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原创】【写作】 6.21 2023高考备战

2022-06-21 12:51 作者:Philology_高考语文  | 我要投稿

                           高质量作文素材

一、青年担当、青年与国家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是习近平总书记勉励新时代共青团员和广大青年追求进步、勇做模范时引用的古语。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追求进步,是青年最宝贵的特质,也是党和人民最殷切的希望。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出自元代诗人范梈的《王氏能远楼》,其大意是人活世间,与其惭凫企鹤、呵壁问天,不如立定志向、发愤图强,靠自己的努力锐意进取、自强不息,最终达到登高博见、豁目开襟、纵观天下、意气酣畅之境界

        中国青年的奋斗,始终与国运相连,与时代同步。“自古英雄出少年”是中华文明古老河流里恒常跳跃的昂扬旋律,“未老先衰半白须”却成为鸦片战争后民族劫难、青春凋零的凄惨写照。“少年中国”衰败为“老大帝国”,背后是理想信念的迷惘,是高远志向的丧失,是意志斗志的衰败。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中国青年便拥有了觉醒的力量,中华民族就找到了革新的方向。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共青团组织引领一代又一代有为青年坚定信念、紧跟党走,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毫无畏惧一切困难和挑战,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贡献力量,谱写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激昂的青春乐章。历史充分证明,始终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牢牢扭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这一主题,永久点亮青年心中的理想之灯,持续激发青年心中的雄奇之志,则“少年中国”必将雄于地球!


二、成功、机遇

        时值尾秋,怡红院里,已然枯萎的几株海棠,竟然开花了。先是枝头有了骨朵儿,一夜之间,便开得很好了。这一下惊动不小,阖府上下,纷纷赶来看花。

        必有个缘故!贾母替众人解惑:这花儿应是在三月里开的,如今虽是十一月,因节气迟,还算十月,应着小阳春的天气。因为暖和,开花也是有的。

        说的虽是,可众人到底觉得这花开得古怪。毕竟接下来,宝玉失玉,贾府衰败,动荡就要发端了。这“古怪”,究竟是《红楼梦》里的隐喻,还是伏谶,先不论。只说海棠秋开,实在不古怪。

        去岁深秋,路过一片海棠林。几束垂丝海棠,迎风初绽。有趣的事发生了,一树海棠,既有春花谢了,结出的海棠果,又有秋花新开。老果新花,竟然撞在同一枝头,像是一对童叟,等足了春夏,终于说上了话。

        此景,叫人忍不住挂念。于是拍下照片,留下一行小字:莫道桑榆晚,海棠也秋开。

        又一个秋日,这恰是看叶落染林的季节。不想,散步白梅园中,却意外遇上几朵白梅正开,仅仅那么几朵。凌寒独自开,梅花,是要开在严寒之中的。冬梅秋开,未免太急切了。一园萧瑟,几朵脚步错乱的白梅,还是让人欣喜的。拍照存图,备注:千山鸟飞绝,惊遇一孤鸿。

        不按时令出牌,并非植物任性。自然,总是有理可循的。你会发现:原来,花开花谢,并不完全参照时间与季节,温度、湿度、光照,植物生长所需的这些条件,生命的成长规律,才是真正的依凭。明白了这些,就会惊醒:姹紫嫣红,那是幸遇了一个好春;若是五谷歉收,那是不巧赶上了一个坏夏。风调雨顺,有耕有耘,万事俱备,自有收成

        人生也是如此。担当有余,自会茁壮;努力到位,也能晚成

——选自《读者》,2022年第11期,晚成,作者:草予

三、文化创新、文化自信

        坚守文化创新的人民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和媒体技术的更新迭代,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质量、品位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升,同时,人民群众的文化创新活力也竞相迸发。文化创新的成果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文化创新的成效应该由人民群众来评价;文化创新的活力来自人民群众,文化创新的活动应该吸引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推动文化创新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准确把握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推出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文化创新成效的最高标准。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构建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创作、生产、传播、评价机制,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选自《人民日报》,大力推动文化创新(有的放矢),陈忠洲,2022-06-21

四、舍己为人、利他精神、利他与利己的辩证关系

        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新时代青年要在青春赛道上握紧接力棒,勇于砥砺奋斗、勇担时代使命,心系国家需要和人民利益,积极锤炼品德修为,做弘扬利他精神的践行者。

        “利他”要从身边小事做起

        所谓“利他”,就是多做有利于他人的事情。对于广大青年来说,首先要从身边小事做起。

笔者经常乘坐公交车,在让座过程中看到一些有趣现象:乘客不怎么拥挤时,如果被让座的老人看见了空座,一般会示意我坐下。被让座的老人下车前,也会示意我坐回原位。面对老人的好意,我选择了继续站着,我觉得我们青年应该把座位留给那些更需要的乘客。当我表示不坐的时候,空座附近站着的乘客经常也不会去坐,显然是想留给下一站上来的老弱病残者。

        “让座”司空见惯,众多的让座行为已持续了数十年,见微知著,这引发了我对利他精神的思考。从孔子的“放于利而行,多怨”到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从孔融让梨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再到雷锋的“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这些榜样人物的言行始终潜移默化滋养着中国青年的精神世界,在我们心中深埋下崇尚利他精神的种子。

        从让座场景中也不难看出,首先,“利他者”的存在让公共品配置机制更有温度。青年让座者在让渡少量效用的同时大幅增加被让座者的效用,使得公共品可以产生更高的使用效益。其次,“利他者”的数量比例决定了社会文明的高度。正如只有让座者与其他人实现“合作”时,座位才能“预留”下来,要加强利他精神的社会宣传,通过模仿学习、道德约束来不断壮大利他者队伍。社会治理水平的进步也将提高对利他者的识别精度。越发成熟的技术将在清晰呈现利他者脸庞的同时,通过“时间银行”等更为精密的社会秩序激励越来越多“经济人”展示出“道德人”的样貌,更好地回馈社会。

        “利他”与“利己”是辩证统一关系

        “利他”看上去是助益他人,实际上也是助益自己。一旦形成“我为人人”的社会氛围,必将产生“人人为我”的社会效应。

        在不断变化的公共空间里,“利他者”并不排斥个人利益,而是会积极关注他者利益和社群利益,并在优化包含上述两种利益的目标函数时,自愿让渡个人利益。比如,地铁扶梯单侧快速通行“制度”的早期实行中,总是有人违反规定堵塞通道,由于“利他者”不断对其提醒或干预,才使得这一“制度”更有效地实施起来,“利他者”也从中得到了回报,即平均通过时间缩短。

        利他精神不仅保留了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色,而且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国家乃至人类整体利益相协同的微观基础,体现了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自我与他人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要鼓励民众在日常生活中给自己留有更多的“利他”时间,进行更多的“利他”合作。如果大家都能多搭把手、多出份力,我们的社会一定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节选自《新时代青年应做弘扬利他精神的践行者》,作者:王松涛,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2-06-21  10版)

【原创】【写作】 6.21 2023高考备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