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十一脉到十二脉,发生了什么?(转发)

2021-04-03 18:29 作者:YYWorldEdit  | 我要投稿

“经脉系统在‘天六地五’这样的观念下会形成十一脉模式,在‘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的观念下,就会有十二脉模式了。”


这样,其实已经没有解剖学依据的必要,凑数就行了。帛书十一脉最早没有联系五脏六腑,只能说都是“天六地五”的术数同构,之后经脉联系了脏腑,是理论的演进,其中有部分解剖学的联系依据,但并不是全部,有不少思辨与想当然。


阴阳十一脉与足臂十一脉中,俱无“臂(手)厥阴”而都有“臂少阴”,“起于臂两骨之间”。意味着十二经脉体系,把原有的手少阴脉,改为“手厥阴”。


事实上十二经脉的诞生,并不是为了应十二月,而是十一脉体系“挑战了”黄帝医经理论体系,存在潜在的理论风险。


原因是十一脉体系是扁仓医学,基于先秦两汉“天六地五”的“数之常也”“十一而天地之道毕矣”,并不是“言阴阳五行以为黄帝之道”。


十一经脉手足的“不同构”,在于足经脉多出一条“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为表里相合。而手少阳三焦经脉,没有阴经与之相合,原因是三焦为“孤府无合”。这种“隐患”首先是对阴阳理论不利。虽然古人起初并不强调五脏六腑必须“一阴一阳”表里相合,但是到了黄帝医经崛起的时代,恐怕这就是个大大的“隐患”问题,即出现了“孤阳”,手少阳三焦。


于是为了规避理论风险,或者说改进,“手少阴心主别脉”是被迫还是主动的“发现”?将手少阴“挪”到小指,将手心主改名“手厥阴”,谈不上任何意义上的“发现”。三焦膜原本为“包络府”,结果唐以后竟然变成三焦与包络“相表里”,这令人无言以对。


反而, 足心涌泉属于足少阴,手心劳宫本少阴,变成了“厥阴”,总之,三阴三阳的“手足同构”是永远不要想了。这正好给某些坚持“内证”“发现”的神仙提了个醒,这是人为安排的,不要妄想了。


经脉理论史既没有对十一脉体系进行否定,也没有如实描述十二脉缘何产生,而是不断找理由掩盖十一脉一直到唐代,并且直到金元以后才形成当下十二经脉的概念。


理论演进不是问题。演化路径何以被掩盖,被歪曲,甚至误认为“神仙发现”,才是最大的问题,这只会让中医学者变蠢。


原文作者:忆忘

原文链接: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032459110102yy0i.html?ref=weibocard


从十一脉到十二脉,发生了什么?(转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