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日本海军驱逐舰介绍(十三)松级与橘级
1941年,为了应对美国海军以第三次文森计划为基础开始的再一次扩张,旧日本海军针锋相对的提出了昭和17年度舰船建造补充计划(⑤计划,既定实行时间昭和17年度至昭和25年度,预计耗资约44亿日元)。然而太平洋战争爆发半年后,1942年6月美国海军在中途岛逆风翻盘,惨败后的日本海军对⑤计划进行了大幅修改,成为了最终实行的改⑤计划。

1943年初,瓜岛战役结束之后,实力已大幅下降的日本海军转进所罗门群岛继续消耗战。此时的IJN意识到性能指标强悍的甲型、乙型驱逐舰虽然好用,但其昂贵的造价和漫长的工时却难以应对高强度的战争需求,必须建造一款便宜量大的新舰艇让数量稀少的甲、乙型驱逐舰从繁杂的辅助任务中脱身,前往更重要的战线。于是,1943年2月2日,为补充在东南方面作战中损耗的驱逐舰和应对海上交通线保护舰艇不足,旧日本海军制订了改⑤计划第二次追加计划,预计从昭和18年度(1943年)开始到昭和20年度建造62艘丁型驱逐舰。

1943年8月,第一艘丁型驱逐舰松(Matsu)号在海军舞鹤造船厂开工,1944年2月3日下水,同年4月服役。松型采用的主机沿袭自鸿型水雷舰,功率19000马力,且由于干舷相对较大,最高航速只有28节,18节航速下续航力3500海里,相对的是其操纵性、耐波性较好。

锅炉房与轮机房采用交替配置的方式,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被弹损伤,但面对战争后期美国海军的强大打击能力依旧是聊胜无几。整个舰型设计尽可能地采用直线以简化制造工序,在舰桥前设置了防空炮台,前桅樯相对较低只有两层甲板,其后是较细的烟囱和中央防空炮台、鱼雷发射管,2号烟囱两侧搭载有10米小艇,后桅的后方还有一个后部防空炮台,舰尾则配置九四式深弹投放器。

主炮采用了八九式40口径127mm高射炮,前一后二配置,射击指挥装置为舰桥上的四式二型射击指挥仪和2米高角测距仪。

舰体前、中、后设置的防空炮台与舰舷侧共装备有25mm三联装机炮4座、25mm单管机炮8座,战争末期单管型增加到了12座。


舰体中部配置了一座硕大的四联装610毫米鱼雷发射管则显得十分多余,虽然此时IJN使用的95式鱼雷威力巨大,但却与丁型的驱逐舰的定位不搭,让人不禁怀疑旧日本海军自日俄战争时期便出现的雷击情节糊住了他们的大脑。

基本性能
舰员编制:211
标准排水量:1262吨
满载排水量:1650吨
舰艇尺寸:100m×9.35m×3.3m
动力系统:2座吕式重油水管锅炉,2座舰本式蒸汽轮机,输出功率19000马力,双轴推进
续航力:4680海里/16节
航速:27.8节

武备
1座单装八九式127毫米/40倍径高平炮
1座双联装八九式127毫米/40倍径高平炮
1座四联装610毫米鱼雷发射管
4座三联装九六式25毫米/60倍径机关炮
12座单装25毫米/60倍径机关炮
2座深弹投掷器
2座深弹投放轨(备弹36枚)
一座22号电探
一座93式水下探信仪

就在松型驱逐舰紧急建造期间,IJN于马里亚纳大海战中再次大败而归,日本的绝对国防圈不复存在。为了弥补急剧缩水的舰队数量,海军造舰本部又在松级基础上推出了更加简化版的改丁型驱逐舰橘级。首舰橘号(Tachibana)于1944年7月在海军横须贺造船厂开工,同年10月14日下水,1945年1月完工。

橘级采用了模块式建造方式,用于资源严重不足,舰体全部使用普通钢建造,并且全面使用快速焊接工艺。舰底二层构造被改成单层底,舰艏水线下完全取消圆滑过渡,全部采用直线型,舰尾部改成角型。前桅樯的构造同样尽量简化,取消了电探安装桅,并将九三式被动声纳替换成四式被动声纳,主机方面也取消中压、巡航汽轮机。武备则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4座反潜深弹投掷器和5座单装25毫米机关炮,使得深弹投掷器和25毫米炮总数达到了7座和29门,其他性能数据与松型基本相同。


至战争结束时,日本海军实际建造完成丁型/改丁型驱逐舰32艘:松Matsu(1944.8.1沉没), 桃Momo(1944.12.15沉没),竹Take(战后移交英国皇家海军),梅Ume(1945.1.31沉没),桑Kuwa(1944.12.3日沉没),槙Maki(战后移交英国皇家海军),桐Kiri(战后移交苏联红海军),杉Sugi(战后移交中华民国海军,更名惠阳号),枞Momi(1945.1.5沉没) ,桧Hinoki(1945.1.7沉没),樫Kashi(战后移交美国海军),榧Kaya(战后移交苏联红海军),枫Kaede(战后移交中华民国海军更名衡阳),樱Sakura(1944.7.15沉没),楢Nara(1945.6.30重伤后废弃),椿Tsubaki(1945.7.24重伤后废弃),榉Keyaki(战后移交美国海军),柳Yanagi(1945.8.9重伤后废弃),橘Tachibana(1945.7.14沉没),榆Nire(1945.6.22重伤后废弃),茑Tsuta(战后移交中华民国海军更名为华阳号),萩Hagi(战后移交英国皇家海军),柿Kaki(1945.6.6重伤后废气废弃),椎Shii(战后移交苏联红海军),梨Nashi(1945.7.28沉没,战后打捞修复加入日本海上自卫队更名DE-261若叶),菫Sumire(战后移交英国皇家海军),榎Enoki(1945.6.26沉没),楠Kusunoki(移交英国皇家海军),雄竹Odake(战后移交美国海军),初樱Hatsuzakura(战后移交苏联红海军),桦Kaba(战后移交美国海军),初梅Hatsuyume(战后移交中华民国海军更名信阳);

另有9艘开工未建成:八重樱Yaezakura,枥Tochi,矢竹Yadake,桂Katsura,若樱Wakazakura,梓Azura,榊Sakaki,葛Kuzu,菱Hishi 。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移交给美英苏的丁型驱逐舰基本都被当成靶舰用于新型武器测试或者直接解体卖废铁,移交中华民国海军的则由于缺乏武备且舰艇状况不佳只被用于二线运输最后随国民党残部一道败退台湾,唯由梨号秽土转生成功。

1945年7月28日,梨号在濑户内海西部、山口县光海岸外进行载人自杀鱼雷回天的联合演习时,遭到美军航空母舰舰载机群的袭击,一枚由格鲁曼F6F发射的火箭弹击中梨号舰尾的弹药库,巨大的爆炸让梨号当场沉没在柳井海岸,直到1954年9月21日才被打捞出水,由于船体状态远比预计的良好,因此脚盆在评估之后决定将其改装再利用。1955年9月10日至1955年5月31日,梨号在原吴海军造船厂进行修复工程,并于1956年5月31日以警备舰若叶号(DE-261)的身份编入海上自卫队。

在经过了数次改造后,若叶的内部配置已经与二战时的炮灰丁驱天差地别,虽说实验成分居多,但该舰不仅改装了新型燃气轮机,还搭载了一座双联装68式50倍径76毫米舰炮,一座双联装54式反潜导弹发射器,54式深水炸弹投射器,4座双联装54式深水炸弹投射轨,一座五联装65式533毫米联装鱼雷管,Mk63射控系统,SPS-12防空雷达,Mk34射控雷达,S0水面雷达,SPS-5B水面雷达,SPS-8B天线,SQS-11A搜索声纳,SQR-4/SQA-4攻击声纳,T-3声纳等设备,可以说是最强丁驱。

1971年,若叶号退役,1975年该舰解体,终结了丁型驱逐舰的历史。

上期链接

附图旧日本海军驱逐舰总览(含未完成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