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卯端午节小记
上古圣贤仰观天象俯察地理敬授民时,从而在认识上开启了文明、在物质上开辟了农耕,从根本上摆脱了动物的野蛮蒙味、茹毛饮血的生存状态!
后人感念其恩而形成祭祀礼仪传统,世人感念其文而拥护其统治权威,社会因此而渐有阶级分化,国家因此而构建法律秩序。
从那时起,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就已经由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转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知识与技能的增长,非但无助于人类内部矛盾的解决,反而日渐加剧了矛盾的激化,每一项创新发明几乎都被首先运用于武力斗争。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毛主席说“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马克思说“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文明与野蛮之间的较量,与人类历史如影随形。文明的演进史,泪流成河,血流成河,每一步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如何对待、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是继承动物世界物竞天择的丛林法则,还是化干戈为玉帛以和为贵?如何对待、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是征服自然、称霸世界,还是天人和谐、万物共生?这就成了区分文明与野蛮的分水岭。
自然资源相对有限,而人类的智力、需求不断发展。对此,古圣先贤七千多年前就提出“文”的概念,经历虞夏商周,又做出了“文明以止”、“天地大德曰生”、“讲信修睦”、“为礼以教人,使知自别于禽兽”的判断和选择。
“止”,即是脚步前进的目标和方向,亦是永恒不变的理想和追求,运动与静止这一对互相矛盾的范畴,竟然辨证统一于一个“止”字当中!无论人类的历史如何演进,其文明程度都决定于每个社会个体的修养状态。社会风尚一旦悖逆了对文明的坚守和追求,即使科技进步、经济发达,也必然沦陷于禽兽遍地、强盗横行的野蛮世界;个体成员一旦悖逆了对文明的坚守和追求,即使学识超群、功成名就,也终将堕落为私欲膨胀、寡廉鲜耻的伪劣之徒。 “德”,即是“徝”,勇于实干,正道直行,使人皆有所得。“德”者,得也。圣贤君子,健行天地之间,不唯使人民得生,亦使江山壮丽,万物共生。如此,乃为“大德”。 “信”,诚实不欺,字形采用“人、言”会义。郭店楚简:不欺弗知,信之至也……至信如时。古人观象,知时间至为可信,以此待人,取信天下。诚信乃为德之根本。 “礼”,从示,从豊。源自于祭祀,以孝信为本质,以仪式为形貌。恭俭庄敬,礼之教也。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许多人貌似谦恭有礼,却终究掩饰不了冲动于内心的兽性。文明教化,岂可只重其之形貌而忘其本质哉。
今日端午陪在母亲身边,学习有得,随手记录。斗转星移,世事变幻,而斯文常在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