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载具 M9“杜鲁门”主战坦克
M9“杜鲁门”主战坦克
首先声明:本载具为完全架空的脑洞产物,请各位不要当真!!!
此坦克为M1艾姆拉姆斯魔改升级的产物,装配了尾舱装弹机和120毫米电磁炮或140毫米电磁炮。
M9“杜鲁门”系列主战坦克是美国通用汽车国际综合性防务集团下属的通用先进地面作战解决方案为美国陆军及美国海军陆战队设计生产的第四代主战坦克。
M9系列主战坦克配备了先进的信息系统,无人机群联控系统和联合战场管理系统,装有全球顶尖的的防护装甲和电子设备,同时,美军在M9主战坦克上首次运用脉冲观测系统,联合火炮射击系统,以及先进的新型钛铀混合合金复合装甲,先进型“阻拦者-II ”高速拦截防御解决方案等。
截止至2081年,M9系列主战坦克家族主要由M9、M9A1、M9A2以及M9A3以及最新型号M9A4构成。
M9的人员编制为典型的三名乘员,包括车长、驾驶、炮手。
整体设计
M9主战坦克的整体构型与M1系列主战坦克相似,车身更加低矮,至炮塔顶的高度仅2.3m。M9主战坦克的炮塔本体与M1类似,为钛合金板拼接制造,构型低矮而庞大,装甲厚度相比M1没有显著增加,但炮塔正面装甲的倾斜角度相比M1显著加强,此外,车头与炮塔正面加装有钛合金陶瓷板增强防御能力,全车体均有铺设石墨烯伪装膜,这种薄而简单的材料可以极有效的遮蔽热信号。
装备120炮的M9坦克炮手席位于车长席的前下方。车长席设有一个观测吊舱,可360度旋转,上有六具观测镜与一具定向脉冲扫描仪,吊舱的操纵系统设有动作捕捉设备与传感器,可兼具VR/AR操控系统,前方设有一挺遥控机炮,非手动情况下交由车载AI操控。从M1以来,美国坦克的设计哲学就是尽量在坦克三要素──火力、机动力、防护力间取得平衡;但是碍于科技限制,老一代的美制坦克都无法有效兼顾以上原则,或者变成各项性能都不突出。M9则由于科技的飞跃进步,不仅同时兼顾上述三个方面,而且在每个方面的表现都远远超出上一代的主战坦克。
成员:3人(因自动装弹机取消的装填手)
全重:69吨
全长:7.25米
全高:3.30米
单位功率:49千瓦/吨
单位压力:56.0千帕
车底距地高:1.370米
履带宽:530毫米
最大公路速度:93km/h
非公路条件下最大速度:81km/h
最大行程:公路550km(600km),越野420km(509km)
最大爬坡能力:60%斜度
最大垂直爬坡能力:2米
最大跨越壕沟距离:3.4米
燃料储备:2130升
耗油量(升/百公里) 公路120,越野160
涉水深(无准备):1.4米
潜渡深:3米
最小转向半径:1.76米
发动机:AGT-2700燃气涡轮
引擎功率:2700马力
传动装置
型号:艾力森(Allison)X-1200-3B自动变速箱
类型:行星机械式双侧变速箱
前进档/倒档数:5/2
转向装置类型:离合和制动(1或倒档)
低速侧变速箱降档(2~5档)
悬挂装置类型:扭杆悬挂
武器:
主炮:140mm M775A2电磁轨道炮
鉴于同时期西方与中国坦克都采用口径在120mm以上的主炮,因此M9主战坦克的炮塔在设计之初就能容纳140mm的电磁轨道炮。不过,早期M9刚服役时仍配备一门由通用先进地面作战解决方案研制的M757A1 120毫米51倍电磁轨道炮,介于美军尚未完全挖掘120毫米电磁轨道炮的潜力,M9主战坦克140毫米电磁轨道炮预计要到2079年才会正式实装。
M9主战坦克采用的M775A1电磁轨道炮,代号“宙斯”,宙斯是希腊神话中主神宙斯所使用的武器。本身的原型是雷电,作为投枪使用,威力巨大,当宙斯将此枪掷出时,会发出划越空际的亮光,地上的人称之为“闪电”,投射时宛若闪电划破天际,又名闪电之枪,由于M775电磁轨道炮发射时电磁轨道内的黄色闪光与文中描述相似,所以美军少见的选择了这个源于希腊神话的名称作为M775的代号。
M775A1电磁轨道炮炮管内电磁轨道寿命在650发左右,可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聚能装药破甲弹、榴弹和“白莲花”导弹等不同类型的炮弹,炮弹的体积仅有传统120毫米火炮炮弹的四分之一,重量是其三分之一,加上不用考虑发射药殉爆等风险,所以M9主战坦克的弹药携带量被提升至105发,有效保障了持续作战能力,加上电磁轨道炮无需像常规火炮一样等待火炮泄压,通常可以维持五分钟甚至更长时间,炮弹弹头多装有激光制导或其他制导装置,具有很高的射击精度,M9主战坦克在静止状态下对2500米距离内目标的首发命中率可高达90%,据悉,M775发射的穿甲弹可以在2200米距离上打穿1850毫米均质钢甲。
高射机枪:单联装14.5毫米机枪1挺
同轴机枪:M-320 7.62mm同轴机枪×2
车长用机枪:M2A9 12.7mm车长用机枪×1
值得一提的是,M9的车长机枪枪架为电动式,俯仰范围为-15度至+79度,可360度水平回旋,车长能在车内遥控机枪的操作而不必探头出车外。
烟幕弹发射器总数量:6+6具
诱饵发射器:M310A3六联装诱饵弹发射器(备弹16发)
热烟幕:有
弹药基数:14.5毫米机枪弹:1000发
12.7毫米机枪弹:900发
7.62毫米机枪弹:1200发
120毫米电磁炮炮弹:67发
车上储存67发120mm炮弹,60发储存于炮塔尾的装甲主弹舱中 ,7发位于炮塔吊篮底板的防弹箱内。
M9的主炮炮弹大多数位于炮塔后方的主弹舱内,中间以一道坚固的防爆活门与乘员舱分隔,此隔门非常坚固,足以承受大量弹药爆炸时的威力 。因此,炮塔尾部主弹舱内的弹药被诱爆时,主要爆炸威力会由弹舱顶部的泄压板宣泄而出(或者将较为薄弱的炮塔尾部炸开), 战斗室内的人员在强化隔门的保护下不会受到直接波及。此外舱门还装有紧急时的机械闭锁装置。M9坦克的两侧设有侧裙,一方面保护悬吊系统,此外也能局部抑制行驶时扬起的沙尘,以提升隐密性。
穿甲弹初速:1800米/秒
破甲弹初速:800米/秒
炮塔驱动方式:电动/手动
炮塔旋转范围:360°
射速:5发/分钟
火炮俯仰范围:炮向前:-8°~ 32°
炮向后:-3°~+32°
火炮稳定器:水平向:有
高低向:有
使用钕-钇石榴石(Nd-YAG)激光测距仪(日后则换能在烟雾中有效运作而且比较不伤害眼睛的二氧化碳激光测距仪)、安装于稳定仪上的日/夜红外线热影像仪(设于炮手观测器内,炮手观测仪位于炮塔顶前方右侧)以及数字式射控计算机组成
由休斯制造的热影像仪的探测距离达12km以上,使M9拥有极佳的夜战能力,操作时也能与激光测距仪相互校正。
射控计算机能通过各种传感器自动输入射程、前置角度、炮身倾斜以及横向风力等四种资料,并以人工输入弹种选择、发射药温度、大器压力、温度和目视修正值,再计算发射时的参数,并控制火炮与炮塔进行接战;此外,射控计算机还具备自动修正功能。由于主炮与传感器都配备稳定系统,使得M9具备行进间射击的能力,第一发命中率远超过M9的水平,射控系统的自动化成度与作业速度也很出色 ;
防护:
装甲结构类型/厚度
水平倾角/材料
车体
前部上
复合/1100毫米/65°/钢、非金属材料+穹甲-3反应装甲(等效:2300毫米钢)
前部下
复合/700毫米/30°/钢、非金属材料+穹甲-3反应装甲(等效:1300毫米钢)
侧部
复合/前750毫米/80°/钢、非金属材料+30毫米钢栏杆
后730毫米/90°/钢、非金属材料+30毫米钢栏杆
顶部
均质/前50毫米/1°30′/钢
后50毫米/1°30′/钢
底部
均质/30毫米/0°/钢
炮塔
正面
复合/约1900毫米/50°/钢、非金属材料+IBD反应装甲(等效:3200毫米)(后期IBD-2反应装甲)
侧面
复合/约800毫米/50°/钢、非金属材料+IBD反应装甲(等效:2400毫米)
顶部
均质/200毫米/30°/钢
灭火装置:有
主动防护:
MK76“突袭者”远程主动防御系统
IBD模块化可扩展装甲系统
EBS“暴君-6”干扰导弹系统
AIFA先进间隔填充装甲系统
A3型钛合金复合装甲
全向FCPS“重点接触防护”先进防护系统
卡莱尔声波阻截系统
光学迷彩伪装系统
GAC-5(General armor components-5 通用装甲组件)
MK50“天幕”近程主动防御系统
D40“保镖”聚能反应装甲系统
“重盾-II”区域拒止护盾系统
“火花-II”电磁护盾系统
“电花”应急响应护盾系统
三防装置:有
光电报警或对抗设备:有
发电机:72V/10千瓦/СГ-10-1
蓄电池:6个/12V/140Ah/6-CT-333P
延伸型号
XM-933实验性先进地面作战平台
由通用动力于2051年开始研发的原型车,2051年开始生产,共制造45辆,2055年因以色列危机,有43台XM-933被调至海军陆战队参与第二次赎罪日战争,在实战中XM-933表现优异,共计击毁敌军坦克与装甲车辆276台,参与作战的43台XM-933中仅有两台因伏击被摧毁,均是被RPG击中侧面车体。
XM9试验车
M9主战坦克的试制实验模型。于2051-2056年供研制试验用的先导车辆(Pilot Vehicle),从PV-1至PV-8,2051年开始生产,共制造8辆。
XM9-AFE(Advanced Firepower Experiment,先进火力实验)
XM9的140毫米电磁轨道炮平台试验计划,由编号为PV-6与PV-7的XM9试验车改进而来,XM9-AFE重新设计了炮塔内部布局,为140毫米电磁轨道炮加装了更高效的冷却系统,并加入了可抛式热容棒设计以应对高强度作战的过热问题,加装有自动装弹机与无人机支持平台,PV-7号实验车还加装有微波能源传输系统,可以由卫星网或支持车辆远距传输能源,因实验型140毫米电磁炮持久作战能力低下,着弹速度不足,供能不足等问题终止研发,原型车目前保存于德州科技哈尔西电磁动力研发中心。
XM9 ERP(Experimental Regional Pulse System 实验性区域脉冲系统)
XM9主战坦克的侦查实验型号,用于大范围战场侦查与监控,XM9 ERP拆除了120毫米电磁轨道炮,供能设施转为为车顶装载的“美杜莎”实验性广域脉冲联合攻击监视阵列提供能源,原本装载120毫米电磁轨道炮的空间被更换为一台通用曲射精确火力系统,可装载精确制导炮弹或导弹对周边30至50公里进行曲射火力支援。
XM9 ERP共制造三台,其中两台于2053年被送至亚洲战场进行实战检测,在实战过程中表现优异,可靠性与抗干扰性能一直饱受质疑的“美杜莎”系统在湘西会战中表现良好,成功为多台M1A3主战坦克与M9/M9A1主战坦克提供侦查引导与火力支援,在XM9 ERP的支援下美军装甲部队共计摧毁131台敌军主战坦克与装甲车。
同年,美军正式批准XM9 ERP量产计划,同时美军向回音先进地面作战解决方案提出要求,要求其在XM9 ERP基础上研发新一代增强型区域脉冲扫描观测附件,即后来的RPS改装套件。
M9主战坦克
M9主战坦克早期量产型,于2061年5月在俄亥俄州的利马坦克工厂(Lima Army tank Plant)开始生产,第一批M9初始量产型的每辆车都有少量修改,因为具有实验性质,所以这批量产车仍是称为XM9,到优化定型后,全部初始量产型都统一修改为M9量产型的标准。M9主战坦克至2069年9月停止生产,共计生产580台。
M9 ERP(Preemptive Regional Pulse System 先行区域脉冲系统)
XM9 ERP主战坦克的量产型,截止至2061年共计生产75台。
M9 AGDS(Air Ground Defense System 空地防御系统)
以M9车体开发的跟随防空系统,装备两门巨蝮链炮与一套黑光蜂巢导弹舱,该车型能对空和对地攻击,截止至2075年共计生产670台。
M9 IPP(Improvment Production Program,生产改进方案)
M9主战坦克的生产改进型号,2059年3月开始生产,主要针对生产工艺进行改进与简化,并对现有系统进行升级及重新设定,M9IPP第五批次在换装M757A4电磁轨道炮后正式更名为M9A1主战坦克。
M9A1主战坦克
M9A1是M9主战坦克的第一种大规模改良型,最主要的改进是换装一门M775A2 120mm电磁轨道炮并加装了自动装弹机,此外还有不少细部的改良,并整合了M9IPP所有的改良项目, M9A1主战坦克于2064年9月开始生产,直至2079年12月,各型号M9A1主战坦克共计生产5640台。
在换装自动装弹机后,M9A1主战坦克的射速降低至16-20发每分钟。
防护方面,M9A1主战坦克增设了第四代主动防御模块,重点防护部位还加装有钛合金陶瓷装甲板用以增强防护,同时,美军根据湘西会战的实战经验,对“阻拦者”远程主动防御系统进行了重新设计与升级,并结合“大盾”广域三坐标脉冲雷达的开发经验对“雷电风”雷达进行了改进,新型的“雷电风”三代探测阵列引入了脉冲观测系统,目标探测能力与多目标跟踪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加强。
M9A1 AEP(Armor Enhancement Package,装甲增强原件)
2069年,针对M9与M9A1进行特化改装的ZTZ-67A3主战坦克投入解放军作战序列,同年,解放军根据AIFA系统特制的69式140毫米特种钨钢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硬化型开始换装,同年6月,一支装备有十四台ZTZ-67A3主战坦克的解放军信息化合成连与一支装备有四台M9A1主战坦克的美军机械化部队发生遭遇战,经过半个小时的激战后,美军四台M9A1均遭受重创,在友军的掩护下撤离,美军在分析受损的AIFA模块时发现,解放军新型穿甲弹加装有新型智控弹药系统,在着弹前会二次引爆穿甲弹尾部携带的高聚能定向发射药用于二次提升着弹速度,同时穿甲弹主穿杆前端加装了可抛式重型穿杆,用于击穿面板装甲阵列并激活AIFA的主动防御机制,在发射药二次加速的协助下,加重型可抛式重型穿杆可以有效击穿并激活两层以上的装甲隔板,可抛式重型穿杆被抛板打断后,由于其使用两段式设计,重型穿杆被打断后并不会影响起主要穿甲作用的钨合金穿杆,主穿杆加装有经过分子强化的抗弯曲保护层用以保护穿杆主体防止其被抛板与射流击穿,作为穿杆主体的钨合金中也加入了相应的反制材料用以抑制AIFA系统中的纳米机器人与侵蚀性物质,同时穿杆直径也扩大6毫米以上,这些措施使69式穿甲弹面对AIFA系统时,能拥有更高的强度防止主穿杆折断,美军根据模拟实验和勘测损坏的AIFA模块与残骸推算,69式穿甲弹在击穿AIFA后,主穿杆至少还保存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穿杆长度,对于69式穿甲弹的超长型穿杆来说,即便是损失百分之五十,剩下的穿杆也足以对M9A1最内层的A5型钛合金装甲造成足够的威胁,在实验过程中,南宁方面与西安方面的美军意外的从多台ZTZ-67A3主战坦克的残骸中获取了完整的69式穿甲弹,经过多轮拆解研究与实弹射击实验后,美军获取了完整的69式穿甲弹性能数据,根据设计分析推测出了69式穿甲弹主要发展方向,并按照现有资源对前线部署的M9A1主战坦克进行紧急升级。
同年10月,美军正式确认解放军装备69A型特种钨钢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因美军有效的紧急升级措施,M9主战坦克的损失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针对解放军装备更新,美军迅速开启了新一轮M9A1主战坦克升级计划,负责M9主战坦克钛合金装甲研发的休斯顿新港国际高级研究实验室根据亚洲战场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后,提出了AEP(Armor Enhancement Package,装甲增强原件)方案,在保障战地改造能力的情况下,对现有M9A1主战坦克装甲进行大幅度升级改造,包括对AIFA系统进行升级,增强改进钛合金装甲抗穿能力,安装新一代贫铀约束网等。
由于2067年起美国国内情况得到好转,在维持高速生产的情况下,休斯顿新港国际高级研究实验室能拥有更多的资源去改善初代AIFA,研究实验室取消了为保证战场快速维修更换而安装在AIFA内的装甲面板-抛板设计,恢复了常规的NERA阵列,原本用于AIFA末端的金属射流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强度更高的部署在每片装甲板间隙间的“艾玛”智能金属与钛合金陶瓷片,“艾玛”智能金属内的纳米蜂群能有效操控智能金属内的金属元素,根据车载AI反馈情况进行位置调动与强度控制,同时,面对外来侵入物体,“艾玛”能拥有更强的拦截能力与弱化能力,同时减小对自身的影响,初代AIFA所使用的抗冲击凝胶在高温情况下会产生严重的损耗,导致其持续作战能力下降,具有耐高温特性的“艾玛”其自身不会受到影响,拦截穿杆所造成的损耗均为填充于“艾玛”内部的金属元素损耗,定期通过装甲模块的预留口向内部添加预制金属粉末即可,部署在装甲板间的钛合金陶瓷片经过二次化学处理用以增强强度,当NERA阵列内的金属板被击穿后,这些陶瓷片会在“艾玛”智能金属的协助下高速滑动切断主穿杆或射流,同时,由于采用大量新型材料,相较于初代AIFA,新型AIFA重量减少近4.5吨以上,在保障防护能力的同时有效保证了主战坦克的机动能力。
2068年1月,M9A1装甲增强型正式通过验收并进入量产阶段,正式命名M9A1 AEP型主战坦克,截止至2071年美军撤出中国战场,共有128台M9A1 AEP投入作战。
M9A2主战坦克
M9A2是美军在三战后提出的“陆军武装复兴计划”的产物,不同于更注重高强度作战的前几代M5主战坦克,M9A2更加注重于快速部署,信息化作战与区域控制维稳,用以快速支援欧洲战场,弥补北约在乌克兰地区相较于潜在敌对国在陆军装甲武力数量上的劣势,同时兼顾国内安全环境用于快速反应维护安全局势。
M9A2主战坦克对动力包与装甲进行了大幅度调整以减轻重量与加强机动能力,经过调整,M9A2主战坦克额外安装全向型FCP系统后战斗全重仅52吨,单位功率比高达每吨49千瓦,对动力系统的升级与调整让M9A2主战坦克最大速度达到169公里每小时,并且兼具极高的加速度与越野机动力。
在防护上,M9A2主战坦克更加依赖隐蔽系统与AIFA系统对主穿杆进行破坏,M9A2主战坦克安装有完善的光学迷彩伪装系统,重点部位除原本的石墨烯伪装膜外,还额外加装有隔热层与伪装板降低热能特征,同时,M9A2的动力包安装有卡莱尔声波阻截系统用以增强肃静性。
为了应对美军苛刻的运输要求,M9A2采用大量可收纳式设计,例如:M9A2主战坦克的装弹机采用折叠式轻量化设计,将车长与炮手席调整为收纳状态后,主炮整体可向炮塔内收纳0.5米左右,炮管外筒也分为两段套筒设计,手动拆卸前段外筒后可将主炮内层的电磁轨道前段向后收纳进后端外筒内,最后在炮口镶入特制的固定架与密封套即可。在运输状态下一架安装有先进货仓管理系统的C-67“环球霸王IV”战略战术运输机可一次性运输3台M9A2主战坦克,在完成运输任务后,C-67运输机在野外环境下仅需40分钟即可拆除先进立体化货仓管理系统恢复常规运输状态继续执行运输任务。
M9A2主战坦克于2076年开始生产,直至2079年,共计生产1160台,其中,有八成以上的M9A2主战坦克是由M9/M9A1改造而来,改造作业完全自动化,仅需20分钟便可完成装甲模块更替,改造作业完全自动化的情况下,150分钟即可完成对M9A2的改造作业。
目前,M9A2主战坦克装备于美军多个全球快速反应战斗队中,部分M5A2及技术出口至德国并运用于豹5快速部署坦克。
M9A2 BLP(Baseline Package 基线套装)
M9A2主战坦克的通用改件研发计划,包括武器模块,动力模块,装甲模块等近70多项子模块开发计划,于2079年开始研发,目前共有近十款M9主战坦克衍生型号由此项目发展而来。
M9A2 HA(Heavy Armour 重装甲构型)
M9A2主战坦克的防护加强型,加装有“重盾-II”区域拒止护盾系统与“火花-II”电磁护盾系统,所有M9A2主战坦克都将逐步接受升级改造,美军计划在2079年完成所有M9A2主战坦克的防护升级。
M9A2 SEP(System Enhancement Package 系统提升套装)
M9A2主战坦克的升级套件,换装带有完全自修复功能的第三代AIFA一体轻量化装甲,更换火炮电磁轨道功能系统与轨道材料进一步减轻重量。
M9A2 SEP V2(SEP V2, System Enhancement Package Version系统增强元件V2型)
M9A2第二阶段改进产品,所使用的装备与美国陆军2080战斗系统(2080CS, 20680 Combat System)所装备的系统基本相同,用于验证美国陆军2080先进地面作战计划子系统,未大规模量产,仅少量改造并部署于乌克兰地区。
M9A2 TUSK(tank Urban Survival Kit 坦克城市生存套件)
M9A2主战坦克的城市作战型号,增强了战场感知能力与自身防护,所有升级均采用现有成熟技术,目的是确保其能适用于战场上的所有部队,不需要返回军械库进行改装。
M9A2 SEP V3(SEP V3, System Enhancement Package Version系统增强元件V3型)
M9A2第二阶段改进产品,所使用的装备与美国陆军2081战斗系统(2081CS, 2081 Combat System)所装备的系统基本相同,用于验证美国陆军2081先进地面作战计划子系统,未大规模量产,仅少量改造并部署于乌克兰地区。
M9A3
M9A3主战坦克是M9主战坦克的第三阶段改进产品,即美国陆军2080战斗系统研发计划产物,M9A3主战坦克为更有效的对抗中俄军队与执行快速推进纵深打击而研发,对动力,装甲等部分进行了大规模升级,首辆于2079年出厂,2081年开始装备部队。
武器方面,M9A3主战坦克针对主炮弹药进行了新一轮的改进升级,加入了更加智能化的自主系统。
防护方面,M9A3除了对原本的电磁护盾进行更新外,还额外加装有“电花”应急响应护盾系统,这种外部附加系统能在电磁护盾失效的情况下提供短暂的有效防护,为坦克成员组争取护盾充能或撤离所需的时间。
在M9A3主战坦克后,美军主战坦克升级研发进入小步快跑模式,多计划,多方向,同时研发探索未来主战坦克发展方向。
M9A3 SEP(System Enhancement Package 系统提升套装)-包括换装带有完全自修复功能的第四代AIFA一体轻量化装甲,更换火炮电磁轨道功能系统与轨道材料进一步减轻重量。
M9A3 SEP V2(SEP V2, System Enhancement Package Version系统增强元件V2型)-
M9A3主战坦克第二阶段产物,换装了全新的120毫米电磁炮,更轻,威力更大。
M9A3 SEP V4(SEP V4, System Enhancement Package Version系统增强元件V4型)
M9A3主战坦克的升级套件,更新了大量电子设备与数字化战场系统。
武器方面,M9A3 SEP V4更新了功能系统,大幅度提高主炮功率,更换炮管材料提高炮管寿命,换装新型自动装弹机,极速装填速度提升至1.3秒,增强了负责成员舱冷却的空调,加装新型FTH 4全自动模块化枪塔,可根据任务情况对枪塔模块进行更换,标准配置为20毫米速射长距离干涉系统,除主炮外的所有车载武器系统均可以交由人工智能控制,失效的情况下可以进行手动操控。
观瞄方面,为了应对解放军日渐成熟的脉冲反制技术,M9A3 SEP V4主战坦克加装了三代无线成像系统、热控制系统与最新的指挥、控制、通讯装备,能有效的规避解放军现有的大部分脉冲反制手段。
防护方面,M9A3 SEP V4主战坦克的车体外挂装甲品质进行了大幅度提升,车体装甲模块的表层阵列新加装有高密度约束网,同时,为了更加有效的对抗新一代反坦克火力,美军对M9A3 SEP V4主战坦克的主动防御系统功效进行了大幅度提升,换装装备有“守卫”雷达的MK76“突袭者”远程主动防御系统,该型远程主动防御系统在四车协同拦截的情况下可以同时拦截超过15个目标,在顿涅兹克战役中,隶属于美军第四机械化步兵师的一台M9A3 SEP V4主战坦克配备的MK76“突袭者”远程主动防御系统在1.8公里外成功拦截俄军发射四枚红箭反坦克导弹(共发射六枚,拦截四发,另外两发被暴击干扰系统扰乱偏离轨道未进入拦截流程),并成功引导炮手使用“白莲花”炮射导弹摧毁了发射导弹的反坦克小组。
由于单价高达1.81亿美元,M9A3 SEP V4主战坦克曾一直饱受质疑,但在第聂伯利剑行动中,第四机械化步兵师下属旅级战斗队装备的M9A3 SEP V4战斗群如利刃一般快速撕裂了俄军防线,在机械化步兵与空中/空天突击部队的协助下,美军第一机械化步兵师与第四机械化步兵师的M9A3 SEP V4主战坦克以零损失的惊人战绩横扫了入侵乌克兰地区的苏军涉外部队,作为苏军对欧打击先遣军主力的四个对外干涉师遭到成建制歼灭,三百余辆T-93UV2主战坦克与近六百辆鲲鹏装甲车无一幸存,在之后的通往莫斯科之路行动中,M9A3 SEP V4更是作为美军绝对的装甲矛头,对俄军持续给予致命打击,因出色的性能与凶狠的作战实力,M9A3 SEP V4主战坦克在通往莫斯科之路行动中被亚洲方面的友军冠以“凶兽”的称号。
M9A3 HA(Heavy Armour 重装甲构型)
M9A3主战坦克的防护加强型,加装有“重盾-H1”区域拒止护盾系统与“火花-III”电磁护盾系统,所有M9A3主战坦克都将逐步接受升级改造,美军计划在2090年完成所有M9A3主战坦克的防护升级。
M9A3 TUSK(tank Urban Survival Kit 坦克城市生存套件)
2062年8月,由于日赋严峻的乌克兰局势,美军认为M9A2 TUSK的装甲防护不足以面对高烈度的城市作战需求,为了应对可能的高烈度城市作战需求,回音先进地面作战解决方案与利马陆军坦克厂合作开发出以M9A3为基础的M9A3 TUSK城市作战型坦克。
M9A3 TUSK城市作战型坦克在M9A2 TUSK的基础上,安装了保护坦克侧裙板的反应装甲板、折叠式全向舱门防盾、坦克乘员一步兵快速通信桥、坦克乘员一步兵通信电话、坦克乘员一步兵火力引导工作站、坦克动力舱附加装甲等,以提高坦克在城区战场上的生存力和战斗力。
M9A3 TUSK2(tank Urban Survival Kit 2坦克城市生存套件2型)
M9A3 TUSK主战坦克的升级型号,在舱门机枪架加装了并联榴弹发射器,并加装有区域火力支援系统,可为两公里范围内的友军提供曲射火力支援。
M9A3 TUSK3(tank Urban Survival Kit 3坦克城市生存套件3型)
M9A3 TUSK2主战坦克的装甲升级型号,正面防护能力与M9A3 SEP V4主战坦克相当,换装新的燃气轮机以保证机动力。
M9A3 TUSK4(tank Urban Survival Kit 4坦克城市生存套件4型)
M9A3的最新服役型号,拆除远程主动防御系统更换为25mm电磁速射炮,车体首下加装有破障系统,取消了原本装备的白莲花炮射导弹与区域火力支援系统,将区域支援能力并入新装备的天谴导弹中,并为主炮增添了多种反人员弹药。
M9A3 TUSK4+(tank Urban Survival Kit 4+坦克城市生存套件4+型)
M9A3 TUSK4的最新服役型号,拆除远程主动防御系统更换为30mm电磁速射炮,车体首下加装有破障系统,安装了反导弹电磁炮,并为主炮增添了多种反建筑弹药。
M9A4
M9的最新服役型号,安装了M791A1型140毫米电磁轨道炮,并配上M728A1贫铀尾翼稳定穿甲弹和M82型破甲弹,M729A4钨合金尾翼稳定穿甲弹,MK101型重型插板式复合贫铀装甲板 。
M9A4 SEP(System Enhancement Package 系统提升套装)
M9A4的最新服役型号,升级了MK120P+型重型插板式复合贫铀装甲板 。
M9A4 HA(Heavy Armour 重装甲构型)
M9A4主战坦克的防护加强型,加装有“重盾-H”区域拒止护盾系统与“火花-III”电磁护盾系统,所有M9A4主战坦克都将逐步接受升级改造,美军计划在2090年完成所有M9A4主战坦克的防护升级。
M9/M2150
M9/M2150装甲回收车(M9/M2150 Armored Recovery Vehicle),2064年开始生产,至2071年。
M9/M2751
M9/M2751突击破障车(M9/M2751 Assault Breacher Vehicle),2056年开始生产,至2069年,加装有35mm电磁轨道速射炮与反人员武器站,并装有模块化武器战接口与无人机支援平台,薄弱部位加装有主动防御装甲与钛合金陶瓷板。
M9/M2751A1
M9/M2751A1突击破障车(M9/M2751A1 Assault Breacher Vehicle),2072年开始生产,直至2082年,M2751A1主要升级为换装M9A1底盘,升级装甲水平并换装新一代实验型AIFA,同时对悬挂进行改进并加装复杂地形特化系统。
M9/M2452
M9/M2052黑熊工程车(M9/M2452 Grizzly Engineer Vehicle)由通用动力工程设计,旨在为从事军事行动的部队提供支援。
M9/M2063
M2063联合突击桥系统(M2063 Joint Assault Bridge)M2063联合突击桥系统(JABS)是基于M9主战坦克的装甲军事工程车,由通用动力工程设计,旨在为从事军事行动的部队提供可部署的桥梁能力。
M9/M2071
M9/M2071突击破障车(M9/M2071 Assault Breacher Vehicle)是回音海洋安全解决方案为美国海军陆战队设计建造的登陆突击用车。基于M9底盘的模块化设计,M2071突击破障车安装了多种破障系统,如全宽扫雷器,线性火箭破障机与车道标记系统等。原本的炮塔被更换为一个较小的炮塔,两侧各布置有一具50毫米电磁速射炮,炮塔内安装有区域火力支援系统,炮塔后设有两具MICLIC发射器,炮塔顶部设有一个遥控武器站,配备12.7毫米机枪及一组主动防御系统,能为坦克本身及周边15米范围内提供保护,击落来袭炮弹。
M9 CauseⅢ
M9防卫Ⅲ排雷车(M9 CauseⅢ Mine Clearing Blade/Roller System)由回音全频谱防护解决方案设计,2061年开始生产,攻击生产210台
M9 STP(Space tank program 太空坦克计划)
M9 STP(Space tank program 太空坦克计划)由麻省理工学院与通用动力公司合作设计制造,以M9A3 TUSK为基础,把燃气轮机改为了一台轻型可控核聚变反应堆,外加3个34L氧气罐和4个24L的备用氧气罐,2100年开始生产,主要部署于月球基地,共生产了400辆。
M9A3 GAC(General armor components 通用装甲组件)
M9A3 GAC(General armor components 通用装甲组件)由麻省理工学院与通用动力公司合作设计制造,以M9A3 TUSK为基础,安装了最新的GAC-5(General armor components-5 通用装甲组件),2103年开始生产,共生产了400辆。
M9A4 TS(The sky 天穹防空系统)
M9A4 TS(The sky 天穹防空系统)为通用动力公司设计制造,以M9A4为基础,安装了天穹防空系统,基于装备有“守卫”雷达的MK76“突袭者”远程主动防御系统,该系统使用30毫米电磁防空炮,备弹4000发和“天穹-12”防空导弹,该型防空系统在四车协同拦截的情况下可以同时拦截超过15个目标,,2109年开始生产,共生产了120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