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学哲学】类与个体的统一的张力——评Rebuloc新文
《国际米诺学杂志》创刊特辑 2023年第1卷第2期
作者:百京普信大学米诺手稿研究所研究员 虞莫发电鼙咔丘
“米诺视角下主播观众关系的思考与其存在主义转向”一文以存在主义哲学的角度为切入点,以“主播-观众”关系为核心,从米诺在直播中展露的“人道主义”潜能入手,通过梳理米诺在直播中表露的各种信息,塑造了作为一个“存在主义者”的米诺形象,并给出了开创性的解读,在米学史上有开创性的作用。文中许多内容启发了我许多思考,本文将就其中关于存在主义转向的另一个侧面和“具体的酷诺米的重视”入手展开评议。
一、存在主义的“自由”向度
如若认为米诺的确存在一个“存在主义”转向的潜能,则除了探讨米诺自身的主体性问题之外,对存在主义的自由这一向度仍需纳入考虑范围之内。正如原文所认为的那样,米诺“明确意识到了自己的主体性是不需要被观众所左右的”,这也是萨特所坚持的“自由”的观点的体现,自由,即人类与其他事物区分开的核心观点,而连人之外的动物,大多数时候也只是听从塑造了它们那个物种的本能和习性行事,但是作为一个人,我根本没有预先被决定的本性。我的本性要通过我选择去做什么来创造。换言之,当人发现自己被抛入世界中后,我会持续创造我自己的定义(或本性,或本质)。而这又与我们在v圈内的初始人设的坚持与弃绝有着直接性的联系,米诺无疑选择了最为存在主义的选项——尽管这并非米诺独有的选择,“你是自由的人,那就去选择吧——也就是说,去创造(invent)。”这也暗示了一点,即只要你一直努力,那就有可能获得真实与自由!这也正是存在主义之所以令人着迷的地方。
没有任何划定的道理来引导人去救赎自己;他必须不断床在自己的道路。但是,创造道路,他便拥有了自由与责任,失去了推脱的借口,而所有希望都存在于他本身之中。
二、对每一个具体的酷诺米的重视何以实现
“我有一个目标,就是把大家的ID都记住,就从今天开始背诵”。这是米诺在第一次出道回地时候就明确表达出的一种意向,在原文中是通过“命名”将“背诵”这一行为在意识世界中的运作,认为在主体这一侧的米诺持有“米诺的这种重视并不是将酷诺米视为一个抽象整体的那种重视,而是对每一个具体的酷诺米的重视。”那么,对“每一个具体的酷诺米的重视”是何以实现的呢?这种表述何以证明其不是单纯的空洞的承诺呢?除此之外,原文认为,“米诺希望自己能一直这样,点进米诺的直播间都是一样的感觉,希望能够成为观众自我的一部分”,在这里,米诺何以突破单纯知性的主客对立,而达到一种意义上的统一的呢?
首先,具体的东西,在其性质上看,是有别于普遍性和个别性的。通常意义上的“具体的东西”这个概念,是用来形容可见、可触、可闻、可嗅等可为人们所感知的感性的具体之物,以及具有形象的感觉、观念、表象、思想等意识现象。在米诺所使用的语境中,如若仅从日常语言的意义上加以理解,就会明白,这种不通过概念的感性的直接的认识,首先是受限的——因为作为在虚拟场域中的感性认识能力反而是受限的非直接性的表示——其次是虚幻的——这种材料的堆积的所展现的出的丰富反而是最匮乏的,因为在这里能得到的无非只有“这个酷诺米”和“这里的酷诺米”,然而这种一般的通过否定作用而规定其存在的单纯的东西,既不是这一个,也不是那一个,而是一个非这一个,同样又毫无差别地既是这一个又是那一个,对个别性的追求反而倒向了一种最空泛最缺乏内容的结果,这也是感性确定性所必然面临的一个矛盾。
而要达到每一个具体的酷诺米的认识,实则需要借助一种外化的结构,即首先将自我客体化,然后返回自身这一思路,当自我的客体化无法返回主体时,这一过程又不可避免地变成异化,主体也即变成了异化的主体。同时,这一通过概念而达到的对具体的认识,不可避免地将走向一种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的对立,而这也将必须由重新回到个体的一种后黑格尔的思路,即“克尔凯郭尔-尼采-萨特”的存在主义的准备与存在主义本身得到修复。换言之,在作为存在主义者的米诺和作为欲望达到“对每一个具体的酷诺米的重视”的米诺之间是存在着巨大的张力的,而这也注定导致了对米诺的解读的丰富性和米诺作为米诺所遭受的非议。
(原载于《今日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