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资料】二战德空的反舰利器/“大西洋瘟神”——Fw 200“秃鹰”远程巡逻轰炸机
本文摘自《图解第三帝国空军综合事典:1935——1945》。
1939年春季,当德国空军为了应付对英战争而建立海上作战部队时,竟发现没有一种飞机能够胜任远程海上巡逻、侦察和反舰任务,预计担负这一角色的He 177重型轰炸机研制进程屡屡受挫,短期内无法服役,当时唯一能够填补空白的权宜之计就是利用福克-沃尔夫Fw 200型远程客机改装适用的机型。

Fw 200是1936年初福克公司为赶超美国DC-3型客机而开发的四发大型客机,设计者是著名的谭克博士,其目标是制造一款能够不着陆飞越大西洋的远程客机,以取代Ju 52用于汉莎航空的洲际航线。Fw 200的原型机于1937年7月27日首飞,能够搭载4名机组成员和26名乘客,采用四发下单翼单垂尾布局,金属机身承力蒙皮结构,近乎圆柱形的机身十分修长匀称,机首圆钝,是典型的客机风格,驾驶舱风挡面积较小,在客舱两侧各有九个树脂玻璃舷窗,在一对大展弦比梯形下单翼上对称安装4台发动机,主翼内段水平,外段略有上反角。Fw 200最初的引擎型号是进口的美制惠特尼“大黄蜂”875马力空冷发动机,后来更换为BMW132型720马力空冷发动机,即特许生产的惠特尼发动机。
民用型Fw 200A于1937年交付使用,并且出口丹麦等国,是当时欧洲最好的四发远程客机。出于宣传目的,在航空部授意下,福克公司特别改装了一架Fw 200S型客机,用于创造飞行纪录。1938年8月10日,该机从柏林不着陆直飞纽约,耗时24小时56分,全程6558公里,回程时又将飞行时间缩短为19小时47分,创造了330公里/小时的快航纪录。同年11月28日,该机又完成了从柏林到东京长达13600公里的远程飞行(中间经停加油),耗时46小时18分。与此同时,Fw 200B型也开始投产,是换装850马力BMW132D型引擎的运输机型,相比A型增加了载重能力。尽管屡创佳绩,但Fw 200造价昂贵,运营成本高,仅得到了汉莎航空的少量订单,出口业绩乏善可陈,德国空军对其也缺乏兴趣,在战争爆发时仅有两架Fw 200在空军中服役,其中一架是希特勒的元首专机,后来又有少数Fw 200B作为运输机装备第105特别轰炸机联队,曾参加挪威战役。


Fw 200的远程飞行能力引起了日本海军的注意,委托福克公司以它为基础开发一型远程侦察机,谭克非常热心于此,他坚信这一设计迟早会被德国空军采纳。他利用Fw 200B型进行改进,在机身内增设油箱,使燃油载量增加60%,加装了重达2000公斤的军用设备,在增设的机背炮塔和机腹吊舱内配置3挺MG15型机枪作为自卫武器。果不其然,1939年8月,急于寻求远程巡逻机德国空军接受了谭克的方案,真正军用版的Fw 200C型于战争爆发后获准建造原型机,于1940年4月服役,并在战争中衍生出至少6种子型号。C型最突出的特征是在机腹偏右位置设置了一个狭长的保形吊舱,用于搭载武器。C型的武备得到加强,在机背前后的两座炮塔内和保形吊舱后端各装1挺MG15型机枪,在吊舱前端装有1门20毫米MG/FF型机炮和轰炸瞄准具,在吊舱中段设有弹舱,能够挂载250公斤炸弹,另外在主翼外段之下挂载4枚250公斤炸弹,也能携带300升副油箱。机组成员有5人,包括正副驾驶员和三名炮手,炮手还兼任导航、通信、观察等任务。

Fw 200C毕竟脱胎于民用客机,其设计初衷是用于轻荷载的客运飞行,结构不适合重荷载的军用飞行,较为脆弱,而且缺乏防护,除了驾驶舱,几乎没有防护装甲。谭克试图在1941年2月首飞的C-3型上改善上述缺陷,引擎更换为1200马力BMW-Bramo323型,并配以注水加力装置,机身结构得到强化,前部机背炮塔更换为Fw 19型动力炮塔,并在机身后部两侧增加2挺MG15型机枪,外侧发动机吊舱下可挂载2枚500公斤炸弹,保形吊舱内可挂12枚50公斤炸弹,加装新型轰炸瞄准具。不过,结构脆弱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C-3的武备后来也有所变化,MG15型机枪更换为MG131型13毫米机枪,MG/FF型机炮更换为MG151型20毫米机炮等,机背前部炮塔的型号也有变更。在1942年改进的C-4型加装了FuG200型对海搜索雷达,具备了盲视轰炸能力,而在1943~44年间出现的C-6/8型用于搭载两枚Hs293型遥控炸弹,部分C-3/4型在改装后也能携带这种武器。
Fw 200于1940年夏季开始担负海上作战任务,第40轰炸机联队是唯一装备该型飞机的实战部队,最初被部署在挪威,从事北海方向的作战行动,法国战役结束后转移至波尔多,支援德国海军在大西洋上的战斗,尤其是潜艇破交战。Fw 200的任务非常明确,对爱尔兰以西的北大西洋中部实施侦察巡逻,搜寻盟军运输船队的踪迹,并向海军通报方位、航向、航速,便于潜艇进行拦截,必要时它们也可以主动发起攻击。不过该连队从未拥有足够数量的Fw 200去充分履行职责,待命出击的飞机不超过12架,每日最多只能出动6架进行巡航,因为Fw 200的产量非常低,从1940年至1944年2月停产,仅有252架Fw 200C交付部队,即使算上A/B型,总产量也不过276架。现役飞机也受到结构问题的困扰,常因事故损失,第40联队进驻法国第一年中,至少有8架Fw 200在降落时因机体断裂而报销。


尽管如此,Fw 200在大西洋之战的初期阶段仍然不乏闪光之处,德国空军宣称,在1940年6月至1941年2月,有365000吨盟军船只被Fw 200击沉,同时也给潜艇部队提供了必要的支援,其中一个典型战例是在1940年10月26日,由本哈德·约佩中尉驾驶的Fw 200在爱尔兰外海发现并击伤了42000吨的邮轮“不列颠皇后”号,随后引导潜艇将其击沉,约佩中尉因此获得了骑士十字勋章,英国首相丘吉尔称Fw 200是“大西洋上的灾星”。但是,从1941年夏季开始,Fw 200开始受到盟军飞机的威胁,部分商船加装了弹射器,能够起飞战斗机驱逐Fw 200,到1941年底,随着护航航母加入护航行动,Fw 200的战斗损失不断增加,其中在1942年8月14日损失的一架Fw 200是战争中第一架被美军击落的德军飞机,该机在冰岛附近巡航时被岛上的美军陆基战斗机击落。除了大西洋方向外,少数Fw 200也被派往挪威,参与对北极航线的截击行动。在1942年底,第40联队还抽调部分Fw 200前往东线,投入对斯大林格勒包围圈的空运行动。在1943年之后,随着盟军确立在大西洋上的海空优势,Fw 200面临的危险愈加严重,到1944年夏季德军失去了在法国海岸的基地后,Fw 200作为海上巡逻机的使命宣告结束,残余的飞机撤回德国,作为运输机服役至1945年5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