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影史考点 | 类型化:在政治和商业之间——中国主旋律电影叙事研究

2023-01-11 10:33 作者:研必果艺术考研  | 我要投稿

90年代以后,商品经济对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对中国既成的政治/道德秩序形成了挑战。面对中国电影市场严重滑坡、港台娱乐片的冲击,有关部门提出了“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口号。主旋律电影被认为贯彻中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并以塑造英雄人物形象(或正面人物形象)为主要导向的影片。这类电影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鲜明的特点,创作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一、主旋律电影叙事特性

主旋律电影在诞生之初便是和多样化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弘扬主旋律的影片在选材上一直都比较广泛,革命历史题材、模范人物题材,甚至家庭伦理剧中也体现出主旋律的价值取向。主旋律创作也体现出了一定的创作规律和类型化特征。

1.定型化的人物设置

在革命历史题材的影片以及在现实题材的影片中,正反两面的人物必不可少。一方面是伟人领袖、民族英雄、共产党员、模范人物,另一方面是国内外反动势力及其代理人,还有一些自私、贪婪、甚至不择手段的人物。如影片《林则徐》,《我的1919》、《孔繁森》、《焦裕禄》、《蒋祝英》中的主人公。

电影《林则徐》

2.情节设置的规律性

像经典的类型电影一样,主旋律电影在情节的推进上也有着一定的套路,这种套路在主旋律电影人物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些主旋律电影通常在开头部分给主人公施加一个重任,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而其中必有一个是难以逾越的,主人公往往能够通过努力战胜困难,最后以一个仪式来结

3.象征意义的视听形象

国旗、国歌反复出现;澎湃激昂的解说词或主题音乐加上波澜壮阔的图景,内心独白加上人物沉思的画面都是主旋律电影惯用的技法。

二、主旋律电影从政治化到商业化


随着我国的电影政策不断完善、国有电影事业单位转企改革,中国电影行业逐步走上了规范化、产业化的道路。主旋律电影与其他商业电影一样需要考虑投资风险与票房回收。与过去的主旋律电影相比,现在的主旋律电影被增添了更多的商业元素。纵观这十年来的中高成本制作影片,主旋律电影在其中所占的比例呈明显增多趋势。尤其是在2009年《建国大业》《风声》《十月围成》这样的主旋律影片都是以单部影片票房过亿的成绩成为了国产影片票房的支柱。主旋律影片不再仅仅作为执政党对民众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工具,其渐渐具有的“寓教于乐”性质。大众不再是被动的去观影,而是主动为主旋律电影买单。使这其中产生巨大变化的原因之一就是:商业化元素逐渐被主旋律电影所接纳,原有主旋律电影对于“严肃性”的诉求观念正在被大众文化中的娱乐性、消费性所解构。

电影《建国大业》

三、自觉的类型化策略

进入新世纪以来,主旋律电影也在进行着类型化的探索。虽仍具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教化功能及导向作用,但不是简单地图解和说教。能够遵循投入产出的市场经济规则来运作。最基本的艺术定位是面向国内市场和国内观众,表现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时代精神和人文情怀。

首先是采用主旋律内容和某种类型片模式相结合的叙事策略。这一时期的许多商业电影都为政治准入进行了了主旋律改造。其次是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运用现代视听语言,创造影像奇观效果。这几年,许多取得良好票房收入的主旋律影片都相当明显地借鉴了好莱坞电影的叙事方式、视听结构、场面造型、细节设计方面的经验。

关注大众心理,与市场接轨。中国主旋律电影要想真正占有市场、赢得观众,仅仅增加娱乐性和观赏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关注到大众的心理和社会情绪。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的转型期为电影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社会生活素材,这一资源渐渐被创作者们加以利用。《没事偷着乐》关注到了平民生活和住房难的问题,《一声叹息》表现了都市中年男女的感情困惑,《洗澡》则讲述了父子两代人的隔阂以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冲突。政治属性很强的现实题材影片《生死抉择》大胆地触及了尖锐的社会矛盾,揭露了高层干部的腐败问题,并且很好地完成了思想力度和审美效应的统一

四、国产电影类型化:

在政治和商业之间的尴尬摇摆

主旋律电影已经懂得运用一些类型化的策略来实现其政治意图,但这种类型化的运用还只能算是一被动的生存策略。在“主旋律电影娱乐化”和“商业电影主旋律化”的乱局中,一些影片为了获得政治准入,把商业气息浓厚的影片进行了主旋律改造,弄得不伦不类、破绽百出。如《红色恋人》中的“红色”旗帜便成为一个广告的幌子。

界定一种电影是否可以成为一种类型,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把握:①在故事和影像的层面:必须有模式化的叙事体系和具有象征意义的视听形象。②在运作方式上:必须是市场化运作和标准化制作。③深层次上:是一种集体无意识和对大众潜意识和某种社会情绪的满足。中国的特殊国情和电影创作的固有模式的影响下,一些类型电影的重要元素在主旋律电影中始终处于缺失状态。正因为如此,主旋律电影至今还没有能够形成一种真正的类型,其类型化探索呈现出在政治和商业之间摇摆不定的尴尬局面。

对于中国电影的振兴来说,刻意地强调电影的主旋律并不是有效之举,更自觉地走产业化的道路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对于政府主管部门来说,多一些宏观调控,让社会资本能够进入到电影市场,通过制定和电影产业化相关的法律和政策,为电影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法律保障。对于中国的电影人来说,则应该抛弃旧的观念,认真研究和借鉴类型电影的成功经验和创作规律,并通过本土化的改造让它更适合中国的国情。也许只有完善和丰富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类型操作,才能帮助中国电影真正走出困境。

五、知识拓展:案例分析

普遍认为,主旋律电影是指那些反映官方主流意识形态的电影,是一种很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类型。由于主旋律电影特有意识形态的限定,使它总是与商业娱乐性产生着种种矛盾。2009年的中国的主旋律电影《风声》可谓是平衡了商业娱乐与政治严肃性的典范,在主旋律电影商业化进程中成功添加了商业化娱乐成分又保障了主旋律电影意识形态的严肃性。

电影《风声》

1.意识形态的解构与重建

“文本”作为一个产品,需要我们将包括读者、社会、历史在内的泛文本因素纳入视

野,考察接受实践在文本意义形成过程中的重大作用。一方面,为了使自身始终保持足够的市场热度与眼球效应。另一方面,为了不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相抵触,《风声》最终选择了一条中间路线,即所谓“主旋律商业化”“商业片主旋律化”。人物的行为被上升到了“人性”的高度,上升为更普遍的、更具形而上意义的“精神”和“信仰”,可见《风声》将意识形态的严肃性做到了绵里藏针的地步。

2.商业逻辑对“严肃性”的解构

从商业逻辑的角度看,在市场机制的压力下,为确保资金的稳定,《风声》不得不采取彻底商业化的运作模式,在生产上注重明星效应,在发行环节,注重包装和宣传,突出类型元素,在上映方面,选择了最火爆的国庆档期。总之商业逻辑从各个方面解构着了主旋律电影意义的生产。

电影《风声》

3.受众对“严肃性”的解构

此外,在受众方面,《风声》的观众定位是青年群体。因此,它采用黄晓明等新生代一线明星,打造一场适合年轻人审美口味的视觉盛宴。

总之,通过种种商业化模式,《风声》在多元语境下的商业突围,是一次在多种泛文本声音的复杂冲突之间保持平衡的成功话语实践。依靠“去政治化”和“商业逻辑”两大法宝,《风声》完成了一次成功的文本移植和市场运作,其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影史考点 | 类型化:在政治和商业之间——中国主旋律电影叙事研究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