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写作技巧讲解——气象类(5)“雾”

2023-02-26 18:22 作者:光韵世界  | 我要投稿

写作知识点:

  如果云是超然出世的象征,那么雾就是沾染凡尘的存在。

  雾从黑暗中诞生,在黑暗中生长,同黑暗一样惧怕白昼。所以它在白昼来临之前,不遗余力地摧毁地表空间的真实性,从而延续黑夜的不可见性。雾包围城市、笼罩森林、占领山谷、吞没大海,其目的并不是为了对世界造成混乱,而是想要赢得世界对它的认可。它知道自己永远达不到云的高度,于是只好无序地作横向的繁殖扩张,希求在广度上谋得一种惊世骇俗的身份认同。谁能想到,在那些低调的、不引人注目的行进中,在那些风姿飘逸的外表下,竟暗藏着一颗不为人知的世俗的心。但这本就是雾的特质:用泛滥的诗意来迷惑世人的眼睛。

  雾比黑暗更加使人迷失方向和无助。面对黑暗,人们会有所警惕,不会轻举妄动;而雾会给人错觉,让你以为能看清道路,实则可能因它误入歧途。人们有很多种方法应对黑暗,但对于雾却束手无策,唯有等它在时间中自然消亡。

  在等待雾散的时间里,我推究雾的轻重、浓淡、动静、聚散之间超越自然物的意义,将之整合起来试图找到一个同一的准则,用来阐释雾的所有属性,并做最后的结定。虽然暂时还没找到,但也不是一无所获,最后得出的结论是:雾使我们变得沉默。因为当我们无法看清事物时,就很难用语言来表达。


  雾既是白天里的黑夜,亦是现实中的梦境。

名家文章品读:

[德] 赫尔曼·黑塞:《雾中》

在雾中散步真是奇妙!

一木一石都很孤独,

没一棵树看到别棵树,

棵棵都很孤独。

当我的生活明朗之时,

我在世上有很多友人;

如今,由于大雾弥漫,

再也看不到任何人。

确实,不认识黑暗的人,

决不能称为明智之士,

难摆脱的黑暗悄悄地把他跟一切人隔离。

在雾中散步真是奇妙!

人生就是孑然独处。

没一个人了解别人,

人人都很孤独。

  翻译过来的诗歌,会折损一半的意义,剩下的部分,又会因为无法体验到韵律而失去它一半的美感。如此说来,不懂德语的我只能欣赏到原作中四分之一的魅力。

  本诗中,先是由景至情,再由内心的审视到总结性的感悟,每处都是对“孤独”这个主题的强调。如此反复累加起来的单一情感在感染效果上是令人满意的, 且很容易唤起人们对孤独的感受。但读者对诗中内容的共鸣感,与作者自身真实情绪之间有多大距离,就不得而知了。

  本诗结构中的内在变化和推衍已是无可挑剔,有意味的组织手法使寓意和诗意达到平衡的交融。作者用细腻的创造力,表达了一种在宁静中回忆起来的情绪,而这种情绪人人都有,极为普遍。诚如艾略特所说:“诗人的任务并不是寻求新情绪,而是要利用普通的情绪,将这些普通情绪锤炼成诗,以表达一种根本就不是实际的情绪所有的感情。” 

[英] 狄更斯:《双城记》

  各处山谷里全弥漫着悠悠的昏雾,雾悄然独步上山,好像一个恶灵,寻找安息之处而不可得似的。粘湿而冷酷的寒雾缓缓飘来,显然可见浪潮起伏,互相追逐,好像险恶的海面上的波涛。雾的密度封闭了车上的灯光,除了几码之内的雾自己的搐动而外,什么也看不见。疲劳的马们所呼出的浊气混进雾里,好像这一切都是由它们造成的。

  即便在简短的描写中,仍能看到作者思想里,对雾的演进作出层次清晰的归纳。第一句描写雾的流动;第二句,雾多了起来,描写雾的交织;第三句,雾达到饱和,渐而遮蔽视线。最后一句,巧妙地将马吐出的气作为雾形成的原因,来刻画马的疲劳;因为前面对雾的丰富描写,而使这句的表现增加了力度。

老舍:《二马》

  伦敦的雾真有意思,光说颜色吧,就能同时有几种。有的地方是浅灰的,在几丈之内还能看见东西。有的地方是深灰的,白天和夜里半点分别也没有。有的地方是灰黄的,好像是伦敦全城全烧着冒黄烟的湿木头。有的地方是红黄的,雾要到了红黄的程度,人们是不用打算看见东西了。这种红黄色是站在屋里,隔着玻璃看,才能看出来。若是在雾里走,你的面前是深灰的,抬起头来,找有灯光的地方看,才能看出微微的黄色。这种雾不是一片一片的,是整个的,除了你自己的身体,其余的全是雾。你走,雾也随着走。什么也看不见,谁也看不见你,你自己也不知道是在哪儿呢。只有极强的汽灯在空中漂着一点亮儿,只有你自己觉着嘴前面呼着点热气儿,其余的全在一种猜测疑惑的状态里。大汽车慢慢的一步一步的爬,只叫你听见喇叭的声儿;若是连喇叭也听不见了,你要害怕了:世界已经叫雾给闷死了吧!你觉出来你的左右前后似乎全有东西,只是你不敢放胆往左往右往前往后动一动。你前面的东西也许是个马,也许是个车,也许是棵树;除非你的手摸着它,你是不会知道的。

  我一点都不怀疑作者所描绘的雾的真实性,反而让我更加坚信莫奈的作品不仅仅是光与影的色彩表现,还隐含着一种特定时代的写实意义。如今的伦敦已见不到这种工业文明带来的“缤纷色彩”了,但几十年后的北京又出现此种“奇观”的前兆,只不过我们称之为霾。好在北京的雾霾没有达到伦敦那样严重的程度,并且已经积极地采取了补救措施,而今逐渐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我想,应该是。

[法] 雨果:《海上劳工》

  雾已经扩大。差不多占据了半边天,它从各个方向同时合拢来;在这雾罩里,好像有油珠似的东西悬浮着,不知不觉间,浓雾越来越扩大,微风把它慢慢地、悄悄地推向前行。它逐渐占领了整个海面。它从西北方袭来,正是船头指向的那个方向。它好像一座模糊的运动着的庞大的绝壁,又像一道从海里升起的高墙。有一个明确的地点,在那里,无边的海面进入雾里,消失了。

[波] 显克维支:《为了面包》

  最后的一片紫光已在海面上消失掉,水里就腾起一重雾;星星在天空中闪烁了一会儿,也都看不见了。雾在眼前逐渐浓厚,遮掩了天,遮掩了远处的海平线,甚至连船都给遮掩了。现在只有烟囱和那庞大的主桅还可以看得出,从稍微远一些的距离看起来,那些水手的形体就好像影子一般。又过了一小时,就什么都隐没在白茫茫的雾里,连挂在桅杆顶上的灯,和烟囱里飞出来的火花都看不见了。

  两篇均是表现雾在海面上加重、漫延的过程。

  前篇的描写有一定距离感。雾作为纯粹的景物出现,只具有方向而没有目的性,只是一种自然的扩张而不具有侵略性。在没有轮廓的朦胧中牺牲了某种生气,形成一种沉重的静谧,这静谧随着雾内化到整个场景中,驱赶掉一切能破坏此种氛围的呼吸。

  后篇则是雾逐渐遮蔽对象的过程。视线由远及近,每描写一处,那处便被雾所吞没,消失不见。虽然危机在此时还未出现,但已经隐隐约约感到某种不安深藏其中。

  两篇相对比,前者表现了雾的纯然性,后者表现了雾的功能性。前者的雾景描写更宏大,后者的雾具有现实主动性。

[俄] 屠格涅夫:《猎人笔记》

  夏天的雾罩的日子也是好的,虽然猎人不喜欢这种日子。在这些日子不能打枪,因为鸟从你的脚下拍翅飞起,立刻消失在凝滞的雾的淡白的烟幕中。然而四周何等静寂,难于形容的静寂!一切都觉醒着,然而一切都默默无言。你经过一株树旁边,它一动也不动,因为它正在享受安乐。通过平均撒布在空气中的淡雾,看见你的前面有一条长的发黑的带子。你以为这是近处的树林;你走过去,这树林就变成了高高地堆积在地界上的苫蓬。在你的上面,在你的周围——到处都是雾……然而风轻轻地吹出了——一块淡蓝的天空通过了稀薄如烟的雾而显出来,金黄色的光线突然射出,像长河一般地流注出来,射到地上,钻进树林中,——但忽然又被雾蒙住了。这斗争长久地继续,但当光明终于胜利,而温暖的雾的最后的波浪有时展开而像桌毡一般平铺了,有时缭绕而消失在深奥而柔和的、发光的高处了的时候,这一天就变成难以形容的壮丽而晴明的好天气了。

  按理说前面的内容量已经达到饱和,但它们都是表现雾的破坏性,或者说消极性。增加此篇是为了浇灭“雾”的嚣张气焰,待到雾散天明时,我们终将踏破幻景,重赴征途。

本期写作练习:

光韵世界:《雾》

甲:我来这三天了,怎么天天都是雾,周围除了雾什么也没有。

乙:习惯就好,我来这一千多年了,就没见雾散过。

甲:当初你们家里人安葬你的时候,都没给你垒个坟吗?搞得现在我被埋在你上面。

乙:当时坟堆垒得很高,还立了碑,可是一年年往下塌,就什么都没有了,眼睁睁看着沉到这地下深处。

甲:只能看到巴掌大的地,这雾也太浓了。

乙:珍惜眼前的风景吧,兴许过不了多久,你也会下沉到我的位置,就什么都看不到了。

甲:唉!真是无聊透顶。你生前是在唐朝吗?

乙:宋。

甲:哦,那你认识潘金莲和西门庆吗?

乙:啥?

甲:上学的时候历史没学好,也不知道跟你聊什么。你听过苏东坡吗?

乙:没听过。

甲:你知道李白吗?

乙:不知道。

甲:你不读书的吗?

乙:我们村就两个识字的,其中一个因为偷东西被打断了腿。

甲:真不知道你们以前是怎么过日子的。没有手机,没有网,没有电,连抽水马桶都没有,空调也没有,大夏天那么热,你们用什么方法消暑?

乙:扇子和忍耐。

甲:那能管用?夏天蚊虫那么多,你们用什么驱蚊?

乙:有时烧艾草,但主要还是靠忍耐。

甲:难以想象。像这种大雾天,你一般都在做什么?

乙:在地里干活。

甲:雾散之后呢?

乙:在地里干活。

甲:干完活后呢?

乙:睡觉。

甲:难以想象,和我生前的生活一样。我可能还不如你,我是给别人打工,至少你是给自己打工。

乙:才没有咧,我是给地主老爷打工。

甲:看来咱们都一样。现在回想起以往那些枯燥的996生活,真不知道是怎么熬过来的。

乙:虽然我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但应该和我差不多,靠的是忍耐。

甲:得。你知道怎么变换姿势吗?我这姿势用了三天,想换换。

乙:你都烧成灰了,谈何姿势?就算你用一个姿势再久,会感觉到身体僵直或是腿脚麻痹吗?

甲:那倒不会。只不过这里面太窄,有些局促。

乙:可能你刚死,还没能习惯,等你……

丙:呜啦哇呀。

甲:什么声音?

乙:别紧张,那是埋在我下面的人发出的声音。

甲:(兴奋地)你下面还有人?下面的朋友你好啊!

乙:别费劲啦,他听不懂。他应该是很早以前埋在这里的,他不懂语言,只能发出简单的哼唷声。这么多年来,我都不知道他想表达什么,他也听不懂我在说什么。

甲:可以教他说话啊,这样我就可以了解原始人类的生活了。

乙:你还没搞清楚状况,我们已经死了,死得透透的了。你生前所有知识的累积和思想认知的高低,在死时就一锤定音、板上钉钉了,死后是不会有知识增量的。之所以你我能够交流,以及我用你们年代的语言来表达,只是为了作者方便表述和读者便于理解罢了。就比如说我生前只会数到十,现在再怎么努力,也无法知道十以后的数字。

甲:十之后是十一。

乙:什么是十一?

甲:十之后是十一啊!

乙:十一是什么?

甲:得。

丙:哇嘎咪嗨。

甲:(大声地对丙)我说前辈啊,你当年埋在这里的时候也是这么多雾吗?

乙:……

甲:这可如何是好。跟你讲不了电影、谈不了音乐,我们那个时代的一切对你来说只是空白,那还有什么可谈的呢?——我想到了:八卦。

乙:我生前倒是找端公先生算过命,怎么说呢,封建迷信不可取……

甲:不是那个“八卦”,而是东家长西家短的新鲜事。

乙:嗐!搬弄是非是吧?要讲这个,我可以三天三夜不带困的。

甲:那就先从你们村里的事谈起吧。

乙:话说我们村有个卖炊饼的,个子不高,其貌不扬,娶了一个如花似玉的大美女……

甲:(试图打断乙)嘘!雾里有动静。

乙:村里人都说鲜花配了牛粪,但我是了解小炊的……

甲:雾里出来一个东西。

乙:他忠厚老实,乐观积极,是一个值得托付终身的人……

甲:哇哦!是一只小土狗。

乙:有一天,隔壁村地主家的少爷路过他们家时……

甲乙:它向我走过来了,还真可爱。炊嫂正在二楼窗台收衣服……

甲乙丙:它为什么将屁股对着我?不小心衣架掉下去砸在了少爷的头上……咔哟,

甲乙丙狗:汪,它抬腿了,而一段如痴如狂,嚓,该不是要…爱恨交织的故事,嘿,我去你大……就此拉开序幕……汪。

写作技巧讲解——气象类(5)“雾”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