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浅谈MUV世界观的后勤动员

2021-10-19 13:39 作者:巴塔哥尼亚之鹰  | 我要投稿

 在谈论MUV之前我想先谈一谈库尔斯克会战前后的一些事情。

1943年,苏德战争已经进入到第三个年头,双方人力与钢铁投入到这个看不到底的黑洞中。

在库尔斯克会战前的一年里德军伤亡198万人以上,如此损失造成了东线部队兵员与技术装备的严重短缺,德国的应对措施是在1943年1月15日颁布了《装备东线军队总行动》的命令,根据这一命令所有军工产品在近几个月内一律交由东线军队支配,所有受过训练的人员和各种最好的作战兵器优先调用装备东线,然而技术兵器的补给与人力无法形成正比,兵力仍然短缺。

面临这一状况希特勒颁布《保卫帝国总动员令》,征召大量军工企业与交通运输业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并且将动员对象扩大至十六岁至六十五岁男子与十七岁至四十五岁女子,可以说凡是能拿得动武器的都已经被投入到战争之中,根据统计1939年国民经济部门劳动力与军队人数之比为23:1,而到了1943年则降至3.8:1,国民经济部门人员构成的减少导致1942年粮食缺口五百万吨,需要极大掠夺其他被占领国家农业与工业资源用以维持海量消耗。

征召年龄的降低带来的便是军队总体素质的降低,士兵从原本的四到六个月的训练降低至六到八周,相对士兵来说军官的补充难度更大,军事院校的毕业生补充速度赶不上前线消耗的速度,以至于半数以上军官训练仅有三个月,而这种抽骨吸髓般的动员仍无法满足前线需求,面临如此状况德军指挥部被迫缩编步兵师编制,每个师人数降低四千余人,可以说为了打赢这场会战德军已经调动了所有可以调动的部队,包括所有的战役预备队,已经动员了所有潜在力量,是赌上家底的一场大规模行动。

而苏联的情况也半斤八两,由于乌克兰白俄罗斯人口稠密区的丧失导致一轮轮征兵,根据1942年统计数据表示当年底集体农庄人数只剩400万人,为扩大劳动力来源政府调动了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其中包括家庭妇女,不符合服兵役的男子,伤残军人,十四岁以上青少年,而在此之前的1941年也已经颁布了《战时职工工时规定的法令》,规定工厂劳动工人每天延长劳动时间一到三个小时,取消一切假日。

农业方面则主要依靠妇女与十二岁到十六岁少年,农忙季节还动员城镇人口下乡抢种抢收,1943年女性在农业生产中占比已达百分之七十六点四,在工业上1942年底已经转入战时轨道,东部工业区开始了源源不断的生产,这也是前两年在伤亡1100余万人后仍能与德军抗衡的资本,但这些还远远不够,因为库尔斯克会战的结束导致了更加严重的人力危机。

最后解决这场危机的手段便是不惜一切代价发动了第聂伯河战役,在这场堪称地狱的战役中苏联夺回了人口稠密区,勉强填补了深不见底的人力黑洞。

这是在双方都是人的前提下。

如果敌人是Beta 呢?

根据编年史1973年Beta 着陆中亚后1974年联合国的调查数据便显示人口骤降百分之三十,一年时间从46亿降低至33亿这个数字给周围尚未影响到的其他国家带来的会是强大的心理压力与震慑,因此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这被损失的13亿人口周围的幸存人口很大程度上也会难民化,这种难民问题不是几百万几千万,而是以亿级别计数的,现如今叙利亚北非难民问题都已经把欧洲折磨的苦不堪言要是这种亿级别的难民呢?人类从古到今可是从来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而且伴随着时间推移收留难民的国家也很快会难民化,滚雪球般的难民加上难民背后铺天盖地的Beta ,不得不说1975年苏联开始迁都哈巴罗夫斯克甚至1980年开始就阿拉斯加租赁谈判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毕竟Beta 带来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人类历史上的一切,而这些影响由以下因素组成。

首先便是Beta 强大的行军速度。

170KM每小时的最大速度简直就是闪电战的PLUS+版本,而闪电战的精髓就在于要在敌军完成军事动员前占领敌军交通要道与主要城市进而消灭敌军潜在动员基础取得胜利,与Beta 的战争需要海量的资源,战争后勤空间的瘫痪会直接影响总体资源的调配,要知道七十年代一位士兵的日均消耗量已达九十公斤,物资补给的减少会直接带来前线阵地的崩溃,除此之外闪电战还会带给人极大的心理威慑感,二战前期法国与波兰的溃败都已经说明了这点,如果没有足够的领土纵深(170KM每小时的概念是一天就可以来一个环法自行车赛)进行动员仅凭已有军事实力是很难抗衡潮水般涌来的Beta 的,也就是说很多国家会在第一波闪电战中覆没。

其次便是心理威慑感。

Beta 是会吃人的,因此这场战争不同于过去,所有人在Beta 面前都不过是一堆会动的矿石罢了,人类之间的战争打输了要么死要么做俘虏,坑死活埋这都足以让其他国家大费笔墨的进行批判,可想而知当看着跟自己一起的好兄弟被战车级扔进嘴里,被斗士级扭断脑袋,如此场景对于周围的士兵那是怎么样的一种震撼,而那些幸存下来的士兵会如何将这种场景添油加醋的进行描绘以证明自己活下来的不易与勇敢,那些新补充上来的新兵会如何看待自己未来可能面临的结局(跟人打再不济也有个全尸跟狗牌,跟Beta 打连狗牌都没得有),而在三番五次进攻失败后会不会发生哗变?就像法军1917年做出来那些?毕竟打Beta 不容易但打死几个逼迫自己进攻去死的当官的那还是容易的,至于打死以后干什么那暂时不会有人想。

最后就是Beta 的数量与质量。

在前期与之迎战的军队都是训练有素的职业军队,而这些职业军队由于对人作战惯性思维以及失误在招致极大损失后补充上来的预备役与民兵训练水平会降低至少一个层次,以一个整编师一万人每位职业军人一百分来计算那就是一百万分,而如果补充上来的士兵平均分在八十分左右那这个分数就会变成八十万分,并且这个数字会随着补充兵员的增长不断降低最终维持到一个标准分数,这个标准分数也许是四十分也许是五十分,但是Beta 的总体分数不会降低,反而会随着对人作战逐渐改变战略(如红旗作战后光线级的出现与95年后兵士级的出现),总体分数还会略微上浮,可想而知前线部队所面临的会是怎么样的一种境遇。

在这种诸多因素加成下进行总动员、进行调遣物资都是极具考验性的,除了那些真正位于大后方的国家,而哪怕是大后方国家,在应对这种非人战争的危机面前也是极为复杂的,重建弹药生产线、造船、重武器生产设施改进、航空工业扩充...这些都需要海量的资金与人力物力进行调配,在1971年六月美国工业咨询委员会曾发布一项关于美国工业基础状况与动员计划的合理性,在这份报告中他们发现这样一个问题:1965年10亿美元的投资可以提供8万个工作机会,而1971年同样的钱只能够提供6.1万个,这种成本提高会直接体现在动员上。

1978年初美国进行的代号为“金光闪闪”军事总体动员演习对象是突然糜烂的东欧局势,在演习中美军派出了40万人,这支装备着世界上最先进杀伤力最高的高技术武器的强大军队居然会因为正常消耗而全军覆没,根据模拟结果在演习结束时军队所需要的炮弹导弹居然还在大西洋上或者东海岸的港口准备装运,这种问题的根源就在于铁路系统的陈旧与船运的混乱,以及成本的提高资金补贴调遣的不及时。

而比起前线后方的总动员结果也无法满足需求,发出动员命令的90天内只能满足步兵人力需求的一半,炮兵的七成,装甲兵居然不足三成,这种人力短缺还体现在医生与医疗设备上的短缺,也就是说会有很多人得不到及时救治而丧生,这也暴露出来民事部门的混乱,而民事部门与军政部门之间的矛盾更是加剧了这种混乱体现,直到里根总统上台后成立紧急动员准备委员会协调各方意见后才有所缓解。

因此这场战争在前十年甚至十五年人类并未占据主导地位,在战术机缺乏,土地人口资源丧失、心理情绪等多方面影响下能够完成全体人类的总动员都实属不易,而完成总动员后人类会发现掌握在手里的只剩下美洲非洲与大洋洲,人力还受到极大损失,在这样的情况下哪怕孤注一掷发动了全人类版的‘第聂伯河战役’所获得的土地也不过是人力与资源都被挖掘殆尽的沙漠化地区罢了,当然这是最好的结果,最坏的结果那就是人类重新上演大崩溃,而这也恰恰反映了2001年MUV世界线中面临的状况:人类基本失去了总体大反攻的资本,只能一昧进行防守侵扰作战,直到白银武的到来。



 


浅谈MUV世界观的后勤动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