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郑浊轩-银环蛇

2021-09-05 15:22 作者:强欲龙血  | 我要投稿

  2019年7月2日,福建省福州市一所私立学校的傍晚,高二的学生郑浊轩吃完晚饭后在操场上逛着。这一天,期末考试的所有科目成绩已都出现,这次的分数并没有达到他理想的目标,他一直在想着自己可能不行了,甚至想到了退学,显然这一次考试对他弱小的心灵遭受了重创,他此时的表现就是个悲观主义者。

  郑浊轩走到学校的草坪上,隔着学校的围栏看着校外的街道,他一直在思考着自己接下来的人生是否该放弃,一直在焦虑着。然而,一直处在焦虑状态下的他并没有想到,他这样若无其事站在的草坪上会发生什么。尽管地区是学校,但依旧有自然精灵的身影在漫游着,潜行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其中就包括中国十大毒蛇中的一种-即银环蛇。

银环蛇

  银环蛇属于眼镜蛇科环蛇属的成员,于1861年被爱德华.布莱斯首次描述,其种下有两个亚种,指明亚种和云南亚种。分布于中国、老挝、越南北部、缅甸和泰国,我国主要分布于江苏、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四川、江西、台湾、广东、广西、贵州、海南、西藏等地。银环蛇平均体长1-1.5米,最大1.85米,全身有白环和黑环相见排列,尾巴短而尖,背面呈现黑色或深蓝黑色,鳞片光滑且具有光泽,具21-30条白色或乳黄色窄横纹;腹面污白色。主要是黑色宽且椭圆形,幼体枕背下侧有白色斑点。背脊较高,横截面呈三角形。与颈区分较不明显,关背具典型的9枚大鳞片,无颊鳞,背正中一行脊鳞扩大呈六角形;尾下鳞单行。在野外,银环蛇种群也存在变异白化的个体,白化个体在野外较为罕见。

白化银环蛇

  银环蛇是昼伏夜出的掠食者,经常活动在夏季天气炎热的夜晚,偶尔也会在白天出来晒太阳,栖息于平原、丘陵或山麓近水处;傍晚或夜间活动,常发现于田边、路旁、坟地及菜园等地,在海拔1500米的地方也能发现它们的身影。与大多数蛇类一样,银环蛇的生育方式为卵生,交配季节在八月和九月份之间,卵常在11月中旬开始入蛰,通常产下3-15颗,多则20颗,孵化期需要45—56天,幼蛇三年后性成熟。银环蛇主要以啮齿类动物、小型蜥蜴、鱼类、蛙类、泥鳅、鳝鱼为食,且具有食蛇性,也会以其他蛇类为食。

银环蛇捕食某种无毒蛇
银环蛇捕食石龙子
银环蛇捕食尖鳞原矛头蝮

  看了下电子表的时间,已经快要上晚自习了,郑浊轩离开草坪准备返回教室,当他走动时,踩在了一条正在爬行的银环蛇的身上,使得它激怒了这条蛇。此时郑浊轩穿的是凉鞋,没有一点抵挡,这条蛇一口咬在了它的脚上,毒液从小小的毒牙中流出。郑浊轩感到一阵明显的刺痛感,但他的反应迟了些。但他低头时,那条蛇早已离开了他的视野,他看了看自己的脚,没有直接看到痕迹,他觉得可能是被树枝扎到了,并没有很在意,于是继续上路。无知的他并不知道,他已经被一条银环蛇咬伤,剧毒无比的毒液已经开始在他的体内奔涌。银环蛇的毒牙很小,因此它咬人时并没有像其他毒蛇咬人会有很明显的疼痛,只会有刺痛感,这也正是它们最为危险的地方。

  刚回到教室,郑浊轩的伤口就开始发痒麻木,上课后过了10分钟,他开始出现嗜睡和昏厥,视觉开始变得模糊。郑浊轩开始向老师反应他身体不太舒服,于是老师让郑浊轩趴在桌子上休息,随后通知郑浊轩的家长将他接走。郑浊轩只说明了自己的状况,老师只是觉得他是生病了,但并不知道他已经身处险境。

  银环蛇是中国的常见毒蛇之一,在中国咬人数量第五位。银环蛇的ld50跑分为皮下0.09-0.19㎎/㎏,静脉0.014-0.11,腹腔0.016-0.08,毒性在世界名列前茅,位居所有毒蛇中第六位,其毒性仅此于澳大利亚的太攀蛇和东部拟眼镜蛇,是中国最毒的蛇,也是亚洲最毒的蛇,也是整个北半球毒性最强的蛇。

银环蛇毒性及杀伤力

  郑浊轩的家长已在接他的路上,但他的家离学校很远,还需要一段时间。郑浊轩的身体越来越感到不适,老师并叫他先回到宿舍去休息。此时距离咬伤已经过去一个多小时,郑浊轩开始感到吞咽困难,头晕,视觉开始出现复视,呼吸变得越来越困难,这下他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现在他躺在床上也不安稳,他全身开始感到无力,越来越虚弱。很明显这时他已经表现出了神经毒性症状,然而这还只是一个开始,随后他将体会到噩梦般的痛楚。

  晚上8点时分,郑浊轩的母亲才到达学校,她一个劲地往郑浊轩宿舍的方向跑,舍管因为知道她一定会来接郑浊轩,所以宿舍的门是开着的,她快速地往楼上跑,找到了郑浊轩的宿舍位置。

  当她走进宿舍门口时,发现郑浊轩正躺在床上,面部表现得非常痛苦。郑浊轩的母亲不断地喊叫着他的名字,但因为受神经毒素肌肉麻痹的影响他无法说话,身体动弹不得,只能通过手指微弱的抖动向母亲传达信息。看到郑浊轩此时的状态,她母亲开始意识到他的情况非常严重,于是和那里的舍管一起将郑浊轩抬到楼下,一路走到校门口,将郑浊轩抬到车上的后座,随后母亲开车带着他离开了学校,往医院的方向开去。

银环蛇毒液蛋白质组

  银环蛇的毒液主要为神经毒素,其中毒液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高效而致命的成分,其中最致命的神经毒素为突触后神经毒和突触前神经毒,其中毒性最强的成分为突触前神经毒β-环蛇毒素,在银环蛇的毒液组成中占了40%以上,这种毒素的毒性比突触后神经毒还要大4倍,可对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但因为是大分子的缘故,它的发作速度不如突触后神经毒这种小分子的神经毒素来得快,因此在扩散方面有很大帮助。

  银环蛇咬伤起初症状并不明现,1-4小时后患者会出现神经毒症状,如上睑下垂,吞咽困难,气管分泌物增多,随着时间的延长,突触前后神经毒双重阻断神经肌肉接头导致外周性呼吸麻痹,呼吸衰竭,最后呼吸停止。

抗毒血清是世界上公认的特效药,能够中和体内还未作用的游离蛇毒,使之失去破坏性,但对已经造成的损伤不可逆。对于银环蛇咬伤应当尽早使用抗毒血清,银环蛇毒性最强含量最高的β环蛇毒素由于是大分子,发作通常相对较慢,尽早使用抗毒血清避免进一步的不可逆性损伤。另外除了抗毒血清,机械通气是必不可少的。

银环蛇咬伤病例

   尽管银环蛇的毒性极强,但是由于它们的头部很小,毒液腺中的毒液有限,它们的毒液量非常低,平均毒液量只有4毫克,咬人时更低,只有2毫克,一条一米的个体排毒量也仅有1毫克多。正因为毒液量低,很多人小瞧了银环蛇的实力,说它的毒液发作很慢,但他们错了。

2006-2008年广西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收录了28例银环蛇咬伤导致呼吸衰竭的病人,咬伤平均呼吸衰竭时间为3小时,最快的1个半小时,最慢8个小时。另外,在1995-2005年广州医学院收录的的38例银环蛇咬伤中,超过6小时才就医的几乎都发展为呼吸衰竭。

2005-2009年广东河源人民医院收录了16例银环蛇致呼吸衰竭的病人,呼吸衰竭平均时间为2小时40分钟,最快70分钟,最慢4个半小时。

  从这组病例来看,银环蛇的毒液发展速度并不慢,甚至可以说很快。而且银环蛇对人有着极强的致命性,从对猴子的实验中估测出银环蛇对人的致死剂量为1毫克,对人的毒性在世界起码前三水平。凭借极高的毒性,银环蛇的杀人数量位居中国第一,致死率位居中国第二,仅次于眼镜王蛇。在抗毒血清出现以前,台湾医院记录的894例银环蛇咬伤中,死亡206人,呈现出了23%的高死亡率。而像缅甸和越南这样医疗水平有限的地方,银环蛇的咬伤更为致命,死亡率也更高。缅甸南部8例银环蛇咬伤,由于缅甸没有银环蛇血清,只有用抗孟加拉眼镜蛇血清治疗,但是无法逆转神经毒发展,其中4例呼吸衰竭,只有尝试插管通气,1例患者咬伤后8天恢复,其余3人全部死亡。

缅甸南部银环蛇咬伤

  银环蛇的咬伤平均致命率在30%左右,这么低的毒液量居然有如此高的致死率,足以看出它们的毒性有多强,说白了就是靠毒性把致死率提升。

   在浙江采集的样本为我们揭露了不一样的银环蛇,该样本的β环蛇毒素含量只有25.1%,突触后神经毒含量达到了64.7%,其中长链神经毒含量高达41.2%。这样的毒液组成,发作将会非常快速。显然,银环蛇存在毒液地理个体变异,而且变化不小,有的以突触前神经毒为主,有的以突触后神经毒为主。不过不管是哪种组成方式,银环蛇的毒性都极强。以突触后神经毒为主的,会更加快速。

浙江银环蛇毒液组分

  咬伤已经过去了2个半小时多,郑浊轩的呼吸越来越困难,现在突触前后神经毒都已经开始发作,他已经陷入了瘫痪,此时他仍有意识,但他的身体却怎么动也动不了,就像被囚禁在一个很狭小的空间一般,他的唾液堵塞了他的气管,他想咽也咽不下去。他已经体验到了窒息的痛楚,这是他第一次体会到这种生不如死的感觉,一向寻求自由的他被困在了自己的身体中。

  母亲将他送到医院时,郑浊轩的状况已经非常严重,他一动不动死躺在那就像死人一样,只能感受到他那微弱挣扎的呼吸,他拼命想要呼吸却怎么也做不到,郑浊轩深刻体验到了自己的弱小和无力。现在,他活下去的希望已经不大了,用不了多久,致命的神经毒素就会完全发作。

  入院时,郑浊轩就已经发展为呼吸衰竭,医生立即用机械通气为他维持呼吸,随后从症状推出他被银环蛇咬伤,并给他注射抗毒血清。但是,现在注射抗毒血清或许已经太晚了,抗毒血清也只能够起到中和蛇毒的作用,但此时蛇毒已深入地破坏,很明显治疗太迟了,血清已经赶不上毒液的步伐了,机械通气也难以维持郑浊轩的生命了。

 渐渐地,郑浊轩的呼吸开始停止,已经没有一丝的生命迹象,他才走到学生的阶段,就结束了他的生涯。最终,郑浊轩因呼吸衰竭而死。

  第二天,郑浊轩的死亡被报告,听到这消息后,她的母亲开始痛哭,她怎么都没想过这种事会发生在他们身上。如果郑浊轩早点发现,那他就不会死,也可以更早接受治疗,但焦虑症的行为和无知最终害死了他自己。

  银环蛇目前是无危物种,但它们依旧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世道如今,人类的居住地不断向荒野扩张,银环蛇已经不仅会出现在它们自己的领土,也会到人类的居住地上,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目前我们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与他们共存,我也希望在未来,人们的知识可以丰富起来,更加会思考问题,遇到蛇时不要盲目地打死,而是请教专业人士处理,当然,没有捉蛇经验和知识更不要自己去处理,因为这样被咬伤的风险极大。

  如今,银环蛇仍蔓延在亚洲东南部的丛林中,在密林中隐匿潜行着,为自然界添上了一笔独特的色彩,吸引着学者和爱好者们的眼球,希望这美丽而危险的物种继续繁衍生息。

  基本信息

名称:银环蛇

拉丁学名:Bungarus multicinctus

体型:平均长度1-1.5米,最大1.85米

食物:泥鳅、啮齿类、鳝鱼、蛙类、小型蜥蜴、其他蛇类

分布:中国、越南北部、老挝、缅甸、泰国

杀伤力评估

毒性:★★★★★★★★★9

毒液量:☆0.5

毒液类型:★★★★★★★★★★10

致命率:★★★★★★6

致残力:0

综合:25.5

危险性评价

攻击机会:★★★★★★★★8

物种攻击性:★★★★☆4.5

毒性(对人)★★★★★★★★★★10

毒液量:☆0.5

注毒效率:★★☆2.5

综合:25.5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注意,本文中出现人名为作者自编

参考:世界记忆大师龙雅、百度贴吧蛇吧、维基百科

如果喜欢的话,点个赞就行了,想看更多内容的可以关注我,谢谢





  

郑浊轩-银环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