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等等。


对信息解读者来说,要考虑对方提供了什么信息、自己对该信息做出了何种解读?这种解读是对方想表达的真实含义吗?我的解读恰当吗?等等。


显然这些步骤很繁琐。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要求你在讲出一句话并得到对方的回应后,思考自己的话是否妥当,并根据对方的回应判断对方是否比较确切的理解了自己的表达?


它要求你在听到别人的话后,思考自己做出了何种解读、这种解读是否妥当?并思考对方最有可能想表达什么。


因为很繁琐,而我们又怕繁琐,所以我们在现实中很少按照这种方式去交流


不这样交流会节约很多时间,也会降低交流的门槛,这是它的优点。


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因为缺乏了排查过程,所以我们与别人的交流会存在大量的分歧点、误解点。


也许我们只要稍微考虑一下别的可能性,就能迅速的察觉到这些分歧点,但因为我们没有排查,所以无法察觉到这些分歧点。


所以在现实中,更可能出现的情况是:A说我饿了,B说你不是刚吃了饭吗?A说你有病吧,刚吃了饭就不能饿了?B说你才有病,你是饭桶吧,哪有你这样刚吃完就饿的人啊?


交流本身就是需要耐心的,因为在交流之前,我们互相不知道对方对「同一信息」的理解是怎样的


交流的耐心是在一次次沟通的过程中,慢慢核对双方对同一信息的理解,并慢慢的排除误解、达成共识。


只是我们从小到大与别人交流了无数次,我们习惯了快节奏的交流,并默认“这样的交流,才是正常的交流。其他的交流完全是多此一举”。


当我们认为交流是快节奏的,我们就很难耐心的进行慢节奏交流。


当我们有过许多交流对象,我们就很容易失去对特定人的耐心:跟你说话真费劲,我跟某某人一说,别人就懂我的意思,你咋就听不懂呢?咋就这么费劲呢?你就不能动动脑子?


缺乏耐心,大概就是沟通交流的最大难点


而恰当的沟通交流又是必要的,因为尝试与对方达成交流方面的共识、在交流方面通过双方的努力达到相似的频率——这远比你在大海中寻找一个“天生就跟你同频”的人,要简单得多。



我是若终有一天,今天是每日更新的第1118天!

觉得写的不错,就点个赞吧——据说专栏双击屏幕是一键三连~

看更多内容,请关注我~


沟通交流的本质是什么?难点是什么?沟通交流的本质是什么?难点是什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