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庄子》原文处探究老子“天地不仁”之义
从《庄子》原文处探究老子“天地不仁”之义
常濠博
摘要:老子《道德经》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以往诸多研究的歧义大多聚焦于“不仁”“刍狗”二词。作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庄子也对“不仁”一词有所涉及。今以不同版本中《庄子》原文的差异处辨析校勘,试探究老子所谓:“天地不仁”之义。
关键词:庄子 校勘 “不仁” 释义
续古逸丛书影印南宋刻本《庄子·齐物论第二》:“大仁不仁,仁常而不成,勇忮而不成。”正统道藏本《庄子阙误》作:“仁常而不周”,下注“见江南古藏本,旧作‘成’”,可见《庄子阙误》正文沿袭江南古藏本作“仁常而不周”,但注文中“旧作‘成’”一句,却显示陈景元认为“成”字正确。
正统道藏本《南华真经注疏》中,郭象在“仁常而不成”下注“物无常爱,而常爱必不周。”故“仁常而不周”之“周”字,当据郭象的注而来。此外,正统道藏本《南华真经注疏》中,成玄英疏文同样作“成功”,即“每挟持亲情欲効成功无时可见”。由此可见,《庄子》原文当作“不成”。
《庄子》原文中“仁常而不成”的上一句为“大仁不仁”,分析“大仁不仁”之义,同样有助于确定《庄子》原文中究竟作“不成”还是“不周”。南宋本《庄子》“大仁不仁”一句下有郭象注文曰“无爱而自存也。”可见《庄子》中的“不仁”恰恰是“大仁”,只是没有仁爱的具体表现,但“大仁”的“仁”依旧存在。
“仁常而不成”一句,郭象注曰:“物无常爱,而常爱必不周。”“物”字所指,未必为“物体”,也可指“事”或“人”。按郭象所注,在生活中,要想做到长期、永久的拥有仁爱的表现很难。如果要做到“常爱”,即要经常的表现出来,那做事时便很难面面俱到,故曰“常爱必不周”。然而,在《天运》篇中,庄子曰:“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从此句中可见,庄子所说仁爱与仁义是一种表现:先王确实会表现出仁爱的一面,但也仅为偶尔表现出来。故曰“止可以一宿”,像住驿站一般难以长久的表现出来。通过《天运》篇,不难发现,庄子的原义为强调仁爱是不可能长久存在的,而不在于强调是否“周全”。故“仁常而不成”当为庄子之本义。郭象的注文与《庄子》原文之义有差。
《庄子》学说思想的近源为老子。故老子的诸多思想在《庄子》一书中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继承和发展,可以说老庄学说一脉相承。因此,通过上述对《庄子》中“仁”与“不仁”的分析,不难发现古来对于老子《道德经》中“天地不仁”一句的注释也多有偏差。
老子《道德经》中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历代注家对“不仁”二字所做注释颇多,大多将“天地不仁”释作“天地无情,自然无为。”如王弼《道德真经注》曰“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苏辙说“天地无私,而听万物之自然。故万物自生自死,死非吾虐之,生非吾仁之也。”
以王弼注释为例,王弼解“不仁”为“天地任自然”因此“万物自相治理”便显然有误。《道德经》第七十三章云:“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蝉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可见天道虽然不争、不言、不召,但却善胜、善应、善谋。因此才能在“天网恢恢”之下,做到“疏而不失”。此外,第九章言:“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第十七章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均不难看出老子所认为的天道的“自然”乃是治理成功之后悄然隐退,百姓不觉,以为自然如此。而绝非王弼所认为的“万物自相治理”,进而也不难看出王弼对“不仁”的解释同样有误。同样,苏辙所认为的“天地无私,而听万物之自然。故万物自生自死,死非吾虐之,生非吾仁之也”也是错误的。
近代,钱钟书对于“天地不仁”解释为:
“不仁” 有两,不可不辫。一如《论语·阳货》之“予之不仁也”或《孟子·离姿》之“不仁暴其民”,凉薄或凶残也。二如《素问·痹论》 篇四三之“不痛不仁”或《广韵·三十五码》之“傻俄,不仁也”,麻木或痴顽也。前者忍心,后者无知。“天地不仁”盖属后义。
其中认为天地麻木无知,故而不仁。然《道德经》第六十七章言:“天将救之,以慈卫之。”七十九章言:“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均可看出,若依钱氏之义,天地麻木无知,又如何能救之卫之、以善待人呢?由此可见,钱钟书对于“不仁”的解释同样有误。
由上述辨析不难看出,如果将“不仁”解释作“无知”,则与《道德经》通篇思想内涵均有冲突。而从《庄子》:“大仁不仁,仁常而不成”一句入手,则不难解释老子所谓的“天地不仁”。天地是有大仁存在的,但虽有“仁”,却难以长久存在,仅能偶尔表现出来。当天地将“大仁”表现出来时,便能救之卫之、以善待人。当天地将“大仁”隐匿,便体现为“功遂身退”、“功成事遂”,使百姓浑然无觉,谓“我自然”。
(本文作者:常濠博,字世博,别署长乐斋。北京人,北京联合大学历史学本科在读。参与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一项、北京市教委项目一项、区级与校级科研项目各一项、古籍整理项目一项。研究方向:元明史、北京学、版本学。)
参考文献
[1]王一胜.“天地不仁”辨释[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2):71-73.
[2]漆侠.释“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义[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5):5-6.
[3]高明.帛书老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22.
[4](清)王先谦.庄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