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净的核武器”——中子弹Part-3应用2
中子弹与反导
前面的文章中我讲到,中子弹的杀伤途径主要是高能中子流,而放射性沾染与冲击波的伤害却不大。这些优势除了让中子弹适于对抗装甲集群,也使得它可以用于反导作战:法国的数据表明,中子弹在1000米以上爆炸时,对地面人员与建筑物的杀伤就微乎其微了。而当时的制导技术不成熟,拦截导弹无法命中来袭的核弹头,这促使美苏开始研发核拦截导弹。苏联当时并未掌握中子弹技术,就选择了在他们的51T6导弹上装上10千吨的AA-84核弹头。由于空爆时等同于用核弹打自己,51T6导弹的用途只是防止来袭核弹头直接命中己方发射井。(当时美国的核弹头空爆时对苏联发射井的毁伤概率仅有0.1左右)

51T6是一种巨大的双级固体导弹,第一级是助推固体发动机,第二级是液体主发动机。导弹没有末制导,而是直接将核弹头送到约10千米的高空,引爆一片区域的全部核弹头,从而达到防止来袭核弹头直接命中己方发射井的目的。问题在于,这种导弹只能防守己方发射阵地,使己方导弹正常发射,无法保证国民的安全。因此,51T6导弹很快就被淘汰,由常规的A-135与A-235代替。
相较而言,美国装备的“斯普林特”导弹就没有这些问题(但有了一个新问题:贵!)。“斯普林特”导弹是一种两级近程反导拦截弹,(当时导弹主要靠施放大量雷达轻诱饵和假目标来突防,反导雷达将很难在目标云中识别出真弹头,但进入大气层后,由于阻力大、重量轻,那些诱饵和假目标落在后面,从而能识别出来。这使得反导拦截系统的工作量骤减,但对导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3 500千克,弹长8.2米,其中一级长3.2米,二级长5米。弹体呈圆锥形,由两个锥度不同的锥体组成,其外壁就是导弹的光滑圆外表面。导弹最大弹径1.37米,作战半径最大48千米,最小32千米;作战高度最大30千米,最小为15千米;杀伤概率为75%;制导方式为无线电指令制导;发射方式为地下井垂直发射;动力装置为两级固体火箭发动机,命中精度为24~27米。由于来袭核弹头有超过10马赫的速度,导弹采用速燃发动机,推力高达约3000千牛,过载达100g以上,飞完全程仅需15秒左右。由于高速飞行使导弹弹体前方的空气升温成为等离子体阻隔无线电信号,美国人设计了大功率的发射机:上行信号功率最大时达到12兆瓦!“斯普林特”导弹装备了W66核弹头。该核弹头长0.89米,直径457毫米,重68千克,爆炸威力为1 000吨TNT,杀伤半径为400米。在15 000~30 000米高度由地面指令引爆,其爆炸主要通过高能中子流来杀伤目标,对电子设备有强大的破坏作用。此外它还能通过核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以及少量的X射线来实现对再入段目标的破坏。


尽管这些导弹都是当时国家军事工业的骄傲,但是随着新科技的应用,经费紧张和《反导条约》的签订,这两型导弹都很快退役,成为美苏争霸时代的一个缩影:由于“斯普林特”导弹不论是射程还是射高都有限,因此爆炸产生的中子流对己方也有影响,所以曾引起许多争议。W66在1974年6月到1975年3月间制造了70枚,但它仅仅服役了几个月就于1975年8月退役,而在1985年彻底退出储存状态。
如今,随着《核不扩散条约》的签署,各个国家似乎无法再继续进行有关中子弹的研究。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我会在下一篇文章中讲到。
注: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