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常识积累】中国传统节日及习俗你了解多少?

2020-04-07 16:56 作者:行测喜哥  | 我要投稿

1、元旦

”元旦“据说起源于三皇五帝时的颛顼,已沿用了5000多年。原来是指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春节的第一天,才被称为“元旦”。”元“是开始的意思,”旦“是指天明的时间,即白天。元旦就是新年的第一天。

民国建立后,对传统历法采取了摒弃的态度,采用公元纪年,强制性的将元旦改成了公元1月1日。

这个节日在民国时只存在于政府机构,新中国建立多年以后,才慢慢被广大人民所接受。

建国后,不少民俗专家都表示:元旦这个节日,即没有文化内涵,也没有纪念意义,更与老百姓的生活方式脱钩。

因此很多人建议取消元旦节日,将元旦恢复到正月初一,并增加中国传统节日。

2、春节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新年的初始。

通常,老百姓从小年就开始庆祝,小年在部分地区是腊月23,还有一些地区是腊月24。从小年开始,就进入春节的范围了。

小年又被称为”灶王节“,据说这一天灶王爷要上天奏事,言一家的祸福,因此小年这一天也要祭祀灶王爷。

年三十是全家吃团圆饭的时候,然后一家人一起守岁迎接新年。

第二天一早,大家要出门相互拜年,逢人就说新年好。而小孩子能拿到很多压岁钱。

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岁首春节的风俗。但当时的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3、元宵节

元宵节在道教里又称”上元节“,古代春节要等到元宵节后才算结束。现在乡村居民仍然以元宵节作为春节的结尾。

元宵节有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节也是”法定节假日“呼声很高的一个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4、春耕节、春龙节

俗语里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二月二也就是春龙节,据说这一天,龙开始行云布雨,农民可以开始种植庄稼了,因此这一天又被称为”春耕节“。

5、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节大概起源于周代,至今已2500多年历史。

清明节的前一天称为”寒食节“,这一天禁烟火,只吃冷食,据传说是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而设立。

现在清明节已经成为我国的法定节假日。

6、端午节

端午节是农历的五月初五,发源于荆楚百越一带,原指仲夏第一个午日,又称”端阳节“。这一天崇拜龙图腾的氏族有划龙舟祭祖的习俗,后人将其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端午节也成了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部分地区是纪念伍子胥等。

端午节有赛龙舟、吃粽子等习俗,现已被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

7、七夕节

农历七月七是传统的七夕节,又叫乞巧节,是华人地区及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相传起源于春秋时的楚国,原为祭祀牵牛星和织女星,汉代才与牛郎织女的故事联系在一起。

七夕节在古代是女子的节日,这一天女子可以盛装走出家门,聚会、游玩、展现女红手艺等。

现已成为中国的情人节。

8、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是道教里的中元节,也是佛教里的盂兰盆节,俗称鬼节。据说这一天鬼门关大开,阴间的鬼魂会来到阳间。因此这一天是民间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

中元节在古代原是指:秋收后,用新粮食祭祀祖先,报告收成。

9、中秋节

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仲秋节,是盛行于汉文化圈的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始于唐朝时期。

中秋节也是一个合家团圆的节日,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

中秋节现为我国法定节假日。

10、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是重阳节,古代又称”登高节“,这一天有登高赏秋的习俗,还有插茱萸、赏菊花、品菊花酒等习俗。,

重阳节是与除夕、清明、中元节并列的四大祭祀节日之一,九九有”久久“的寓意,因此祭祖与敬老在同一天进行。

2012年被我国法定为”老年节“。

11、下元节

下元节是农历十月十五,是道教三节之一。

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

下元节在古代是祭祀神灵,祈求解除厄运的日子。

12、冬至

冬至的时间在12月21-23之间,冬至又称”冬节“、”亚岁“,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被用来确定月序和闰月的节气。

从这一天开始,阴气渐退,阳气渐升。这一天,北方有吃饺子的习俗。

据记载,周秦时期以冬至为新年的开始,汉代开始作为专门的节日,流传至今。从唐宋至明清,”冬至节“都是皇帝在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的日子。

因此,也有一些民俗专家呼吁,将冬至节代替公历1月1日成为法定节日,让元旦回归春节。

中华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常识积累】中国传统节日及习俗你了解多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