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里的李适之,历史上在老流氓面前就是小单纯

UP视频节目揭秘《长安十二时辰》原型同步播出
罢相作
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
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
我刚刚让贤辞掉了左相,爱酒如命正好畅饮举杯。
想问问昔日盈门的宾客,今天会有几个还肯前来?

这首诗是左相李适之刚刚罢相时所作。诗中充满了悲愤与嘲讽,与李林甫斗争失败的李适之此时只能以这种方式宣泄。在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里面,我们在前几集的剧情中也是终于看到了那个一直活在剧中人物口头上的左相李适之,李适之(694 ~747年),原名李昌,字适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唐朝宗室、宰相,唐太宗李世民曾孙,恒山愍王李承乾之孙。这位“饮中八仙”与贺知章、汝阳王李璡、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齐名,被时人称为“酒中八仙”。 而其中贺知章就是剧中何执政的原型。杜甫曾作《饮中八仙歌》,其中赞李适之道:“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的左相的确是好风度,但是,好像这个左相在右相面前没啥话语权,朝政大权也不再他手里,都是宰相,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呢?按照唐初的宰相制度,皇帝发布的任何敕令都必须经由政事堂会议集体研究通过,然后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可送交尚书省执行。如果是皇帝直接发出诏命,没有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在当时便被视为违法,各个下级机关可以不予承认。在唐玄宗改革官制之后,尚书省便彻底成为执行部门,无“知政事”之能,也就成了空头宰相,使得唐朝的宰相实际上只有两个人,那就是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中书令便被习惯称之为右相,门下侍中则为左相。而这时的中书令能参与更多的朝政决策掌握更多的朝廷大权,甚至使得门下侍中这个左相有时候渐渐成为一个空架子。那李适之此人怎样呢?为什么可以成为左相呢?
李适之是唐朝的宗室,作为官二代,不对!他这是红二代,进入仕途不需要经过科举,毕竟爸爸不只是李刚,年纪轻轻就被任职为左卫郎将。日后平步青云,一直做到河南府尹。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黄河的支流谷水和洛水泛滥,朝廷屡次派人治水,收效甚微,还耗费了大量的民力和财力。于是,朝廷下诏,令李适之担任治水要职。李适之修筑了上阳、积翠、月陂三处提拔,成功治理了谷水、洛水的水患。因他治水有功,唐玄宗下令立碑纪念。更为尊荣的是,这块碑由永王李璘撰写碑文,太子李瑛题写碑额,同时进封其为御史大夫。所以最怕的不是富二代,最怕的是富二代还不败家,这就很可怕了。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出任幽州大都督府长史,代理节度观察事务,立功边陲。在唐代,不像后世的北宋,唐代很重视军功,想成为宰相,边境立功是不可少的一项政绩,毕竟隋唐以来胡人尚武精神深深的刻入汉人骨髓。天宝元年(742年),左相牛仙客去世。李适之接任左相,兼任兵部尚书、弘文馆学士,授上柱国、光禄大夫,封渭源县开国公。 专栏有写过,牛仙客去世,贤相姚崇孙姚闳逼迫牛仙客奏父亲姚弈和兵部侍郎卢奂代己为宰相,最后被诛杀。姚弈没当上宰相,李适之代替了牛仙客位置当上了左相。但是,李林甫的左相可不是好当的。位极人臣的李适之,确是他灾祸的开始。
李适之做了口蜜腹剑的李林甫的左相。跟牛仙客对李林甫唯唯诺诺不同,李适之与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刑部尚书韦坚、户部尚书裴宽、京兆尹韩朝宗等交好,作为不想与李林甫同流合污的清流,报团取暖与李林甫做斗争。这其中的几大臣都是跟太子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的,其中皇甫惟明为太子友,裴宽那是太子妃亲戚。

李适之风度翩翩,颇具诗人气质。李适之好饮酒,能喝一斗不醉,晚上宴饮,次日照常能处理公务,这在电视剧中也很有体现。 但是文人李适之明显不是“口蜜腹剑”的李林甫的对手。“性简率,不务苛细”,用现在的话说,是个有些大大咧咧的人,对细节不过分讲究。不过,这样的人,在权力的斗争中,注定要落败,何况他的对手是老谋深算、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在和李林甫的斗争中,李适之几乎没有赢过。某天,李林甫找到了李适之,对他说:听说华山有座金矿,富可敌国,但是陛下还不知道。第二天李适之就把这件事奏知了唐玄宗。李林甫趁机出列说:这件事我早就知道了,不过华山是大唐的龙脉,王气所在的地方,也是当今皇上的本命山,开采金矿会毁了大唐的王气的。唐玄宗听了之后很不悦,我们知道,华山在今天的陕西省华阴县境内,地处关中地区。而当年高祖李渊是先在山西起兵,然后在关中地区站稳了脚跟,扩大势力,最后当上了皇帝。基于这个原因,长安不仅仅成了唐朝的首都,整个关中地区也被视为李家崛起的中兴之地,拥有着举足轻重地位,被认为是李家龙脉之所在。开采关中金矿,那对外宣传的意思就是大唐没钱了,连龙兴之地都要开采了。对于天宝年间,志得意满有些刚愎自用的唐玄宗来说,这是不能接受的。便对李适之说:你办事太草率,没有李林甫那么心思缜密,日后凡是都要问过李林甫再上奏。李适之听了之后万分惶恐,从此唐玄宗也对他日渐疏远了。

皇甫惟明、韦坚、裴宽、韩朝宗等人先后遭到李林甫的构陷后贬官。李适之惊惧不安,便上疏请求改任散职。天宝五年(746年),罢去相位,改授太子少保。
此后,李适之欣然不已,自以为可以避免灾祸。宴请亲朋,才有《罢相作》闻名于世。同年七月,李林甫上疏朝廷,弹劾李适之与韦坚结为朋党,勾结废太子李瑛。因此。韦坚流放,李适之贬为宜春太守。
天宝六年(747年),赶尽杀绝的李林甫令酷吏御史罗希奭,将韦坚、裴敦复、李邕等人害死于贬所。各地官员闻听罗希奭之名,无不恐惶惊骇,以免受到牵连。不久,罗希奭前往宜春郡。李适之惊惧之下,服毒自尽。 李适之依然没有逃脱他的爷爷废太子李承乾政治斗争失败的命运。