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思维阁具象】记录自身_全景相机便携款

2023-06-30 20:10 作者:前排瞌睡  | 我要投稿

楔子

- ...... ......

博学多闻[中等:成功] - 看,一块长条状的硬塑料立方体,顶部...喔,抱歉,它是一部全景相机,在九域等地也曾被称为*全角光学摄像器材*。磨损处还挺多的,有可能是一台ONE RS?它身上的灰尘太多了,我们需要给**翻个身。

天人感应[困难:成功] - 你面前的一尺处扬起了浮灰,被搅动的颗粒透出色的光。那机器似乎还能作。你感觉夹克后领的位置变得局促起来,凉意顺着衣物钻入皮肤之下。

五感发达 - 之前有在拍摄吗?我是说,它有之前的*记录*吗?

天人感应 - 似枯叶随风远去,你的感知在倒退...倒退...一处泡影映射到了实在空间,模糊、暗哑,那是几刻前的*你*,前伸的右臂几乎与你的重叠在一起。神经牵动肌肉,握紧右掌的同时你眯起了眼睛——你瞟见*四值功曹*的痕迹。

Insta360 ONE RS_Disco Elysium风格

咳咳,上述的短文仿写自游戏《极乐迪斯科》,以文字跑团为形式的单人角色扮演游戏[1],强烈推荐。玩啊,他奶奶滴,为什么不玩!!

正经点。这篇文章的主题是“记录自身”。我将以我个人的当前认知和所掌握的信息,大致阐述这一行为的原理、方法、好坏影响及具体实践。笔力有限,海涵。

开始前,还得先在这里插个警告牌叠甲:这并不是一份严肃、具备科研性质的文章,它的内容是很主观、“想当然”的,只是一份我慢慢攒出来的随笔。所以,若继续往下翻阅,不妨调个舒适的坐姿,抱着像读《科幻世界》这类杂志的心态来看该文,权当增长见闻。嗯,我想这应是个不错的姿势。

那么,开始吧,Hope you gain & enjoy.ԅ(¯﹃¯ԅ) 

0 引言

这两句话摘自前些年已在社会面上404的网站“Special Containment Procedures Foundation”[2]。为什么要取这两句作为开篇,这和记录自身有什么关系吗?别急,容我先做个阐释。

第一句的内容虽然缺乏实证(另一较权威的说法是人类历史开始于约700万前的非洲[3]),但其蕴含的象征意味是很明确的: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已经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但对当下而言,可能仅有近期的相对很短一段时光是比较有参考学习价值及帮助的。第二句话基本是本意了,外在的、非自身所掌握的力量不可能一直帮我们解决困难和威胁,人最靠得住的只有“自己”。

继续再发散一下。可以这么说,人类自起源后的很长一段时光仍是处在迷雾中,或许已有不少的考古发现能探照出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但就整体上来说,这些就像阴云中模糊四散的光点。直至人类开始组成聚落乃至社会、国家时,现在的我们才有机会/能力,根据它们所留下的种种痕迹来复原出曾经发生过的情境。

历史上只有几次是人们完全靠自己发明出书写系统的。两个无可争辩的独立发明文字的例子,是稍早于公元前3000年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人和公元前600年的墨西哥印第安人;

公元前3000年的埃及文字和不迟于公元前1300年的中国文字,可能也是独立出现的。[3]

受限于各种条件,对过往重现的效果也并非完美无缺。这事是如此的费力不讨好,干嘛非得做这种忆往昔的操作呢?欸,这就到了第二句的发散环节:如何保护我们自己。

作为地球上的一个物种,人类在漫长的时光中学会了制作工具与动物搏杀、书写文字与同类沟通、观测天象与自然共处,这些能力均不是天生而来,而是一代代人尝试、积累、继承下来的。作为受此传承的后人,先不论发扬光大,若仅是想尽可能长时序地持有,[重走n遍]是我认为最佳的掌握手段。前人留下的记录越多,这条溯源之路便越好走,该项能力也就保有得越完整。

巴拉了一堆有的没的,终于把内容扳回到“记录”上了。就宏观而言,人类群体能从古早的狩猎耕织、石壁作画到现代的各类科技造物,离不开长时序的演化和传承,而记录应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那微观而言,记录于个人又意味着什么呢?作为一名独立个体,有必要去践行这种行为吗?先就着这两个疑问,我们进入下一节。

1 原理

首先,我得先立一个经验性假设:正常情况下,人是通过视听味嗅触这五种感官来接收外在信息,并在大脑中进行存储和处理。

落日、鸟鸣、酸柠檬、酒精、棉絮,诸如此类,我们借由不同的感官刺激来探索、认知外在的世界及对象。自诞生起,我们便不自觉地这么干了,这是漫长的演化后人(或者说是大多数哺乳动物[4])的天赋技能。而且人的大脑本身就是台精密仪器,在相关的神经学研究中,总结出“工作记忆”这一概念,以指代大脑在秒级尺度内存储和操纵信息的功能[5][6]。感官信息经此处理后,能以某种形式长期存储在脑海内。因此,我们即便不假借外物,也可以不时地回想起曾经发生过的事情。

然而,工作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早些年的研究显示,它的容量大约为7个组块,每个组块可以是不同含义的信息如文字、图像[7]。对于超出工作记忆处理范围的感知信息,大脑应该会忽略或无视它。而对于长时记忆,若不时常加以巩固,它亦会随时间逐渐被遗忘[8]

既然天生硬件的记录能力有限,能想到的解决方法是提高自身的记忆上限或借助外物。对于前者,我是不太相信自己能经训练后拥有过目不忘、一记永记的能力,加之考虑到能量守恒定理,并不想因此而让大脑长期过载而英年早逝...后者是个更为轻松的选择,也就是“记录”,让外物成为自己记忆的另一个存储空间。

记录,广义而言是一种保存、传递和呈现信息的行为或过程,它将信息或事件固化或记录下来,以便以后参考、回顾或研究[4]。它能以多人合作的方式进行,甚至可以单独由他人为你来进行(注:这可能更像是自我延拓的一种表现,不做讨论),比如说聊天记录、评语[9]

在此基础上再进半步,我认为是记录自身,准确来说是选择性地记录与自己有关联的一切信息。为什么非得是“自身”?无他,现代社会的信息爆炸了(特指在网络上),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前所未有的紧密,信息高效流通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于自己无效的内容,比方说那个【你不知道,你只关心你自己】梗,摘一段过来:

你知道吗?乌拉圭的人口有345.7万,同时,仅澳大利亚就有4700万只袋鼠。如果袋鼠决定入侵乌拉圭,那么每一个乌拉圭人都要打14只袋鼠。你有没有想过?没有,你只关心你自己 ![10]

只要还上网冲浪,每天都能浏览到大量类似的碎片内容,它们或有趣或煞有介事,狠狠地挤占为数不多的工作记忆带宽,进而裹挟着可能真正有效的信息一起离开大脑。哪怕不冲浪,现实中的杂七杂八也够工作记忆喝一壶了:“XX是不是再过几天要生日了,怎么安排”、“XX之前不投了XX期刊吗,见刊了”、“XX大会将于XX日召开,欢迎来稿”、“商店特价”...人的信息网可以很大,可能光是第一、二层节点传来的信息量便足够海量,也不可能把每项信息都事无巨细的记下来。用“与自身相关”来初筛虽然有隐患,但也是个还不赖的信息筛选条件。

本节最后,附上我对上一节两个问题的看法:(1)于个人而言,记录是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帮我们将外在信息存储到大脑中。即便不经过后天的刻意锻炼,也能自然而然的发挥该功能。(2)私以为是有必要去做记录的,特别是关于自身的记录。转录的信息可视为自身记忆在外界和时间上的延伸,在某种情况下也比后者要可靠得多。但有一点需要注意,当下的记忆才是主体,再多的记录都是延伸和辅助工具。

2 方法

终于掉完书袋了。在这一节,我将陈述我记录自身的方法。其实也并不复杂,again,选择地记录与自己有关联的一切信息。这些被记录下来的信息一般是有价值的。

(1)信息的存储需要载体。形式上,我以电子文本为主来记录自身,夹杂图片、视频、语音等。信息化时代了,文章集、相册、绘本、聊天记录、手工制品、游戏 (这里本来是有个生动例子的,以前有位up专门介绍过,但实在找不着了) 等都可以用于记录。记录自身还需要你对记录的信息有“参与感”——这份信息确实是经过大脑思考、处理后再存储到外在媒介上的,仅将信息从一个外在物转移到另一个外在物的行为,充其量只是记录,比方说给讲课PPT拍照后吃灰、吃灰专用的视频收藏夹、塑料膜都没拆的书等。

(2)内容上,分两类进行记录:收纳时间-事件记录法。收纳是将可能会有关联或有一个明确主题的信息收集整理起来,比如课程、代码功能、一段经历、摘抄、读/观/玩后感、熟悉对象的模型参数,等等。它们的内容可以是散碎或相关联的,只需按主题分门别类即可。不必太追求内容的成体系或完整性——那是其他“成员”该干的活。

时间-事件记录法,学自《奇特的一生》(还没读完),它是一种基于过程的记录,记下一件事的起止时刻+该事件的简述,以尽量不含感受的陈述句进行[11]。举个过程例子,X日X时我正在调代码,通知去帮忙测数据了,打开手机备忘记下X时,并另起一行记下X时;采数据的过程中大致总结这段时间的经历,记入备忘,若能安排下个事项那也一并记入;结束采集,记下X时。

这种记录可能需要那种“后台运行中”的状态而非一天后的总结,初期可能会觉得不方便,但习惯后它并不会占用多少时间精力。它能帮我再回顾一天中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的细节,有种掌控和俯瞰的感觉。书中提到它更进一步的用法是提高时间效率和培养自律,不多赘述。

(3)保证主观的真实性,感知到啥就是啥,不要骗自己。对外可以修饰、春秋笔法,对内务必做到从心,因为记录自身的受众主体是未来的自己,届时他所拿到的信息不应再经过解码之类的操作。

3.1 积极影响

汗,有点像在写思政内容。 记录自身的信息是:

(1)成长之路的可靠标志物。

大脑是有遗忘机制的,大多数被记录的信息一方面是为了更高效地解决问题、处理事务,另一方面也能防止死去的知识突然攻击我。

而过往的自身相关信息是一种参照物,它多少能反映当时的个人状态,通过与当下对比,能大致确定出这段时间的变化,方便个人的决策与改进。

这些参照物也不时地提醒当前的我别忘了初衷。

(2)时间节点,以预测未来变化。

从俯瞰视角总体来看,当下往前的自身记录都可视为时间线上的一串节点,是已经历人生的数份切片。相近的两份切片之间的变化幅度理应不大,《Rick and Morty》中有个词很形象:“中央有限曲线”。这些过往数据“拟合后的曲线”可大致明晰近未来时段的个人状态,以更好地进行规划和决策——这是其他“成员”该干的活,我放第五部分再展开。

(3)更有效地整合为有价值的内容。

这往往是自己对一事物感兴趣,将其多次记录、整合后的结果,这或许使该主题的内容蕴含了对他人而言有用的信息,比如攻略搬运、某段完整经历/流程。将自身记录分享出来,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展示个人能力性格、提高影响力和制造信息聚合的行为,这个程度的高低可能与该信息的稀缺度成正相关。

3.2 消极影响

事物总有两面性,以下是我在实践记录自身时发现的问题:

(1)对抗遗忘这件事是否合理。

哎,时间会抚平一切,包括记忆。即便是把信息记录下来,也不过是多续了一段时光。在永动机被发明出来前,没什么是能维持至永恒不变的。留念美好、维系所拥有的一切, 这种诉求从个人角度出发还挺浪漫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是在挤压新事物的生存空间。

遗忘的另一种说法是对记忆筛选与巩固的结果,对其进行浓缩和抽象化。但果然还是很在意事物的细节啊,多留存一刻是一刻吧。

(2)不断变大的忒修斯之船。

忒修斯之船是普鲁塔克所提出的一项思维实验[13]

一艘能在大海上行驶几百年的船,归功于不间断的维修和替换部件。只要一块木板腐烂了,它就会被替换掉,以此类推,直到所有的功能部件都不是最开始的那些了。当所有的零件都被替换掉之后,那么这艘船是原来地特修斯之船吗?还是一艘另外的船?

遗忘机制既然存在,那作为记录的主体对象——我,也理应随信息的更替而变化。新“船”仍是原来的船,因为只要我还保有更新前后的记录,那船身上的变化就是可溯源、有因果关系的,能由此证明新船还是原船,即新船仍是原船发展的产物而非无中生有、外来的。

一个反例,呃,就是那种凭依、附身本的剧情,一个人通过某种手段覆盖了另一个人的意识。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船的部件几乎不变,但里面的舵手/发动机/龙骨被换了,让新船的主体变成了外来物,我认为是不可称其为“还是原来的样子”,因为随时间发展这艘新船会蜕变成另一形态,且这个变化的过程是突兀、无根据的。

所以,为了保有船的核心部件,有些在是当时自认重要的信息,我会尝试把它们公开/给予他人,让他者帮我加固、锚定和保存,以这种方式延长其被更替掉的时限。但另一方面,新信息为船带来了新的部件以适应变化的外界,若一直抓着旧部件不放,这艘船总会越来越大,这不算是个好现象但暂时也没有好的解决方案,或许需要其他“成员”的帮忙。

(3)“合订本”的问题。

合订本用于形容一个实体,或者前后言论冲突,或者曾经自行暴露过自己的愚蠢[14]。人是社会化的产物,我们想继续活着,就需向外索取,受外界影响。如果一直能处在同一环境下,那这个环境就会一直影响、塑造着我,使我成为环境的一份子、成了它的喉舌,也就不必担心前后不一致的问题,因为我的所有记录都只能是单一环境下的反映。

往这方向论述不免又得扯到纯粹与永恒上,想在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中创造出这种长久单一的环境相当苛刻,变化、多样化才是常态,那合订本的问题迟早会遇上。一种缓解措施是减缓周围环境的变化幅度,让改变的经过尽可能平滑,“在一定区间范围内曲线可近似为直线”。或者形成稳定的内在循环,外在信息只充当燃料。但这种方式太理想了,被外在影响与长时序的问题卡住了。

合订本的另一体现是,笑年少时的天真。随着所录信息的愈发全面和完整,对事物的理解自然愈发深刻,很多早期的言行想法就显得站不住脚和令自己捧腹。但这也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一般我会将这个发展的过程称为“迭代”,早先的记录虽权重降低但仍会保留,原因可复习3.1(1)(2)。因合订本问题,对不被当下需要的记录进行切割或岁月史书是可耻的,这容易导致像3.2(2)的例子发生。实在要舍弃...或是体面地让它被遗忘,或是在被遗忘前,尽可能将它重塑,解构重组成符合当下需求的记录。

(4)加深性格倾向。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世界到来之前,“伟力归于自身”是一种主流的观念。抄写员的职责是忠实地记录,他并不擅长辩论和宣传。而记录的信息也是有power的,它同样存在于物质世界中,进而带来精神上的影响。最为常见(且广泛)的坏性格倾向是傲慢,其次是自恋与精致利己、小心翼翼。我是如此解决/缓解这类影响的:将信息定期分发共享出去,供他人审视和完善,并追求各种意义上的对等。

4 实践与分析

真正主动的开始进行记录自身这一行为,可以追溯至高一时开始的主动写日记,但去到高三时断了。至大二上学期,当时的误差原理与测量平差基础是真的难学,划不动水了必须自己找网课恶补。当时用过一段时间的有道云笔记,发现比较难导出信息和本地存储后,转去用office全家桶中的OneNote,还不错就一直用到现在。中途有过段极短的时间尝试使用markdown,比较繁琐+导出信息的操作不如OneNote傻瓜化,继续趴回OneNote上。

分享信息的动机上文已有阐述,这里聊聊该行为带来的结果。就B站这个平台吧,当初19年我把Hgo的软件处理流程搬了过来,至今4年居然也能累计有1.8万的播放量(有价值的内容);近一个月前投的惯导数据解算探索也给我涨了百来位粉丝(影响力扩展)。

列这两条是因为它们的成片制作过程是野路子,信息整合的成本占了大头(而这份成本于我而言是必做的,非额外事务),却仍能取得远超我预期的收获。稍有可惜的是,当前仅做信息聚合+共享的操作并不足以提供经济效益,这与信息的主题和深度有关。就目前实践的结果来分析,分享的信息最好存在长期需要+高稀缺,具体而言,本专业必经之路+鲜有路标+易上手?

5 延展

这部分是关于记录自身这一行为的拓展和补充,空想成分居多。

(1)攀上巨人的肩膀。

如前所述,外在世界是运动、变化的,自身的记录信息也时刻受其影响。就正常情况下,既然改变不可避免,那自然会期望事物往“更快、更高、更强”的方向发展。如何引导?如何判断大致的好方向?当前的方法是高我法:想象一位更power的存在并扮演他,让这位虚拟的完美“自己”提供规划信息[15]。高我的形成是需要长期锻炼的,而过往的自身记录或多或少能约束他别干太离谱的事。一个生动例子是《诡秘之主》的扮演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2)时间囚徒。

世界线理论最初由赫尔曼·闵可夫斯基于1908年的演讲《空间与时间》中提出,他将时间和空间合称为四维时空,粒子在四维时空中的运动轨迹称为世界线[16][17]。动漫作品《命运石之门》对其进行了更通俗化的解释:世界线是贯穿过去、未来的一个世界的历史,每条世界线代表世界历史的一种可能性[17]。时间囚徒指的是分布在世界线上不同时段的自己[18],越早的“我”所作出的决定,越能影响后面时间段的“我们”。自身记录相当于在刻意地收束世界线的发散并加以引导,有好有坏。

(3)四维时空的虚幻重映。

传闻人死前,大脑会像放电影那样快速地回顾自己的一生。既然自身的记录信息提供了当时的五感素材,能否发挥想象力或其他成员来实现类似效果?即重现过往发生的经历。一种可能的方案是在睡前尽可能回忆信息,然后在“清醒梦”的状态下重映出来。

6 结语

again,记录自身指的是有选择地记录与自己有关联的一切信息。这一行为并不是必要的,仅靠人脑自带的记录功能,也可以每天过得不错。

我在开头将记录自身的位格定义成“功曹”,是因为这一行为近似人类自带的天赋技能,是死功夫,是“独善其身”的方法。它并不是高深的、需要后天刻苦习练的技能,只需耐心坚持地执行亦有收获。它的最终诉求可归结为留念美好、维系所拥有的一切,想仅通过这一个行为就实现无疑是痴人说梦,但它的产出或许能为其他更高级的行为做支撑,以期有朝一日能真正实现。

碎碎念环节。在粗略翻阅了些神经学、心理学的文章后,写这种东西其实是很惶恐的,没有实验和数据,总有种伪科学的感觉。后来把该文放在随笔散文的位置,又总觉得差点意思,自己没多少阅历和见识,干巴巴的。而截止到当前,文章的逻辑仍较混乱,关于主题的阐释还是不够深。内容四处开花,却还有多处待修缮和考证的地方。怎么说呢,deadline了,再拖着不弄完就有些不礼貌了...还是赶紧端上去吧。

当然,既然发出来,那就已做好了被审视和拷打的准备,也希望看到这的你或许能为锚定这些信息出分力(笑)。说到这点讲些题外话,相由心生,一些长久确信的信念是能体现、影响到自身和外界上的,所以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非亲历的事件都不宜给予太多权重。假设啊,假设我没开编,该文所提的方法也确实是可行有效的,但那也只是对我有效,有幸存者偏差的可能。

以及欢迎解构,发布该文的主目的一是此前没尝试过整理这种内容想试试,但从结果来看,对抽象化的行为、方法进行描述,对现阶段的我来说还是太难了;二是让外在帮我锚定。

也不知以后的迭代会作何感想( ̄▽ ̄)

最后,感谢塑造了如今的我的一切。特别感谢朋友@子野Grass,他是该文得以产出的起因和部分助力。诚挚感谢。

以及附录的传送门有空可以刷一刷,也是能增长见闻的!那么,感谢你看到这里,承蒙厚爱,有缘再见。

参考

[1]https://www.vgbaike.com/disco_elysium

[2]http://scp-wiki-cn.wikidot.com/about-the-scp-foundation

[3]《枪炮、病菌与钢铁》P4、P216

[4]ChatGPT 3.5

[5]http://www.cebsit.cas.cn/xwen/kyjz/2020n/202001/t20200109_5484305.html

[6]Zhu Jia,Cheng Qi,Chen Yulei,et al.Transient Delay-Period Activity of Agranular Insular Cortex Controls Working Memory Maintenance in Learning Novel Tasks.[J].Neuron,2020,105(5).

[7]Miller, George A.The magical number seven, plus or minus two: 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ty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J].Psychological Review,1994,101(2).

[8]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5487570/answer/295642391

[9]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Ls4y1r7Dr/

[10]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5769635/answer/1649977102

[11]《奇特的一生》

[12]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59467422/answer/2754625725

[13]https://zhuanlan.zhihu.com/p/414347326

[14]https://zhuanlan.zhihu.com/p/476569260

[15]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42879082/answer/2344024686

[16]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xu411D72J/

[17]https://mzh.moegirl.org.cn/%E4%B8%96%E7%95%8C%E7%BA%BF

[18]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i4y12796/

[19]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cx411X7uj/

附录

参考中有部分内容也在b站,在此放个传送门,方便阅览。

[9]一份QQ聊天记录所承载的,也许比你以为的要厚重得多……

[16]【黑洞战争】“世界线收束”里的“世界线”究竟是什么?(第2期)

[18]时 间 囚 徒 越 狱 指 南

[19]一如既往的场所 「いつもこの場所で」 AMV


【思维阁具象】记录自身_全景相机便携款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